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國內重映的第二天。一群穿著學院袍的「巫師」,戴著口罩,手持魔杖,出現在哈爾濱的一家影院裡。
「霍格沃茲城堡出現在大銀幕上的時候,我們一陣歡呼,終於成功『返校了』!」穿著格蘭芬多紅色學院袍的哈迷馬彥博興奮地說。
今年是《哈利·波特》中文版引進20周年。從暢銷小說到熱賣電影,哈利·波特和他的魔法世界始終熱度不減。正如一位網友所言:「總有無數人翹首以盼霍格沃茲的通知書,不論他是20歲,30歲,還是40歲。」
1 「有求必應屋」
「有求必應屋」原本是霍格沃茲魔法學校一間時有時無的神奇屋子。如今,它成了國內萬千哈迷的「家」。
「哈迷有求必應屋」目前是國內最大的哈利波特迷組織,在國內27個城市都有「分屋」,1999年出生的配音演員馬彥博,是「哈爾濱屋子」的負責人。
據他介紹,「哈迷有求必應屋哈爾濱屋子」組建於2017年年底,由140多個資深哈迷組成,年齡跨度從80後到05後,大家一起看電影、讀原著,分享《哈利·波特》的最新資訊。這個小圈子門檻頗高,馬彥博專門設計了「入群測試」,試題內容諸如「斯內普教授臨死前最後看到了什麼?」「通往蜂蜜公爵密道門口的雕像要用什麼咒語打開?」他每次從「題庫」抽取七道原著題和兩道諮詢題,只有全答對了才能被請進「屋」。
最早遇見「哈利」時,馬彥博正讀初中,成績不太好,人還老實,在學校總挨欺負,處境很像《哈利·波特》裡的鐵憨憨納威。「鐵三角」的友情讓他豔羨不已,尤其是「小天狼星」布萊克的出場讓他倍感溫暖,憧憬自己也能像哈利一樣有個慈愛的教父。
然而,也正是《哈利·波特》,幫他加深了對生命的理解。小天狼星在激戰中突然死亡,馬彥博難過極了,「萬萬沒想到,兩行字人就沒了」,他合上書傷心大哭。而後來證明,他其實哭早了,後面跟他道別的還有可愛的多比、偉大的鄧布利多、忍辱負重的斯內普……馬彥博跟無數哈迷一樣,含著眼淚嘗試接受命運的無常,上完了最初的「生命教育課」。
2 疲憊生活的慰藉
27歲的冰城哈迷小莫,第一次見到貓頭鷹是在高三暑假。她第一反應不是驚喜,而是有點兒生氣:「我很想問問它,霍格沃茲的錄取通知書是不是給送丟了?」
小莫和《哈利·波特》的緣分要追溯到高二,那年文理分班,剛到一個新班級,周圍都是陌生人。性格外冷內熱的她,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自我封閉的狀態。好在,後桌的一個女生給小莫推薦了《哈利·波特》,這讓她覺得,一下子有了很多朋友,也跟同學們有了更多的話題。
在所有人物中,小莫最喜歡羅恩。在哈利·波特的「主角光環」下,羅恩最接近普通人,他又饞又懶,學習不好,但小莫最欣賞羅恩的是,「每一次緊要關頭,他總能挺身而出,甚至勇於犧牲」。
「每當生活不如意的時候,我就會開始回味《哈利·波特》,它帶給我的幸福感是不可替代的。」小莫回憶道,上學時她生活拮据,甚至一度為三餐發愁。《哈利·波特》像「守護神咒」一樣護佑著她,成為了她窘迫生活中為數不多的小確幸。長大後創業艱難,她很多次想過放棄,最後也是靠著反覆看《哈利·波特》,一步步撐過來的。
23歲的哈迷曹小銘,則是因為《哈利·波特》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她是一名新媒體編輯,家裡不但收藏了很多《哈利·波特》的手辦、魔杖,還有一座樂高拼成的霍格沃茲城堡,足足拼了一個月。她從高中開始看《哈利·波特》,看完第一部之後就愛上了,之後用了幾天時間,一口氣看完了八部。
「我做過最瘋狂的事情,就是一遍遍地給身邊人推薦《哈利·波特》,並且成功把姐姐和大學室友變成了『哈迷』」。值得一提的是,《哈利·波特》不僅把魔法世界帶給了曹小銘,還幫她打開了光影世界的大門,讓她從此愛上了電影,開始寫影評,把從事電影相關的職業當作了奮鬥目標。
3 讓夢想照進現實
很多哈迷都在成長過程產生過一種想法:哈利·波特的世界是真實存在的。18歲的毛豆是一名高中生,這個00後哈迷,初中二年級在電影頻道看完《哈利·波特》後,火速「入坑」。
