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麼規定16兩為1斤,筷子的長度為7寸6分?

2020-12-22 尚宮女史

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用到一個詞,即「半斤八兩」,意思就是兩者之間差不多,不相上下。但這裡可能就有人好奇了,半斤和八兩真的差不多嗎?它們之間明明差了三兩,怎麼能說是差不多呢?差一兩也是差啊。

實際上,在過去的大部分時間裡,半斤和八兩還真就是差不多,不僅僅是差不多那麼簡單,應該說半斤就是八兩,這和我們現在用到的重量標準是不一樣的,就現在的標準來說,一斤就是十兩,半斤就是五兩。

這個標準制定的時間並不長,距今不過才滿六十年,而在此之前執行的標準就是一斤等於十六兩。一斤十六兩這個標準執行的時間就相當久遠了,如果按照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時間來算的話,應該是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當然,在此之前,一斤十六兩這個標準可能也已經存在了,只不過並沒有普及,而只是在某個或某些諸侯國裡被使用。

夏、商、西周之後,歷史進入大混亂的春秋戰國時期,按照比較認可的時間來算,春秋戰國時期一直持續了五百五十年,可以說是相當長了,又因為在這一時期,周天子已經算不上天下共主,而每個諸侯國都是各自求發展,國內都有各自的標準,比較混亂。

商鞅在進行變法的過程中曾對度量衡有過比較系統的改革,但因為當時還是戰國七雄時期,因此這個度量衡的標準也只能在秦國普及,而無法在列國間普及開來。

後來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了天下,面對的一個大問題就是,各個地區的各種標準都不一樣,這樣統治起來是相當的麻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出現很多的麻煩。

在這樣的情況下,秦始皇要求統一度量衡,全天下執行一個標準,還有所謂的「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度量衡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有了天下統一的標準。

據說在統一度量衡的過程中還出現了一個小插曲,錢幣和長度的標準比較好定,但李斯在制定統一的重量標準時犯了難,不知道應該制定一個怎樣的標準才能在實際應用中比較方便。

想不出來就不想了,李斯決定去請示秦始皇,秦始皇也沒有給李斯一個確切的答案,他只需要下命令,其他的事情不需要他來做,要不那些臣子還有什麼用呢?

但是秦始皇卻給李斯留下了四個大字:天下公平。這是制定各種標準的一個準則,李斯早就知道,顯然這樣的一個答案,給了和沒給差不多,但是李斯在注視了許久之後,突然靈機一動,就將這四個字的筆畫數了數,用筆畫數來制定標準,於是就有了一斤十六兩這個標準。

這個故事呢就僅僅是一個故事,而且應該是存在時間不長的一個故事,古代未必會有,即便是有,估計也是編的,度量衡的制定不是小事,李斯這個辦法和抓有什麼不同?顯然這是不可能被通過的。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說是先秦時期的那種木桿秤是魯班用槓桿原理製成的,上面刻了北鬥七星和南鬥六星共計13顆星星,於是有了一斤十三兩的一個標準,而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時候,為了大家在稱量的時候能夠講究誠信,不能欺瞞,又加了三顆星,即福祿壽星,這就有了一斤十六兩的標準。

其實我們看,這個故事也不像是真的,實際上,度量衡統一的過程中,並不是讓人去創造,因為在之前,早就有度量衡的標準在使用,只不過每個地方都不一樣,所以在統一的過程中,只需要綜合所有的標準,從中選擇出最簡易、最方便的一個標準就可以。

如果恰好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標準都很簡單方便,難以抉擇,那麼可以根據這幾個標準,進行稍微的修改,等等。

總之,在秦始皇決定統一度量衡之前,這個一斤十六兩已經就已經存在了,而且它這個標準在日常的使用中非常的方便。存在即是合理的,一斤十六兩之所以存在也是人們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最適合當時的秤、物品稱量的一個標準,所以才能存在兩千多年。

與重量的標準一直不變相比,長度的標準則在每個時期都不一樣,雖然大的規定是一樣的,即一尺等於十寸等於一百分,但在具體的釐米換算上則每個時期都不一樣。

比如先秦時期一尺約為23.1釐米,然後開始變大,到了唐朝時期,差不多就成了30.7釐米,而明清時期則有31.1,現在是33.3釐米。所以說每個時期都不一樣,我們常說的七尺男兒、身高八尺等在每個時期都是不一樣的。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我們餐桌上非常常見的一個餐具,即筷子。我們現在筷子的長度一般就是七寸六分,當然這個是一般的標準,並不是只有這個標準。那麼這個標準在古代是否也是如此呢?

