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用到一個詞,即「半斤八兩」,意思就是兩者之間差不多,不相上下。但這裡可能就有人好奇了,半斤和八兩真的差不多嗎?它們之間明明差了三兩,怎麼能說是差不多呢?差一兩也是差啊。
實際上,在過去的大部分時間裡,半斤和八兩還真就是差不多,不僅僅是差不多那麼簡單,應該說半斤就是八兩,這和我們現在用到的重量標準是不一樣的,就現在的標準來說,一斤就是十兩,半斤就是五兩。
這個標準制定的時間並不長,距今不過才滿六十年,而在此之前執行的標準就是一斤等於十六兩。一斤十六兩這個標準執行的時間就相當久遠了,如果按照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時間來算的話,應該是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當然,在此之前,一斤十六兩這個標準可能也已經存在了,只不過並沒有普及,而只是在某個或某些諸侯國裡被使用。
夏、商、西周之後,歷史進入大混亂的春秋戰國時期,按照比較認可的時間來算,春秋戰國時期一直持續了五百五十年,可以說是相當長了,又因為在這一時期,周天子已經算不上天下共主,而每個諸侯國都是各自求發展,國內都有各自的標準,比較混亂。
商鞅在進行變法的過程中曾對度量衡有過比較系統的改革,但因為當時還是戰國七雄時期,因此這個度量衡的標準也只能在秦國普及,而無法在列國間普及開來。
後來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了天下,面對的一個大問題就是,各個地區的各種標準都不一樣,這樣統治起來是相當的麻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出現很多的麻煩。
在這樣的情況下,秦始皇要求統一度量衡,全天下執行一個標準,還有所謂的「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度量衡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有了天下統一的標準。
據說在統一度量衡的過程中還出現了一個小插曲,錢幣和長度的標準比較好定,但李斯在制定統一的重量標準時犯了難,不知道應該制定一個怎樣的標準才能在實際應用中比較方便。
想不出來就不想了,李斯決定去請示秦始皇,秦始皇也沒有給李斯一個確切的答案,他只需要下命令,其他的事情不需要他來做,要不那些臣子還有什麼用呢?
但是秦始皇卻給李斯留下了四個大字:天下公平。這是制定各種標準的一個準則,李斯早就知道,顯然這樣的一個答案,給了和沒給差不多,但是李斯在注視了許久之後,突然靈機一動,就將這四個字的筆畫數了數,用筆畫數來制定標準,於是就有了一斤十六兩這個標準。
這個故事呢就僅僅是一個故事,而且應該是存在時間不長的一個故事,古代未必會有,即便是有,估計也是編的,度量衡的制定不是小事,李斯這個辦法和抓有什麼不同?顯然這是不可能被通過的。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說是先秦時期的那種木桿秤是魯班用槓桿原理製成的,上面刻了北鬥七星和南鬥六星共計13顆星星,於是有了一斤十三兩的一個標準,而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時候,為了大家在稱量的時候能夠講究誠信,不能欺瞞,又加了三顆星,即福祿壽星,這就有了一斤十六兩的標準。
其實我們看,這個故事也不像是真的,實際上,度量衡統一的過程中,並不是讓人去創造,因為在之前,早就有度量衡的標準在使用,只不過每個地方都不一樣,所以在統一的過程中,只需要綜合所有的標準,從中選擇出最簡易、最方便的一個標準就可以。
如果恰好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標準都很簡單方便,難以抉擇,那麼可以根據這幾個標準,進行稍微的修改,等等。
總之,在秦始皇決定統一度量衡之前,這個一斤十六兩已經就已經存在了,而且它這個標準在日常的使用中非常的方便。存在即是合理的,一斤十六兩之所以存在也是人們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最適合當時的秤、物品稱量的一個標準,所以才能存在兩千多年。
與重量的標準一直不變相比,長度的標準則在每個時期都不一樣,雖然大的規定是一樣的,即一尺等於十寸等於一百分,但在具體的釐米換算上則每個時期都不一樣。
比如先秦時期一尺約為23.1釐米,然後開始變大,到了唐朝時期,差不多就成了30.7釐米,而明清時期則有31.1,現在是33.3釐米。所以說每個時期都不一樣,我們常說的七尺男兒、身高八尺等在每個時期都是不一樣的。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我們餐桌上非常常見的一個餐具,即筷子。我們現在筷子的長度一般就是七寸六分,當然這個是一般的標準,並不是只有這個標準。那麼這個標準在古代是否也是如此呢?
筷子的歷史是很久遠的,至少有三千年的歷史,史籍中有記載商紂王的象牙筷子,而殷墟也曾出土銅筷,所以至少在商朝,筷子就已經存在了,根據出土的情況來看,先秦時期的一些筷子長度在20釐米左右。
而漢朝時期則有十七釐米左右的筷子,漢朝的筷子相對來說是比較短的,到了隋唐時期,筷子的長度能達到30釐米,宋元時期的筷子長度差不多在25釐米左右,這是一個平均數,實際上短的能到15釐米,長的在30釐米以上,等等。
從這些數據來看,古代的筷子長短不一,即便是同一時期,也存在這樣情況,並沒有一個標準的長度,至於筷子的長度為七寸六分,可能一直存在,但絕不是單一的存在,這種長度的筷子很可能是用起來最舒服的一個長度,正好與人的手和筷子的使用方式吻合。
對於為什麼筷子是七寸六尺,也有說法,說是七寸六尺代表的是人的七情六慾,古人在發明創作的過程中,常常加進去對人和自然、世界的思考,所以每一樣東西都能找到暗含的樸素的哲理。
就比如這個筷子,長度是七寸六尺,暗含人有七情六慾,而人們在生活中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不能成為情緒的奴隸,而且筷子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一頭方一頭圓,這正與古代的那種天圓地方的看法相一致,雖然這種看法後來被證明是錯誤的,但不妨礙人們思考世界。
當然,關於筷子七寸六尺的這個說法也只是人們的一個附會,實際上,筷子在設計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要求是適用,能夠讓人們在吃飯的過程中夾住菜,按照這個標準設計的筷子的長度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