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藏:江戶47武士復仇記,緣何成為「日本男子漢終極美學」?

2020-12-14 櫻汐筆談

在日本民間,「忠臣藏的故事」廣為人知。忠臣藏的全名為「大石內藏助」,是一位生活在江戶時代赤穗藩的武士,他和46位武士同伴為了給遭受不公待遇的藩主復仇,毅然衝入「仇人」吉良上野介家中,用利刃將其殺死以獻祭藩主。47位武士雖然在打鬥中全身而退,最終還是難逃切腹結局。

過去的幾百年間,「47武士復仇記」被無數次地傳頌,以他們為主題的小說、戲劇和影視作品數不勝數。就連動漫作品《蠟筆小新》中,都有一集專門講述忠臣藏的故事,只不過把故事情節變得更加輕鬆幽默。忠臣藏的故事在日本如此風行,甚至被奉為「日本男子漢終極美學的羅曼史」,那麼,這個故事究竟有怎樣的魔力?其中又隱藏著哪些特殊的歷史細節呢?

最近讀到日本學者野口武彥的《花之忠臣藏》,作者以元祿時代的政治、經濟背景為切入點,重新講述忠臣藏的故事。書中不僅提到了以大石內藏助為代表的赤穗藩武士們的波折復仇路,幕府將軍德川綱吉的個人性情,以及新武士道精神的誕生等內容,還著重分析了這一歷史事件背後,幕藩之間的明爭暗鬥、關於貨幣發行的爭論等,所發揮的微妙作用。

01 忠臣藏故事始末:松之廊下衝動拔劍引發的一系列悲劇

忠臣藏故事的起點,要追溯到元祿十四年(1701年),彼時正值第四代將軍德川綱吉在位時期。這一年的3月11日,京都使者來到江戶的將軍府,負責這一次「敕使參向」的主要人物,一個是赤穗藩的藩主淺野內匠頭,另一位是熟悉各項禮儀流程的高家肝煎吉良上野介。

前三天,與將軍會面、欣賞能樂表演等活動都有條不紊地進行,然而,到了最後一天,也就是3月14日時,將軍府的松之廊下卻發生了一場意外。

根據一位目擊者的證言,當時吉良正與人商量接待的具體事宜,期間命人叫淺野前來,卻不料淺野到了松之廊下後,突然拔出利劍,一邊說著「你還記得吧」,一邊用劍刺向吉良上野介。旁邊的人先是大吃一驚,反應過來後,立馬拉開了吉良和淺野。

雖然被劍所刺中,但吉良沒有性命之虞,只是受了點皮外傷,按理說,淺野受到的懲罰不至於太嚴重。但是由於此事發生在將軍府內,又是在天皇使者來訪期間,事情的性質就變得嚴重起來。吉良很快被送回家中休養,淺野則被押送出城,當天就被宣布要求切腹,一個月後赤穗藩的領被褫奪,城堡將移交他人之手。

這個消息傳到赤穗藩後,藩內的武士和民眾一片譁然:一來,淺野在松之廊下衝動拔劍固然有錯在先,但吉良上野介並非全然無辜,兩人此前早有衝突,如果不是藩主忍無可忍,怎會做出如此舉動?二來,對於此類行為,向來遵循「喧嘩兩成敗」的處理原則,為什麼只讓淺野切腹,吉良卻能安然無恙?更何況,在淺野已經切腹謝罪的情況下,還要加以領地的重罰,是否過於嚴苛?