筷子的歷史是很久遠的,至少有三千年的歷史,史籍中有記載商紂王的象牙筷子,而殷墟也曾出土銅筷,所以至少在商朝,筷子就已經存在了,根據出土的情況來看,先秦時期的一些筷子長度在20釐米左右。

而漢朝時期則有十七釐米左右的筷子,漢朝的筷子相對來說是比較短的,到了隋唐時期,筷子的長度能達到30釐米,宋元時期的筷子長度差不多在25釐米左右,這是一個平均數,實際上短的能到15釐米,長的在30釐米以上,等等。

從這些數據來看,古代的筷子長短不一,即便是同一時期,也存在這樣情況,並沒有一個標準的長度,至於筷子的長度為七寸六分,可能一直存在,但絕不是單一的存在,這種長度的筷子很可能是用起來最舒服的一個長度,正好與人的手和筷子的使用方式吻合。

對於為什麼筷子是七寸六尺,也有說法,說是七寸六尺代表的是人的七情六慾,古人在發明創作的過程中,常常加進去對人和自然、世界的思考,所以每一樣東西都能找到暗含的樸素的哲理。

就比如這個筷子,長度是七寸六尺,暗含人有七情六慾,而人們在生活中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不能成為情緒的奴隸,而且筷子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一頭方一頭圓,這正與古代的那種天圓地方的看法相一致,雖然這種看法後來被證明是錯誤的,但不妨礙人們思考世界。

當然,關於筷子七寸六尺的這個說法也只是人們的一個附會,實際上,筷子在設計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要求是適用,能夠讓人們在吃飯的過程中夾住菜,按照這個標準設計的筷子的長度範圍。