「誰不希望自己會收到貓頭鷹的信,在國王十字站穿過九又四分之三,乘上霍格沃茨專列去上學呢?」在毛豆看來,與常見的架空的魔幻題材相比,JK羅琳創造出來的魔法世界太逼真了,仿佛與現實世界相通,「可能你今天還在上學,明天就會騎著掃把去參加魁地奇了。」
跟毛豆一樣,馬彥博曾試圖把這種共鳴變成現實。他最喜歡標記著城堡所有密道的「活點地圖」,而且還自己畫了個「學校版」。初中時,他用流行的隱形筆,繪製了自己學校的平面圖,只有用紫外線燈照射才能看見。他還在校園裡四處尋找秘密通道,「鍋爐房能直通校外」這個重大發現,曾讓他激動不已。
後來,馬彥博把地圖藏在了學校的樹洞裡。神奇的是,畢業2年後,他返校探望老師,發現那份地圖竟然作為「戰利品」,出現在教導主任的辦公室裡。「年頭久了,隱形筆的筆跡失效了,上面的圖案已經顯現出來了。可能是某個學弟從樹洞裡翻出來,被老師沒收了。」馬彥博笑著猜想。
4 20年後的回望
如今,34歲的王昊童,每次上班遭遇堵車,心中無比焦慮的時候,總是忍不住想:要是能「瞬間轉移」就好了。也正是因為在年少時閱見了《哈利·波特》裡奇幻的魔法世界,讓王昊童知道造夢的意義,在長大之後選擇了主題樂園的工作,並為了每一次舞臺的高光和煙花的絢爛,接受來自職場叢林和繁忙日常的挑戰。
自從初中迷上《哈利·波特》後,「魔法世界」似乎從未遠離她的生活。她的網名叫王麻瓜,家裡養的狗叫牙牙,大學室友眼睛很大,洗完頭溼漉漉的頭髮緊貼頭皮,會讓她想起小精靈「多比」,同事穿臃腫的黑色羽絨服,她感慨「好像『嗅嗅』啊!」
少年時代,對世界充滿好奇之時,王昊童和其他哈迷一樣,通過《哈利·波特》裡的對角巷、霍格沃茲、魔法部……去想像真實世界是怎樣運行的,她當時最感興趣的是魔法本身,以及現實世界中那些奇妙的可能性。長大後,在見識過一些人世的美好與風浪之後,真正觸動她的,是裡面一個個面貌迥然的人物,他們的成長經歷、關鍵時刻的選擇以及矢志不渝的信念。她開始重新打量那些反派,思考個人選擇和外部環境對人生的影響,惋惜「伏地魔天賦異稟又有個性,其實跟『黃藥師』很像,可惜終其一生都不理解什麼是愛。」
20年後回看《哈利·波特》,你會發現,它其實早就向我們揭示了一些人生真相,比如:「對付敵人,我們需要超人的膽量,而要在朋友面前堅持自己的立場,同樣也需要很大的勇氣。」「你最恐懼的是恐懼本身」「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人的,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
「他們確實影響了我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前些年,王昊童看過火爆一時的歐美劇,她很喜歡那些有魅力的角色,也體會過被多元價值觀衝擊的酣暢淋漓,然而她後來反思,「劇中所揭示的欲望、利己和野心,的確看起來很過癮,可是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它們不足以成為支撐人的信念。」而《哈利·波特》,讓感受到的是善良、勇氣與愛的力量,這些早已在她的少年時代書寫了她性格的底色,教會她在面臨人生選擇時,堅守底線,並且戰鬥到底……
記者手記:
如今,「知乎」上仍有哈迷樂此不疲地分享觀影時不易察覺的「彩蛋」,而且不停追問:「赫敏為啥選擇羅恩?」「哈利波特老了會有鄧布利多那樣的地位嗎?」
一代人終將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跟哈利·波特一起長大的「麻瓜們」,陸續結婚生子,開始操心柴米油鹽。然而,他們並沒有真正離開,就像一位網友說的:「用不了幾年,這些人就可以陪著自己的孩子,重新回到那充滿愛與冒險的魔法世界了。」
來源:龍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