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有著非常細緻考究的飲食文化,所謂吃,不僅要吃得健康、吃得美味,還要吃得具有藝術性和哲理性。比如我們中國人的慣用餐具筷子,其中就蘊含著很多傳統文化和傳統思想。筷子是中國特有的餐具,是中國文化的象徵,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先民智慧的結晶。筷子發源於中國,是中國、朝鮮半島、越南、日本、新加坡等東亞、東南亞地區普遍使用的餐具。
筷子起源和演變
筷子起源於何時,無確切時間可考,據考古專家的推測,我國在上古時期就開始用筷子了。早期的筷子稱為「箸」,原指為一種生在南海岸邊沙中的竹子,我國古籍最早的記載史料為《韓非子·喻老》,文中有「紂置象箸,箕子憂」之句。這是不是筷子之源,現在還不能蓋棺定論。
兩千年間我國一直沿用「箸」之名,直到明代才逐漸稱筷子。據說,筷子之名最先由沿海船民使用,當時船上人家忌說「箸」,「箸」與「住」諧音,船「住」了,無生意可做,因而忌之,而用筷子之稱代替,以後廣泛使用,並取代了「箸」之名。今天湖南湘西南地區的苗族話仍然把筷子稱為「朱」,「朱」即「竹」字的音轉,看來古代南方「箸」與「竹」或許就是一個意思。湖南湘西南地區的苗語中保存一定的遠古字音,如,吃飯,苗語為「茹班」,吃東西的吃都用「茹」。「茹」字在漢語中已失去了實用功能,唯獨留下「茹毛飲血」一詞,這裡的「茹」就是「吃」的意思。
古時的筷子並非一頭方一頭圓,也沒有現在這麼粗,是棍棒形狀。從我國的考古發現筷子,是西漢時期的湖北雲夢大汶頭一號墓和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從出土的竹箸實物來看,兩端的粗細是一樣的。在後來各地考古出土的食物中,直到漢代後期,才出現一頭粗一頭細的箸。再說,從古代出土的箸來看,直徑0.4釐米左右,最粗不超過0.6釐米,和今天的筷子要細一些。
看來筷子一頭方一頭圓,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也是人們在生活過程中,一步一步地摸索出來,最後才定型成現在這個樣子。現在的筷子直徑也是根據地方不同,甚至家族不同,自己削的有大有小,但筷子的長短、樣式基本一致,即長為七寸六分,都是上方下圓。據研究表明,夏殷之後,筷子不斷演化,從木製品、竹製品到象牙制口,從簡單到複雜,從低檔到高檔,越來越講究。
筷子為何七寸六分長一頭圓一頭方?
筷子七寸六分長,代表了七情六慾,告誡人們吃飯要節制不要成為欲望,它形狀一頭圓一頭方,代表天圓地方,反映了古人對世界的理解,也體現了做人要把握方圓的道理。那麼,筷子的構造和使用都有哪些講究呢?
第一,筷子的標準長度應該是七寸六分,象徵人的七情六慾(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六欲:眼、耳、鼻、舌、身、意)。筷子做成七寸六分意在提醒人們,要克己復禮,要節制不當欲望,不要肆意妄為,不要暴飲暴食。另外,七寸六分也是經過反覆試驗的最佳長度,使用起來得當順手,方便進食。
第二,筷子,一頭方一頭圓暗合「天圓地方」,圓的象徵著天,方的象徵著地。方形屬坤卦,圓形為乾卦,如此乾坤之象現矣。坤卦有柄象,柄,把手的意思;乾卦象徵著天,象徵著第一,常言民以食為天,大概言由此出。手拿筷柄,用筷頭夾菜,坤在上而乾在下,這就是《地天泰》卦,和順暢達,當然吉祥。筷子一頭圓一頭方,象徵天圓地方,而手持筷子時則形成天、地、人「三才之象」。中國人凡事講究「天地人和」,筷子的製造與使用也蘊含著這種傳統哲學思想在其中。
第三,不同於西方的刀叉,筷子都是成對出現,成雙使用的,這其中也暗含著深刻的陰陽五行之道。太極為一,陰陽為二。使用筷子時,一根為主動,另一根為從動;主動為陽,從動為陰,這一點暗合了兩儀之象。一分為二,代表事物的兩面性;合二為一,則代表陰陽互補相輔相成。兩根稱之為一雙,正所謂好事成雙,而且中國文化講究陰陽,一陰一陽,合二為一,也是筷子的寫照。
一雙看似普通的筷子,卻承載了古人如此之多的人生哲理,令人遺憾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人對此卻一無所知;並且,出於商品營銷的目的,現代市場上又出現了許多「異型」筷子,這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背叛」。
時代是在發展中進步的,對於新事物我們也只能接受,因循守舊與故步自封是不可取的,但是,這也不妨礙我們對「筷子」的深情。有人說,在餐廳裡呼喚服務生「拿一雙筷子吧」,那肯定是中國人;如果說「拿兩根筷子吧」,那一定是外國人。
美國前總統尼克森80年代出了一本書叫《1999,不戰而勝》,很出名。原因是,前蘇聯不到1999年就自動解體了。尼克森在書中的最後還說了這麼一句話:「當有一天,中國的年輕人已經不再相信他們老祖宗的教導和他們的傳統文化,我們美國人就不戰而勝了。」
作為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即使是一雙小小的筷子,也擁有深厚的文化積澱。我們每天用的筷子裡面就有信仰,舉手投足都是理念,這就是國人智慧的凝聚,這種文化我們不能背棄!
如果您有想了解某些方面的歷史知識,可以私信小編,小編會為您答疑解惑,更新文章!(更多資訊可關注:通史知興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