相關焦點

  • 古人為何規定1斤定為16兩,筷子長7寸6分?老祖宗蘊含大智慧
    古人為何規定1斤定為16兩,筷子長7寸6分?老祖宗蘊含大智慧在我國幾千年文化傳承下來的經驗與智慧,上至秦皇漢武,下到民國乃至解放,其中兩千所年所形成的文化也著實是令人們震撼,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細節,都能夠體現出他們的智慧,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16兩為什麼會是一斤,又或是筷子的長度要分為7寸6。
  • 老祖宗為何規定16兩為1斤?筷子長度為何是7寸6分?國人應該了解
    古人的智慧,既有莊周逍遙遊的廣闊胸襟,又有君子「和而不同」的處世之道,古人的智慧,藏於萬物之間,細細品來,皆人情學問。《韓非子·說林上》記載: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那麼,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可知老祖宗為何規定16兩為1斤?
  • 古人為何規定16兩為1斤,筷子長7寸6分?其中有何道理?
    身為華夏子孫,一定要對歷史有所了解,要知道,古人的思想雖然閉塞了點,但智慧卻是無窮的。在科學技術尚不發達的古代,老祖宗能憑藉觀察逐步掌握天上星辰的運動規律,單從這一點上來看,就已經算得上是「震古爍今」了。不過,對於細節的把控,古人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案,比如「16兩為1斤」、「筷子長7寸6分」,大家知道,隱藏在其中的奧秘麼?
  • 古人為何規定筷子長度7寸6分?有何特殊含義?華夏子孫必須了解
    其實古人的智慧表現在如今生活的方方面面,只不過大多數人都沒有在意罷了,站著連其中的含義也不知道,比如說古人規定筷子的長度是7寸6分,規定16兩為一斤,裡面也是隱含著一些特殊含義的,從中可以看出古人的大智慧,作為華夏子孫,我們必須應該了解一下。
  • 古人為何規定16兩為1斤,筷子長7寸6分?其中有什麼智慧和道理?
    作為華夏兒女,必須對歷史有一點了解,應該知道,古人的思想雖有狹隘之處,卻有無限的智慧。古時候,科技還不發達,老祖宗能夠通過觀測逐漸掌握天象的運行規律,單從這一點來看,已經算得上「震古爍今」了。然而,對於細節的把握,古人也有自己的一整套方法,如「十六兩一斤」,「筷子長七寸六分」,大家都知道,隱藏在裡面的秘密是什麼?
  • 老祖宗為什麼定16兩為1斤,筷子長7寸6分?大智慧啊!
    01.祖先為什麼定十六兩為一斤呢?我們常說「半斤八兩」,是因為我們祖先使用的秤是十六兩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兩就是一樣的。那麼老祖宗為什麼定十六兩為一斤呢?這裡面有大智慧!02.筷子為什麼是7寸6分?筷子的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慾,以示與動物有本質的不同。關鍵是,筷子是兩根,稱呼卻是一雙。為什麼明明是兩根筷子,卻叫一雙筷子呢?這裡面有太極和陰陽的理念。
  • 千年前,老祖宗為何規定筷子標準長度7寸6分?華夏子孫應當明白
    帝辛興致勃勃地吩咐人用象牙打制了許多筷子,他的叔叔箕子看到之後,感嘆商王朝很快就要滅亡了。為什麼呢?小小的筷子也能看出君王的德行,奢侈享樂之君只顧滿足私慾,必然引起天下大亂。這個記載至少說明了一點:筷子在3000年前就已經被廣泛使用了,所以帝辛才不滿足於普通的筷子,想多弄出些花樣。
  • 筷子為什麼是7寸6分?看完真漲知識了
    在農村,農民間流傳著許多神奇的關於筷子的傳說故事,使筷子賦予了更加神奇的色彩,真令人感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長。筷子是中華民族給炎黃子孫留下的最珍貴的文化遺產。筷子長度為7寸6分代表著許多意義,如「有福有祿」、「七情六慾」、「有妻有子」、「有規有矩」、「合二為一」、「有吃有祿」等等,教會了人們怎樣做人的道理。「有福有祿」。在農村,老人經常在吃飯的時候,當手拿起筷子的時候,就會向同桌的晚輩講述許多關於筷子的故事。兩根筷子分別代表「福」和「祿」。古代人靠辛苦地種田,有了好收成,一家人一年四季才有飯吃,才有衣穿。
  • 老祖宗為什麼定半斤為八兩,筷子長7寸6分?大智慧啊!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古代詞語,而「半斤八兩」和「七寸六分」更是耳熟能詳,可是,你真的了解其中蘊含的古代智慧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這些詞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分別是什麼由來?我們祖先使用的秤是十六兩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兩就是一樣重的。那老祖宗為什麼定十六兩為一斤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盛行「天人合一」的觀念,而古人最早發現北半球有七顆很亮的星星,排列很像過去量米和舀酒用的鬥,故命名為「北鬥七星」。
