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豆瓣閱讀作者 柴斯卡 為《玩具總動員 4 》撰寫的影評
《玩具總動員4》是皮克斯寫給中年人的重啟之書。人到中年的胡迪已經不再被孩子需要,他很孤獨,也很迷茫,卻又必須表現出自己是個堅強的牛仔與成熟的英雄。所幸,在遠行的徵程中,他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路。
孤獨,作為處境
每個孩子都會得到很多愛,這些愛來自他們的一屋子玩具。
在《玩具總動員》的設定中,玩具相對於孩子,處於絕對的從屬,他們的使命與心願,就是為孩子帶去歡笑,如果能成為孩子的「最愛」,那就太好了。
胡迪是一個玩具牛仔。
作為玩具,他功能強大;作為朋友,他聰明風趣;作為大哥,他忠實可靠。
他當然很愛他經歷過的孩子們。
他的主人,小男孩安迪,曾經走到哪裡都要帶著胡迪。
可突然有一天,他再也沒有碰過胡迪、以及他的一箱子玩具。
他的另一個主人,小女孩邦妮,曾經也抱著胡迪玩過家家的遊戲。
可突然有一天,她甚至沒意識到胡迪走丟了。
就這樣,《玩具總動員》色彩斑斕的畫面下,除了埋藏著各類恐怖片、 B 級片梗(閃靈、異形、雞皮疙瘩系列),還有無窮無盡的悵惘——愛與不愛、受寵與拋棄,不斷地提醒著觀眾:快樂是短暫的,感情是漸淡的,離別是遲早的,孤獨是註定的。
觀眾們為它流下的眼淚,又有多少是因勾起了那些傷心的回憶?
《玩具總動員 4 》中的仿 B 級片橋段
能怎麼辦呢?就連孩子本身也是孤獨的。
無論安迪還是邦妮,都是以「戲劇表演」的方式玩玩具的,他們為玩具賦予各式各樣的身份,(「邪惡的豬排博士」),在腦海中建立一個自得其樂的幻想王國,營造出一種自己朋友很多的感覺——這是因為,玩具數量與種類的大爆發,背後是中產階級的少子化——不再有兄弟姐妹和充足的戶外活動,除了玩具孩子們沒有什麼真正的陪伴。
可是,每個孩子都喜新厭舊,每個孩子都有很多玩具,每個孩子都遲早會接觸到廣闊的大千世界。
但每個玩具的世界裡卻都只有一個孩子。
生而為玩具,對不起。
安迪在胡迪的靴子上寫下自己的名字
孤獨,作為掙扎
《玩具總動員》的每一部,都講述了男一號牛仔胡迪的一段成長。四部作品分別闡述了他的四個不同「玩(具)生」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孤獨,「成長」幫他擺脫了當前的孤獨,可是到下一個階段,他還是會遇到新的孤獨。
孩子階段的胡迪,孤獨是「缺乏關注」。
第一部中,胡迪因新款電動玩具巴斯光年的到來,而擔心失去小主人安迪的愛,於是不斷在主人和巴斯光年之間搞著破壞。到了第二部,胡迪擺脫了幼稚的佔有欲,但是又難免被虛榮心俘獲,當他在陰差陽錯間被收藏家送入玩具博物館、享受觀眾的驚嘆時,他一度再也不願意回到平凡的家中——此時的他,尚不是一個能對外輸出能量的真男人。
《玩具總動員2》
青年階段的胡迪,孤獨是「離開朋友」。
第三部中,胡迪終於成熟了。雖然成熟了,但生活太難熬了:安迪馬上要進入大學,已經很多年沒有摸過任何玩具,可玩具的天性,又讓他們感到自己必須通過「被玩」來達成「物盡其用」,實現「玩生」價值。玩具們紛紛陷入了歇斯底裡的焦慮:對以愛為生的他們來說,世上最大的挫敗,是不被愛。
《玩具總動員3》中,安迪長大了
此時的胡迪卻堅定著「好兄弟」心態。當所有玩具都想放棄不愛玩具的安迪時,只有胡迪還在堅持:「我們必須要為安迪『 be there 』 ,出現在他需要我們的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這是我們的使命。」可胡迪也不得不承認,放在閣樓上落灰,對「玩具」來說,不少於一個好的歸宿。
但總有更小的孩子是需要玩具的。
深思熟慮之後,胡迪主動放棄了和安迪一起上大學的機會,帶走了所有的玩具夥伴,轉投還在上幼兒園的邦妮。這也是一種人生選擇的建議:絕不必抓住已經逝去的緣分不放,在合適的時候,淡然而從容地離開吧。
到了正在熱映中的《玩具總動員》第四部,胡迪的胸懷更加寬廣。他樂邦妮所樂,憂邦妮所憂,他毫不計較邦妮早就把自己忘了,當他發現邦妮親手打造的手工作品「叉叉」能幫她緩解上幼兒園的憂傷時,偷偷地幫她尋找失蹤的「叉叉」。
儼然是把自己當作邦妮的老父親了。
《玩具總動員4》中的邦妮,一個富有想像力、善待玩具的小女孩
成為「老父親」,也就意味著胡迪要面對中年階段的孤獨:事業崩塌。他總是希望為了孩子「 be there 」,但邦妮這個孩子即使還沒有到上小學的年齡,也不再需要他了。按照胡迪一直以來的思想觀念,他的存在意義已經抹殺了,成了一個「沒用的玩具」——胡迪應該像《玩具總動員》系列中的幾位「反派」一樣,為主人的變心嚎啕大哭、憤世嫉俗嗎?
