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光伏矽片絕對龍頭,中國光伏領域裡的扛把子,隆基股份在今年真可謂左右逢源,意氣風發。
12月20日晚間,隆基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股東李春安擬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向高瓴資本轉讓其持有的公司股份2.26億股,佔公司總股本的6%,每股轉讓價格為70元,本次交易對價總額約為158.41億元。
按上周五隆基股份77.65元的收盤價算,此次轉讓價折價約10%。
圖片來源:公司公告
對於此次受讓股權的原因,高瓴資本表示,基於對隆基股份未來持續穩定發展的信心及對隆基股份價值的認可,擬通過本次權益變動獲得隆基股份的股份,以獲得股份增值收益。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本月12月10日高瓴資本才花了5億元參與另一光伏巨頭通威股份的定增。如今還不過2周時間,高瓴又斥重磅巨資一舉收下隆基股份如此大比例股權。可見高瓴對光伏領域的布局決心之大,超出了市場的預料。
光伏這個賽道,又將迎來一個資本關注的高光時刻!
1
隆基股份持續被資金追捧
不僅是產業資本及投資機構在大量吸籌隆基股份,近期市場二級資金也在瘋狂為之打call。
作為滬深港通的重磅標的,隆基股份今年一直是資金關注的重點對象,常常成為北上資金買賣龍虎榜單上靠前的常客。
12月18日隆基股份獲滬股通淨買入3億元,為連續11日淨買入,合計淨買入21.78億元,在期間,A股市場經歷了較為明顯的波動,但在大量資金流入下,隆基股份仍累計上漲了11.84%,遠遠跑贏電氣設備行業平均水平。
在近1年以來,隆基股份滬深港股持股佔自由流通股本比例從5.42%一直被持續加倉至目前的10.97%,足足翻了一倍,一定程度上成為助推其股價不斷創出新高的重要力量。
不僅於此,資金甚至有加槓桿追注該股的跡象。融資融券數據顯示,隆基股份最新(12月17日)融資餘額為56.66億元,近10日融資餘額增加2.10億元,增幅為3.85%。
隆基股份之所以被資金市場追捧,一方面得益於中國近年來光伏規劃高度重視,行業被定調成為未來重要發展方向,光伏產業由此迎來黃金髮展機遇外,另一方面也得益於隆基股份本身在光伏領域處於龍頭地位、及其背後靚麗的往績和未來預期。
今年前三季度,隆基股份實現營收338.32億元,同比增長49.06%,實現歸母淨利潤63.57億元,同比飆漲82.44%。從近年來的營收增長看,隆基股份營收及盈利能力都在持續維持在高雙位數的增長態勢。
根據國內數十家券商機構的一致性預測,隆基股份今年內有望實現約536億元營收,同比增長6成,營業淨利潤有望突破百億元。
此外,隆基股份在期的光伏產業推進的力度也格外引入注目。
12月14日晚間,隆基股份旗下七家子公司與新特能源籤訂五年期多晶矽料採購協議。未來多晶矽料合作量不少於27萬噸。按照當前多晶矽料的市場價格測算,這份合同的總金額高達192.35億元。
事實上,今年以來隆基股份就先後宣布多項單晶擴產計劃。從今年年初公布雲南楚雄年產20GW單晶矽片建設項目,到今年11月份公布雲南曲靖(一期)年產10GW單晶電池建設項目以來,隆基股份在今年公布的擴產計劃多達9個,累計投資總額為279.38億元。
如果算上寧波宜則股權收購投資以及兩個多晶矽長單採購,隆基股份今年已公布的計劃投資總額超過580億元。
隆基股份巨大的資本開支計劃背後,是其試圖打造垂直一體化的「野心」,目前其已在光伏製造端已經深度構建完成了矽片、電池片和組件的產業鏈。
2
光伏賽道的時代大機遇
近年來,碳減排及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成為全球範圍內各國的一致共識,並且隨著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嚴峻,這一共識也得到了加快推進。
根據近期歐盟發布的《2030年氣候目標計劃》,2030年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從40%提高為55%。當前歐洲可再生能源消費佔比約20%,2030年可再生能源消費最新目標為38-40%。根據此目標測算,未來10年歐洲的光伏年均新增裝機為59-86GW,光伏裝機量需要加速上行。
美國方面,新上任的拜登政府,承諾在2050年之前美國實現100%的清潔能源經濟,並達到淨零碳排放。為此拜登還發布了一項2萬億美元的專項計劃。按照規劃測算,預計未來5年內美國將安裝5億塊光伏組件,年均裝機達到42GW。
中國方面,中國最新官方定調明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今年我國光伏行業新增裝機量預計達35GW,2021年也是我國「十四五」規劃的開啟之年。
根據測算,假設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20%,預期光伏在新能源發電佔比超50%,則光伏年均新增裝機達到79-120GW;假設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19%,預期光伏在新能源發電佔比超50%,則光伏年均新增裝機達到62.9-99.5GW。
也就是說,至少未來十年甚至數十年,光伏產業在全球範圍內都將迎來持續爆發式的發展時期,無疑是一個黃金的時代機遇。
這也導致了近年來大量企業及產業資本在瘋狂湧入光伏產業賽道,從上遊的原材料,到中間的矽片、電池片、組件等各鏈條製造,再到下遊的應用及市場布局,都有大量競爭對手彼此角逐風起雲湧。
其中,大規模擴產是目前行業對手普遍選擇的戰略。
如根據通威股份今年發布的《高純晶矽和太陽能電池業務2020-2023年發展規劃》,其中提到高純晶矽業務累計產能到2023年23-29萬噸,是2019年的3倍左右;太陽能電池業務在2023年達到80-100GW,是2019年的4倍以上。
單晶矽矽片方面,2019年隆基矽片產能達到42GW,同比增長50%,今年內要擴產到65GW,中環股份今年產能預計40GW,同比增長超20%。根據統計,2020-2022單晶矽片產能分別為152/210/264GW,年化增長率超過25%。
整體看,在行業黃金髮展大趨勢下,競爭對手間要麼上下遊併購或自建,爭取打造垂直一體化,拉開成本差距,從而實現產業聯合協同,提高話語權;要麼深化技術改造升級和擴產實現規模效應,實現成本端競爭優勢。雖然行業前景很廣闊,但競爭加劇趨勢也逐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