都市快報訊 近日,龐大伯來信向民意直通車反映:西湖邊一公園內高音喇叭的使用,又開始亂起來了……
69歲的龐大伯住在武林門,作為老杭州,平日裡喜歡去西湖邊散步、聽戲。早在2015年,龐大伯就向快報反映過這個問題:「那時候的一公園比較亂,唱歌的跳舞的,音量開得一個比一個大,相互之間『別苗頭』。當時我就給快報寄了一幅漫畫,還配上了一首詩『山外青山樓外樓,混聲對決何時休』。」
5年前龐大伯做的剪報
龐大伯回憶,當時快報報導之後,相關部門專門召開了座談會,並定下了「文明娛樂公約」,情況好轉了不少。
「最近這類情況又有回潮。個別新面孔音量開得極大,你響他更響,交雜在一起,又感覺鬧哄哄的了。」龐大伯有些鬱悶地說,「我第一時間想到了快報,想到了『民意直通車』,西湖是杭州的門面,藉此機會提醒一下大家娛樂歸娛樂,還是要注意控制音量。」
情況究竟如何?上個周末,我去現場看了看。
現場探訪
周末下午時段的一公園
唱戲的、跳舞的團隊有十多支
騎車從解放路轉入南山路,隱隱約約就可以聽到遠處傳來的音樂聲。
停好車,順著音樂聲往裡走,一位大伯的身影映入眼帘。大伯滿頭白髮,圍著亮眼的紫色圍巾,穿著風衣踩著棉鞋,正在調試他的手提音箱。不一會兒,音樂聲響起,大伯隨著伴奏一個人扭動了起來。
相隔不遠,是一個圍著不少人的小戲臺,儼然一個戲曲表演現場。擠進去一看,兩位大媽正在臺上深情對唱,還有幾位大伯拉著二胡、吹著笛子等伴奏。
上周末,兩位阿姨在一公園對唱越劇,吸引不少觀眾。
再往北走,是兩處較大的戲攤,每一處都圍了三四十人。這兩個團隊的設備就更豪華了,二胡、快板、甚至還有大提琴,每一個樂手面前都放著一個樂譜架,每一個樂器都有自帶的擴音設備,還有人在一旁錄製視頻。戲曲我聽不太懂,但是從現場時不時傳來的喝彩聲中可以得知,大伯大媽們唱得不錯。
走過了演唱區,再往北就是舞蹈區了。舞蹈區的面積更大,參與的人也更多。大多數舞蹈小隊跳的都是交誼舞,配合著「蹦擦擦」的音樂與鮮豔的隊服,很有專業範。有的大伯沒有舞伴,一個人轉著圈。
靠近郵電路場地內的一個小隊,跳的是時下流行的「鬼步舞」,引來不少年輕人觀看。大學生小吳拍了好幾張照片:「我覺得西湖景區邊能有一個老年人唱歌跳舞娛樂的地方,還蠻潮蠻幸福的。」
現場一圈觀察下來,我發現每一處平臺的出入口處,都立著「湖濱景區文明娛樂公約」,上面對場地、音量、管理等都有著明確的要求。除此之外,還能夠看見溫馨提示,提醒在此開展各項活動的團體注意控制音量與秩序,保證路面暢通。
統計下來,下午時段,這裡總共有大小活動團體十餘支。從個人體驗上講,有個別活動隊音響的音量的確比較大,加上團體之間距離較近,一邊是「蹦擦擦」,一邊是「酒醉的蝴蝶」,再遠處又是越劇……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聽得時間長了,有些頭昏腦漲。
環衛工人王師傅告訴我,這裡的音樂有些吵,講話基本聽不清,每個下午基本是這個狀態,雙休日更熱鬧。還有景區的保安悄悄向我吐槽,和大伯大媽們溝通起來難度不小,有時勸他們幾句還會挨罵。
部門回應
正著手安裝噪音監測儀
讓管理有憑有據
西湖風景名勝區水域管理處的相關負責人告訴我,一公園這裡的活動團隊,大大小小有近40支。如何在最大程度保證市民文化娛樂需求的基礎上,儘量減少對外界的影響,達到一個較好的平衡,是管理處一直關注的問題:「就像龐大伯說的,我們在2015年定下了文明公約之日起,就一直在進行溝通與管理。」
「一方面,這些活動團隊的大伯大媽,能有這麼一塊場地唱唱跳跳交交朋友,他們是很珍惜的,還有不少人已經把這裡作為自己的主要『朋友圈』。這也成了西湖邊一道特殊的『風景線』。這幾年我們一直在堅持溝通引導,絕大多數大伯大媽都對我們的工作挺支持的,但是有時候也會有不理解不配合的,」這位負責人說,「但是另一方面,西湖也是杭州的金名片,是杭州的城市會客廳,在西湖邊唱歌跳舞時更要自覺降低一些音量,更加文明有序,成為呵護西湖、共享美好的典範。」
這位負責人透露,管理處已經在著手安裝噪音監測儀。在現場活動人員做好自我管理的基礎上,這能讓現場管理有憑有據。針對個別不太守規矩的團體,管理部門也會持續加強溝通引導,建立良好的互動,實現長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