種種疑問、不滿、憤怒縈繞在赤穗藩武士的心頭,萬一城堡易主,他們中有不少人將面臨衣食無著、淪為浪人的悲催命運。在這樣風雨飄搖的背景下,人們的選擇開始出現分歧:有人乾脆選擇逃離,到其他地方尋找出路;有的人四處活動,希望藉助各種渠道和關係,試圖讓幕府收回成命,讓淺野的養子繼承現有領地;還有一群更為激進的武士,抱著誓死為主君復仇的決心,悄悄地招攏勢力。

隨著時間推移,城堡開始進入移交流程,淺野的養子仍然處於被「軟禁」的狀態,赤穗武士們恢復領地的期盼徹底落了空,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復仇派」陣營,年齡從十幾歲到七旬老人不等,他們的「精神領袖」就是大石內藏助。由於期間不斷有人員加入和退出,最終闖入吉良府的有47人,也就是後人所稱的「赤穗47義士」。

02 將軍的不公判決背後,有個人利益和時代因素的雙重考量

赤穗義士們的復仇對象,選擇了與藩主淺野發生直接衝突的吉良,兩人之間的矛盾究竟是為何事,至今仍是眾說紛紜,有「行賄不周說」「性情衝突說」等。在《花之忠臣藏》中提供了一個可能的版本。據說兩人在接待京都使者的問題上多有,特別是在錢財方面意見分歧巨大。

在此次接待之前,淺野和吉良都有一定的經驗,有所不同的是,淺野上一次擔任御馳走役是在18年前,他對很多事情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當年。在他看來,當時只用450兩金子就可以完成接待工作,於是便把預算總額設定在700兩,認為這個數字絕對綽綽有餘。經驗更豐富的吉良則指出,700兩遠遠不夠,至少要有1200兩才行。

從淺野的角度來說,吉良是故意與自己唱反調,過於鋪張浪費,除了錢財方面,兩人可能在其他具體事務上也是矛盾不斷,加之吉良在提出問題時毫不客氣,讓淺野很沒面子。各種矛盾的累積,最終導致了松之廊下的拔劍之舉。

但是,從元祿時代的現實情況來看,淺野對於「700兩」的執著未免有失偏頗,因為在過去的十幾年間,由於幕府貨幣改鑄政策的施行,通貨膨脹嚴重,從1693年到1702年,米價就翻了將近一倍。吉良所提出的預算數值,是更加務實的,但淺野對這些信息幾乎是茫然無知的,雙方的信息偏差是衝突的根源之一。

雖然赤穗武士們沒有把矛頭指向將軍德川綱吉,但是在整個事件的處理過程中,德川綱吉的做法確實有失公平,他之所以這麼做,其實有著自己的私心。

在出身方面,德川綱吉的生母是第三代將軍的側室桂昌院,母親一系沒有顯赫的背景,其兄長曾是賣蘿蔔的小販。綱吉從小受到母親的極度溺愛,有學者認為他有一定程度的「母源病」(類似於戀母情結),在成為將軍後,他千方百計想要提升母親的地位。為了給母親爭取從一位的最高品階,在接待京都使者的過程中必定要盡心盡力。

吉良與淺野的衝突發生後,德川綱吉震怒之餘,最先想到的是要完成接待事宜,這時自然要保住更有經驗、更值得信賴的吉良,淺野就成了成全將軍個人利益的犧牲品。

至於赤穗藩被削藩的決定,雖然看上去有些不合常理,但到了幕府中期,幕府與各藩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為了防止藩主與地方勢力之間關係過於緊密,打著各種莫名其妙的名號改易、削藩的情況屢見不鮮,淺野犯錯就成了褫奪領地的絕佳藉口。

03 赤穗47義士的命運結局,與江戶時代的武士道精神流變

經過一年多的波折與籌劃之後,1702年12月14日凌晨,47位赤穗武士換好黑白主色調的統一裝束,實際上這原本是出動滅火時的專用服裝,但考慮到經費緊張,以及江戶時代火災頻發,穿這種服裝更能掩人耳目,滅火服就成了首選。