  • 為什麼筷子的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筷子一頭圓一頭方有何講究?
    為什麼筷子的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筷子一頭圓一頭方有何講究?文/農夫也瘋狂筷子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一種餐具了,我們每天都需要用到它。而近日卻有某個知名的奢侈品牌創始人兼設計師的不當言論,激起了無數中國人的不滿。
  • 中國人天天都用的「筷子」為什麼是7寸6分?你了解多少?
    中國人天天都用的「筷子」為什麼是7寸6分?你了解多少?文/炎炎談歷史中國人每天吃飯都離不開筷子,是我們最親密的夥伴,是我們身上的中國烙印。如果 在餐廳呼喚服務生「拿一雙筷子」那肯定是中國人;如果說「拿兩根筷子」,那一定是外國人。
  • 筷子:中國最早什麼時候使用的?長度為何七寸六分?有什麼寓意?
    筷子的由來:中國最早什麼時候使用的?長度為何七寸六分?有什麼寓意?我國使用筷子的時間,大約有3000多年的歷史。《史記・宋微子世家》有這樣一段記載:「紂始為象箸」,可見從商紂王時代,我國人民就開始使用筷子吃飯了。古時候,人們把筷子稱做「筋」或者「箸」,這是為什麼呢?在古時候,箸,是飯的意思。所謂飯,就是傾側飯菜的意思,筷子所起的作用,正是把飯菜往嘴裡「傾側」,故因此而得名。
  • 古人的尺子怎麼忽長忽短的
    如果按照現代長度單位的標準來計算,十寸等於一尺,三尺等於一米,那麼孔子足足有3.2米之高。以現代尺度的標準,古代「七尺男兒」得是人均姚明plus的水準(人均2米33)。那似乎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齊國宰相晏子「長不滿六尺」——身高沒到2米就被楚靈王開狗洞迎接來羞辱了。等等,戰國時期的狗均長2米?
  • 古人為什麼把乾坤兩卦稱為父母卦?為什麼天數是9,地數是6?
    在「河圖」這10個數字中,「其數五十有五」,經過分「天地」別「陰陽」,又經過「四營」衍易,只能衍易成這八個卦,不能衍易出其他任何卦。《易經·繫辭上傳》第九章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乾坤兩卦的數理又是怎樣衍易的? 在太極的兩儀中,陽儀1、2、3、4、5中有三個「天數」,就是1、3、5。陰儀6、7、8、9、10也有三個「地數」就是6、8、10。
  • 為何筷子七寸六分長,又為何一頭方一頭圓?
    筷子是中國人最常用的餐具,由中國人發明,後流傳之朝鮮、日本越南等漢文化圈,如今,隨著中國飲食文化的不斷傳播,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使將筷子作為常用的餐具了。用了這麼多年的筷子,你知道為什麼筷子長七寸六分?又為什麼通常是一頭方一頭圓嗎?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還得從筷子本身說起。我們現在能讀到的很多古籍在提到筷子時,用到的是「箸」字。
  • 2個6寸披薩和1個12寸披薩一樣大?掌握這些圖形面積公式不吃虧
    「我們想要一個12寸的披薩。」「不好意思,12寸的披薩賣完了,能換成兩個6寸的嗎?價格是一樣的哦!」這個時候想要吃披薩的小鷗和小婉就有些拿不準了,聽這店員的說法,兩個6寸的披薩應該和12寸的是一樣的吧!
  • 古人食多還是食少,回看歷史記載,古人的飯量讓人大為驚奇
    相比農耕文明的古代,也許不少人會認為,以今天的條件,我們所吃的應該比古人要多得多。而真實情況也許剛好相反。在《睡虎地秦簡》以及《傳食律》等書的記載中,曾有一部分對於古代勞改犯人每天飲食量的規定。古時勞改,其中一部分主要工作就是對城牆的修築。做這種算是重體力活的勞改之人,飲食標準達到了早飯1.5斤,晚飯1斤;要是做一些較輕的活,如站崗之類,則早晚飯都是1斤。
  • 筷子文化!為何筷子七寸六分長一頭圓一頭方?這是國人智慧的凝聚
    再說,從古代出土的箸來看,直徑0.4釐米左右,最粗不超過0.6釐米,和今天的筷子要細一些。看來筷子一頭方一頭圓,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也是人們在生活過程中,一步一步地摸索出來,最後才定型成現在這個樣子。現在的筷子直徑也是根據地方不同,甚至家族不同,自己削的有大有小,但筷子的長短、樣式基本一致,即長為七寸六分,都是上方下圓。
  • 古代計量小知識:1斤等於16兩,那麼1兩等於幾錢?
    自秦始皇平定天下之後,使得度量衡正式進入了全面統一,確定了銖、兩、斤、鈞、石的重量計算單位,名為「五權」,採用的是16進位制,1斤等於16兩,1兩等於24銖,當時所發行的貨比叫半兩錢,因錢幣上鑄有半兩二字得名,重量為十二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