孤獨,作為解脫
可以看到,胡迪面臨的是極其典型的中年危機,映照到現實生活中,也能找到大量範本——曾經輝煌的中產、白領、經理人乃至高管,走到產業轉型的路口,不得不面臨中年失業:自己習慣的老一套,在新時代未必行得通,強行留在以前的位置上,思想確實有點跟不上。他們曾經認為人生軌跡會一直向上,可突然間,舊世界崩潰了,新世界裡,他們不知道如何發出最微弱的光。
這種落差自然是極度痛苦的。
《玩具總動員 4 》是皮克斯寫給中年人的重啟之書。在這個瞬息萬變、高度競爭的世界裡,他們遠遠比孩子更需要心靈撫慰和安全感。但中年人的背後沒有熱烈關切著他們的玩具,他們自己就是那個玩具,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害怕著被拋棄,卻又必須表現出自己是個堅強的牛仔與成熟的英雄,不可以在上小學的第一天嚎啕大哭。
所以中年人,才是最想逃避的群體。
胡迪完全可以以愛為名,繼續留在邦妮身邊做個沉默的守望者,逐漸淪為一個討人厭的老頭子:過時的經驗、過時的想法、不甘於被邊緣化,乃至喋喋不休、說教不止……還好他是主角,主角沒有逃避的權利。
轉折點在於胡迪在第二部中的傾慕對象——牧羊女「寶貝」,這個角色在第四部中又一次閃亮登場。寶貝便是一個慘遭變賣的玩具,但她野性十足又獨立剛烈,從不哭訴自己命運的悲慘和主人的變心,反而因來自大千世界的挑戰興奮不已。她在巡迴遊樂場裡不斷結識新的朋友(就此造就了第四部中妙趣橫生的配角團):沒有主人,也生活得充實而幸福。
牧羊女「寶貝」
浪跡天涯的玩具們似乎是在說:中年人,哪怕沒有單位、沒有編制、沒有旱澇保收,也不意味著人生的大失敗。你永遠不知道外面有多少你未曾接觸過的大精彩。
牧羊女給了胡迪很多啟發。他也開始思考:生而為玩具,是否一定要有主人?答案是不一定。於是胡迪做出了驚人決策——尋找自由、離開邦妮,到廣闊的大千世界去看一看——堪比中年人的「勇敢離開體制」。
當牧羊女帶著胡迪爬上對玩具來說無比宏大的遊樂場塔尖,胡迪發現自己的耳畔縈繞著許許多多孩子們的歡笑:更多的孩子,更多的玩具,更多的快樂。
胡迪繼續思考:玩具是否一定要通過獲得主人的愛,來體現自身價值?答案依舊是不一定。於是胡迪繼續做出驚人決策——發揮自己的特長與經驗,混跡遊樂場,幫其他玩具尋找家,就此開啟了新的事業——堪比中年人的「勇敢創業,從頭再來」。
登上大篷車浪跡天涯的胡迪,試圖在人生的下坡路上開啟新華麗:不斷湧入的新視界,不斷收穫的新夥伴……在胡迪和寶貝的路途上,「遠行」不再是專屬於年輕人的命題,中年人也要遠行。
與其逃避,不如遠行。
遠行,堅定遠行,永不畏懼地遠行。
再見了,大伙兒
多年以後,胡迪和寶貝可能會遍遊北美的所有遊樂場,
內心就像攀登過世間所有高峰的人類一樣豐富而滄桑。
邦妮小學快畢業了,擅長寫作和講故事。
胡迪總是會在深夜想起安迪,
而結婚生子的安迪,在兒子誕生後的第一件事,
就是買一個復刻版的胡迪,
再一次在靴子底部寫下「 Andy 」。
胡迪真的很愛安迪,可安迪的人生,他確實沒有能力跟上了。
誰讓這個世界是這樣運行的呢?
快樂是短暫的,感情是漸淡的,離別是遲早的,孤獨是註定的,
但我對你的愛,是不會改變的。
給我一個擁抱吧,兄弟,
我在自己的軌道上很幸福,不知你怎麼樣了?
— 完 —
✎
往期回顧
暴力倉鼠 ·《狄仁傑》|noc ·《阿瓦隆》
蝶離岸 ·《超大號美人》|蘇莞雯 ·《鎌倉物語》
梁子非 ·《江湖兒女》|蘭思思 ·《找到你》
貓爪君·《昨日青空》|柴斯卡 ·《神奇動物2》
狂奔的提琴 ·《無敵破壞王2》|葉眉 ·《摘金奇緣》
陳子衿 ·《狗十三》|柴斯卡 ·《馴龍高手》
遼京 ·《過春天》|植桐 ·《雷霆沙贊》
柴斯卡 ·《小飛象》| 東來·《撞死了一隻羊》
柴斯卡:小雅獎獲獎作者,以寫作為終極理想的搖滾少女,利用業餘時間創作,希望可以自由地寫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齊柏林飛艇( Led Zeppelin )是全球最炙手可熱的搖滾樂團。當樂隊於 1980 年解散時,已經創造了唱片銷售、演唱會票房方面的多項世界紀錄。2007 年,在齊柏林飛艇於倫敦舉辦的重組演唱會上,有幾千萬人為幾千張票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
長篇拉力賽邀你當評委
給好故事投票,贏大獎
長篇拉力賽讀者評委開始報名啦!
前 1000 名完成報名的讀者將立即獲得 5 元閱讀禮券 ,可以在豆瓣閱讀全平臺使用。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報名。
讀者評委在開賽後追讀連載,按照閱讀時長可獲得每天 1 ~ 5 張推薦票,自由投給喜歡的參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