武士們按照預先安排好的計劃,每個人根據年齡、特長等分成了正門、後門兩組,或負責衝入府內殺敵,或負責指揮,或在屋外守候,以抓住趁亂逃竄的吉良府人員。

武士們的行動超乎預期地順利,在殺死數位家臣、僕從後,他們在「炭小屋」的雜物間裡,發現了吉良上野介的蹤跡,武士由間十次郎砍下吉良首級。在驗證過吉良身份後,武士們清點人數,發現除了一兩個輕傷外,基本都安然無恙。行動成功後,武士們帶著吉良的頭顱到藩主墓前獻祭,「復仇行動」走向了尾聲。

這時,大仇得報的武士們依然要面臨幕府的裁決,不過究竟是流放、切腹,或者其他處罰,還是個未知數。

幕府此時也處於左右為難的境地,一方面,縱使有復仇之名,但私闖吉良府、殺死數人的大罪已經釀成,如果輕罰勢必會導致新的不公。但是,民眾對武士們的義舉多持支持態度,甚至稱其為「近年來絕無僅有之大壯舉」,若懲罰過重也將招致強烈的不滿情緒。另一方面,對於將軍來說,武士們對於主君的極度忠誠,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作為一個典範存在,如何在樹立忠心武士典型與幕府公正處事之間取得平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46位武士(註:殺死吉良並自首時,實際只有46人,另一人不知所蹤)在等待最終命運到來之前,被分別關押在幾位大名家中。在等待了近3個月之後,要求他們切腹的消息終於姍姍來遲。武士們早已為這一刻做好了準備,畢竟對於武士來說,能夠為主人赴死,還是用切腹這樣的形式,無疑是莫大的榮耀。

在不同版本的忠臣藏影片中,通常都會將這一場景表現得十分唯美:櫻花樹下,白色帷帳,武士們拿起用懷紙包好的短刀,刺向自己的身體。濺出的鮮血、飄落的櫻花,生命的消逝如同春日櫻花一般,短暫而絢爛。

忠臣藏的故事在江戶歷史上,或許只是一個微小的截面,但它所折射出的歷史意蘊十分豐富,特別是這一時期武士道精神的流變。

在江戶之前的戰國時代,由於戰亂頻仍,武士與主人在戰爭中建立起生死相系的共同體。但是到了江戶時期,隨著社會環境日趨穩定,主人不再需要到處攻城略地,武士們開始負擔各種日常瑣事,主僕的關係性質勢必要發生轉變。

忠臣藏們的行動提供了一個鮮活的樣本,甘願捨棄一切維護主人的名譽,這正是當時幕府統治者所迫切需要的,並在之後通過戲劇、小說等形式大力宣揚。這樣的「官方宣傳」活動,也使得直到今天,忠臣藏的故事依然流傳不衰,並最終被推上「日本男子漢終極美學羅曼史」的崇高地位。

