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對於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都是再熟悉不過的東西,在中國,有飲食的地方就有筷子的身影。筷子起源於中國,在中國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在中國的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筷子的身影。
日本奈良時代崇尚唐風,日本天皇派使者出使唐朝,意在學習中國的文化和制度,與此同時,筷子也被傳入日本,並隨著時代的演變逐漸和日本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不同於中國的筷子的文化。因此,中日筷子文化開始顯現出明顯的差異。
「一根筷子易折斷,十雙筷子抱成團」,在中國筷子代表了團結精神。而日本筷子外形短小,亦能展現出日本人的克己自律,恭謹謙遜的特點。
從「象箸玉杯」到奈良時代
1.中日飲食方式決定筷子樣式
中國由於竹木資源豐富,且材質輕便,因此中國大多數的筷子都是竹木材料製成。這種材質貼合中國的飲食烹飪,因此得以一直延續至今。但是中國人對於筷子材質是沒有特別的偏愛的。一些象牙、犀角、玉石、玳瑁、金銀等珍貴材料製成的筷子是上層社會用來體現自己財富和地位的物什,普通貧民是用不起的。
中國的筷子長而粗,這是和中國合食的飲食方式息息相關的,中國人吃飯會將菜放在一個盤子裡,大家共同夾取食用。菜距離人較遠,因此食用較長的筷子就變得比較方便。並且長筷使得夾菜時手臂的動作幅度減小,看起來較為雅觀。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魚類資源相當豐富,日本飲食講究「稻米加魚類」,日本人對稻米相當喜愛,而筷子夾取的特點也更適合日本的飲食文化,因此從日本的奈良時期以來,筷子在日本廣為流傳。筷子剛傳入日本時,由於受中國唐朝時期影響,在早期日本上層貴族使用金屬制筷子,後唐風衰敗,筷子開始帶有日本民族的特色。
由於日本森林資源豐富因此較之中國日本竹製筷子較少,多以木質筷子為主。同時日本人由於神道教的影響,崇拜自然,認為萬物都有自己的靈魂,而這種木質的筷子正是一種溝通人與靈的媒介。由於這個思想,白木筷子被普遍用於祭祀場合。日本人認為筷子會帶有一個人的靈魂,因此日本人不共享筷子,一次性筷子也是最早在日本被發明出來的。
日本筷子外形短小,這是因為,日本飲食方式是分食制,飯菜被分為一人份,裝在小巧精緻的餐具裡,因此日本的短小的筷子樣式更符合這種分食制餐具的日式審美,並且這種對這種較短距離的夾食方式來說,短小的筷子更為適合。
2.象箸玉杯與日本的禁肉令
在我國,有關筷子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於殷商時期。《史記 宋微子世家》中描述了商末封王生活的極盡奢靡,封王住「廣室高臺」,每餐都要用象牙筷,穿九重錦衣,荒淫無度,最好到時商朝滅亡。因此後世用「象箸玉杯」來比喻生活的奢侈。
在沒有筷子之前的上古時期,人們吃飯都是用手抓捏,《禮記 曲禮上》又說:「共飯不 澤手。」因此吃飯前要淨手,保持手的清潔。
戰國時期也有關於筷子的記載,此時筷子叫做「獲」,《管子 弟子職》云:「左執虛豆,右執挾匕。」後到了漢代,筷子被稱為「著」,此時筷子已經開始普遍使用了。
日本的筷子是由隋唐時期從中國傳入的,因此最開始和中國的長筷無甚差別,飛鳥時代的聖德太子是日本第一個使用筷子的人。筷子最開始傳入日本時只有皇室才可以使用,後來逐漸使用筷子的習俗才逐漸向民間擴散。
日本的飲食文化中少肉,這是因為歷代天皇有禁食肉食的命令,七世紀中期到八世紀中期日本皇室中除了魚肉其他肉類幾乎都被蔬菜代替,這也從側面突出了魚肉對於日本飲食重要性。
吉祥與祈願——筷子在中日的不同寓意
1.筷子的「十二禁忌」與婚嫁
中國用筷子講究「十二禁忌」,用筷時不可以用手指人,不可以用筷子隨意扒拉菜品, 不可以用筷子敲擊飯碗等等,這些用餐的細節都會表現出一個人的家庭教養。
筷子通「快」,有快樂,快速之意,因此被賦予了吉祥的意義。從宋代開始就有「陪嫁筷子」,意在祈子和祝願新人長長久久。中國舊時陝西一帶還有「撿筷子」婚俗。中國農村會在新家的大梁上掛上筷子。甚至中國民間的土方都有「筷子療法」,將用開水煮過的筷子燒成灰敷在被狗咬傷的患處可以起到殺菌的作用。
中國的筷子在北方甚至能和一些用科學難以解釋玄學聯繫在一起,如果家裡孩子長時間高燒不止,用小碗盛裝半碗清水將筷子用雙手把住筷子立於碗中,若念到某個死者名字,鬆開手筷子自行立住,則說明孩子被鬼魂衝撞,向該逝世者燒紙即可緩解孩子症狀。
2.架起橋梁之筷
在日本,「箸」和「橋」發音相同,因此送人筷子就代表想和某人搞好關係。筷子成雙成對,讓人很容易聯想到夫妻,因此在日本筷子也象徵著夫妻百年好合。日本的孩子出生百天後,會舉行祈願儀式,儀式中用接觸過固齒石的柳木筷觸碰孩子的牙齦,意在使孩子長出堅硬的牙齒。在日本筷子的意義是積極向上的,代表了人們對安居樂業平靜生活的嚮往。
結尾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離不開筷子,它不僅是我們吃飯的工具更融合了中國的文化與哲學。筷子起源於中國,後經日本的奈良時代傳入日本,從此也在日本生根落戶,衍生出了不同於中國風格的筷子文化。由於中日兩國地理位置和飲食習慣的原因,中式筷子和日本筷子在材質和外形上就產生了很大的差別。
並且也融合了當地不同的習俗文化,各有各的特點和長處。每一種文化都有它自己獨特的生命活力,都應該受到我們的尊重,同時,「文化」不是多麼高深的字眼,它就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與我們朝夕相處。
參考資料:
1、《中國筷子:非遺文化的快消化挑戰》——孫博文
2、《文化差異對筷子造型影響的研究——以中日韓比較為研究對象》——張天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