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劉強東卸任北京京東世紀貿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總經理。這個消息一出,在各大新聞媒體引起了廣泛關注。
2020年伊始,隨著疫情的影響,各地快遞均沒有在春節長假過後就馬上復工,但是這時候,京東快遞卻還是保持著次日達的效率,可以說疫情對京東快遞的考驗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
京東發展如日中天,而這時,劉強東,京東的標誌,正在逐步向幕後轉移。
4月2日卸任的北京京東世紀貿易有限公司是京東的業務主體公司,貢獻了京東集團90%的收入。
而據不完全統計,從2019年11月份至今,劉強東已經卸任了47家京東集團及子公司內部高管職務,這其中包括京東集團最重要的三個子集團,分別為京東商城、京東物流、京東數科。
2、創始人卸任,已經不是不是個例
其實劉強東卸任法定代表人,在網際網路公司及現代企業之間並不少見。如前期馬雲退出阿里巴巴的管理層,王衛卸任順豐董事長,王傳福卸任比亞迪法人,餘建軍卸任喜馬拉雅法人等。
針對本次職權變動,京東官方回復稱:「這是很正常的管理動作」。
主體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卸任,這並不意味著就此失去了對公司業務的決策權。
據相關資料統計,劉強東持有京東集團15.4%股權,為第二大股東,投票權為79%;騰訊旗下的黃河投資為第一大股東,投票權為4.5%。劉強東仍然對京東集團的戰略決策有主導,可以說京東實際仍然掌控在劉強東手中。
3、卸任背後是在下一盤棋
針對劉強東的法人卸任,個人認為有三個方面的考慮。
1)首先是在緩解負面新聞對京東運營的不良影響
劉強東作為京東的頭號人物,已經等同於京東,其個人的外界形象會直接影響企業運作。
面對負面新聞,在合適的時候進行隱退,是非常明智的決策。
明州事件原委、真實性不做探討,有心人應該會有所了解。
2)另一個原因在於對管理團隊、新生力量的培養鍛鍊
作為國內網際網路巨頭,國內電商的第二大集團,2019年京東實現淨收入5769億元,同比增長24.9%,歸母淨利潤107億元,同比增長211%。
如此巨大的商業巨輪」京東集團「的精神圖騰就是劉強東。不可否認,京東今天的強大與劉強東個人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而正是由於一個集團過於依賴於一個人的價值,這勢必會造成一種相對的不穩定性。特別是對於一家像京東這樣,立志於長久持續發展的公司而言,全部50多個子公司過於依賴劉強東,這就是不穩固因素。
按照企業生命周期理論,京東目前所處階段應該在成熟期初期,企業各項管理制度比較完善,管理人員經驗豐富,管理失誤減少。而隨之而來的風險是管理上的僵化而缺乏活力,企業的創新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現狀的京東雖然還在不斷進步,但是高層管理者已經未雨綢繆,逐步的削弱創始人的影響,不斷注入新鮮血液,適時適度放權,培養「管理層團隊和人才階梯團隊」,只有如此,才能應對未來的各種不確定性。
3)轉向幕後,更加關注戰略、規劃、方向
按照國家對法定代表人職權的確定,法定代表人是指依法代表法人行使民事權利,履行民事義務的主要負責人。法人由其法定代表人進行訴訟;其他組織由其主要負責人進行訴訟。
也就是說法定代表人有職責,有權力,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公司的大小事務均需要法定代表人確認、審批,需要耗費法定代表人大量的時間。很多人想當法定代表人,因為其權力,利益,成就。
而現在的劉強東,更在乎的並不是這些,他在乎的,是如何釋放自己的精力,完成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他會把法定代表人的職權,交接給一個自己信任的員工手中。
如今京東的決策,符合企業持續發展的規律,同時更讓劉強東有更多的精力在其他領域進行更加深入的戰略規劃,文化建設和新業務拓展上。
4、京東還是那個京東
劉強東目前在京東系擔任7家企業的法人,在將來的時間內,可能還會有所變化。就在劉強東連續卸任公司管理層的這一段時間,又成立了全新的子公司,主要業務方向在進口貿易、品牌運營、品牌戰略投資等各項新業務。
在劉強東逐步退出京東集團管理層後,京東商城、京東物流、京東數科這「三輛馬車」分別由徐雷、王振輝、陳生強三位新的領軍人物全盤接管,在這三位高管的帶領下,發展日趨向好。
如今,京東最大的優勢,就是客戶體驗。無論如何變化,客戶感知是第一位的,正如京東集團對外所述,「公司的日常的運營不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