相關焦點

  • 忠臣藏:江戶47武士復仇記,緣何成為「日本男子漢終極美學」?
    在日本民間,「忠臣藏的故事」廣為人知。忠臣藏的全名為「大石內藏助」,是一位生活在江戶時代赤穗藩的武士,他和46位武士同伴為了給遭受不公待遇的藩主復仇,毅然衝入「仇人」吉良上野介家中,用利刃將其殺死以獻祭藩主。47位武士雖然在打鬥中全身而退,最終還是難逃切腹結局。
  • 武士電影十選之《最後的忠臣藏》
  • 47名武士的「極致」復仇:日本傳唱三百年,中國網友:很難理解
    今天模擬的忠臣藏 所謂「忠臣藏」,是日本人形淨琉璃(傀儡戲)中一個劇目的劇本,類似於今天電影或京劇中「忠臣俠士傳」的劇本。「忠臣藏」原名「假名手本忠臣藏」,取材於日本人最喜愛的復仇題材「元祿事件」,所以也稱「元祿忠臣藏」。 「元祿忠臣藏」這個題材可謂經久不衰,甚至在日本侵華的關鍵期1941年,日本仍抽出人力、物力拍攝了一部電影《元祿忠臣藏》,上映後轟動一時。戰後關於「元祿事件」的電影更是舉不勝數,足見此事件在日本人心中的影響,而此事件充分體現了日本人對「武士道」和「忠」的理解。
  • 忠君克己:從武士階級一瞥江戶時代日本
    可是事實上,我們比過往的武士生活在一個更加崇敬所謂「武士道」的年代,而在武士之道第一次成為社會規範的江戶時代,真正的武士在戰爭結束後的現實生活所代表的是一段整個武士階級的興衰史,也是江戶——現今的東京,從一座小城演變為現今繁華都市的發展史。
  • 趙堅︱日本人的復仇意識與「義理人情」
    經典劇目《王子復仇記》日本早期典籍如《神武記》《今昔物語》《源氏物語》《平治物語》等,都提及復仇,較早的時候延用古墳時代從中國傳來的詞彙「復仇」,但其後以日語的「賓動結構」生成和式漢語詞彙「仇討」或「敵討」,與前者相提並用。日本最早的典籍《古事記》(712),載有眉輪王復仇事件:眉輪王的父親被殺,其母攜子改嫁安康天皇(454-456在位),成為皇后。
  • 從忠誠、名譽、恩義和婚姻等,細說日本武士秉承的價值觀有哪些?
    在眾所周知的日本四十七浪人赤穗事件中,武士道德準則與幕府法令之間的矛盾造成的緊張局勢是一個重要因素。事件發生在1703年1月31日的早晨(不過現在日本在每年的12月14日紀念這一事件),已故的赤穗藩大名淺野長矩(1665年-1701年 )的家臣舊部,突襲吉良義央防備森嚴的江戶宅邸,將吉良暗殺,為淺野之死復仇,伸張他們所謂的正義。
  • 子不語|江戶怪談:日本鬼故事裡的歷史與民俗
    子不語|別拿黃鼠狼不當神仙:"黃皮子"的邪祟與崇拜子不語|偉大美國總統,緣何淪為白宮"頭號通緝鬼"?作者|蕭西之水,網易歷史專欄作家,日本史作家,出版作品《誰說日本沒有戰國》《第〇次世界大戰》,目前研究方向為大正昭和時代政黨政治、昭和時代日本軍部與官僚體系等。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謝絕轉載。
  • 《蟬時雨》:江戶時代,日本武士的愛恨情仇
    《蟬時雨》講述了江戶時代,一位下層武士的愛恨情仇,對於了解日本武士這個職業,了解江戶時代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社會的身份地位差距明顯文四郎的父親助左衛門是一個小藩的下級武士,地位比較低,薪資也沒有多少,但還足以養家。可是不久之後,他就涉及到了藩內的權利鬥爭,被判處切腹。自此,文四郎的家庭也陷入了困頓之中。
  • 《我在古代日本當劍豪》:江戶時代下級武士,系統助他成為大劍豪
    《我在古代日本當劍豪》,漱夢實,1級作者。分類:輕小說-原生幻想。【簡介】穿越到了公元1789年的古代日本,時值承平日久的江戶時代。開局只有一個下級武士的身份、佩刀、以及一個只要擊敗或擊殺敵人便能提升個人等級與劍技等級的系統。……「遇到強敵時我會怎麼辦?我會拔出第二把刀,改換成我真正拿手的劍術——二刀流。」「如果還是打不過怎麼辦?」
  • 日本巨星加盟《四十七浪人》 講述傳奇武士傳說
    電影網訊(編譯/靖宇) 近日,4位日本巨星,菊地凜子、淺野忠信、真田廣之和柴崎幸加盟影片《四十七浪人》,聯手基努·裡維斯講述一段日本歷史上家喻戶曉的武士奇聞。
  • 打開這本「江戶時代形象的百科全書」,你就能了解日本文化
    一每一種藝術都有與其相配的美學理論與文化內涵,也就是說,每一種美學理論只有針對某些特定形態的藝術時候才能顯示其真理性與合理性。在美學領域,沒有絕對的標準,也無絕對的真理,特定的美學具有特定的審美意識與文化內涵。這是毋庸置疑的。
  • 日本江戶時代,武士可按規定替上位者復仇,但違反規定後果嚴重
    摘要:日本江戶時代,武士可按規定替上位者復仇,但違反規定後果嚴重在日本社會從戰國時代過渡到江戶時代後,對於武士的行為規範,有了全新的要求。雖然武士作為士族享有諸多特權,但隨著和平時代的將領,無仗可打的武士快速進入墮落階段。
  • 江戶末期,對於制服的需求,使得新選組借錢定製了統一服裝
    摘要:江戶時代,對於制服的需求,竟借錢定製了價值約二十萬日元的服裝羽織袖口的山行鋸齒狀設計,可說是新選組的象徵。而這是將歌舞伎《假名手本忠臣藏》中赤穗浪士所穿的羽織,原封不動地借用過來。在成立之初,新選組同樣沒有固定的服裝,和其他忠於幕府的勢力在服裝上並沒有太大區別。
  • 「花屬櫻花,人惟武士」,古代日本櫻花憑何與武士同行?
    此後,從1192鎌倉幕府成立到1603年江戶幕府成立,兩者間隔約400年的時間段——即動蕩不安的中世時代,也出現了大量闡述無常觀的文學作品。而尤其在這一時期,由於在政權上沒落貴族與武士的對立,國家無法統一。
  • 他,日本第一位白人武士,誓死效忠德川家康,葬在江戶永保德川家
    他是日本第一位外籍武士,同時又是第一位來到日本的英國人。當與日本戰國三傑之一的德川家康相遇之後,兩人從此再未分離,家康對其信任有加,他對家康誓死效忠。這位在日本歷史上留下一段傳奇的外籍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三浦按針。
  • 日本江戶時代,江戶男兒的基本就是講究髮型?
    摘要:日本江戶時代,江戶男兒的基本就是講究髮型?日本江戶時代,江戶人愛漂亮,對於穿著打扮特別講究。不但女性講究,就連男性也對自己的形象也非常注意,妝容凌亂,絕對不會出門。比方說,江戶人喜歡洗澡,大馬路上必定設有湯屋,大白天也上澡堂。
  • 江戶時代並不美,等級森嚴的日本身份制度
    日本演員上戶彩到了江戶時代,德川幕府的力量大到可以制訂朝廷制度,公家和天皇都要看幕府的臉色。武士實質上就成為日本社會的支配階級。江戶時代武士的特權是可以配刀、可以擁有姓、還可以直接拔刀殺死態度惡劣、不尊重武士的平民。江戶時代的百姓和釘人走在路上會避開武士。因為如果不小心撞到武士,是給武士難堪,也等於不尊重社會,武士有權直接殺死對方。所以日本的時代劇中偶爾可以看到平民向武士下跪道歉的場面。武士雖然可以殺死無禮的平民,不過事後要向上級報告。還要證明自己不是隨便殺人,而是殺不尊重武士的人。
  • 日本史話:日本武士階層如何興起?德川幕府時期武士如何生存?
    從1185年日本鎌倉幕府建立到1868年江戶時代結束,日本武士階層一直控制著國家的軍事、政治和平民文化。在這近700年的日本歷史中,武士掌控著日本幕府,頒布具有軍權特色的行為規範,並促進獨特藝術形式以紀念武士功勳、崇尚武士美德。
  • 《最後的忠臣藏》盛大試映 櫻庭奈奈美和服驚豔
    新生代女星櫻庭奈奈美首度出演的古裝片《最後的忠臣藏
  • 浮世繪,日本江戶時代的小紅書?
    而江戶時代的發展,使日本社會出現了新的面貌。首先,城市得到空前的發展。德川幕府實行「兵農分離」,武士不再兼營農業,被集中到各地藩主居住的城下,日本全國出現了眾多的小城鎮。尤其是幕府直轄之下的京都、大阪和江戶位於城市的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