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河鎮洞溝村的「笑臉牆」
李河鎮洞溝村的日晷
萬州區首個村級扶貧文化展覽室於近日建成開放。一個小村子能有什麼東西值得展示?他們有何初衷和深意?6月22日,記者帶著一些疑思探訪了萬州區李河鎮洞溝村扶貧文化展覽室,不想內心卻受到一次不小的震撼:小村裡的這個小小展覽室有著眾多村民的精神寄託,它記載了村民的脫貧歷程,也被他們用來警醒自己:日子好了,不能忘了走過的路。
初衷
小村脫貧路 是村民引以為豪的奮鬥史
從萬州城區驅車約半小時,便可抵達李河鎮洞溝村。洞溝村扶貧文化展覽室,位於當地的楊柳灣,展覽室是一間舊房改造的,面積僅約25平方米,可謂超級袖珍展覽室。
展覽室以敘事的方式,以近年來洞溝村村民思想觀念、生產生活、民風民俗及村容村貌發生的變化為內容,以脫貧攻堅為主線,用新老照片對比、扶貧工作照片展示等形式,從精準施策、傾情幫扶、華麗蛻變、決戰決勝等幾個方面,展現了洞溝村近年來的巨大變化和在精準扶貧方面取得的成果,記錄了洞溝村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戰勝貧困的歷程。
「可以說,每個村民都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記憶。」洞溝村第一書記朱華說,展覽室於6月初建成後,很多村民都來觀看,來找自己的印記,一些村民在「洞溝村脫貧大事記」展板前回想起過去的日子,忍不住感慨、抹淚。
朱華介紹,洞溝村幅員面積3.28平方千米,海拔480-560米。過去的洞溝村,山大坡陡溝深,由於交通不便,信息十分閉塞,村民的收入以傳統的農業為主。受地理條件和自然資源的制約,洞溝村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空殼、農民收入不高,是有名的窮山溝。2014年,洞溝村被納入市級貧困村。經過摸排,洞溝村被確定的貧困戶有46戶144人。
2015年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以來,洞溝村迎來了發展最快的時期:家家戶戶吃上了乾淨的自來水;從村裡到萬州城區以及周邊鄉鎮的門道路硬化寬廣了,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戶戶;100多戶村民,以新建、改造等形式,有了安全的住房,有的甚至住上了小洋樓。
村支書王顯英介紹,經過幾年奮戰,洞溝村通過發展產業、完善基礎設施、健全兜底政策等方式,46戶144人已全部達標脫貧。小村的脫貧歷程,成為村民引以為豪的奮鬥史。
現實
一張張笑臉 每個人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走進展覽室,洞溝村46家已脫貧戶代表的「笑臉牆」格外醒目。笑臉牆上,一張張笑臉映襯出洞溝村脫貧攻堅以來的發展變化,每張笑臉背後,都蘊藏著動人的故事。
「笑臉牆」上,10歲的小學四年級學生王思宇笑得十分燦爛。每到展覽室看到牆上的女兒笑臉照,王思宇的母親譚華英是看一回也跟著笑一回。
譚華英說,2014年以前,因為公公婆婆多病,她和丈夫務農收入低,大女兒上大學交學費都困難,家裡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他們一家因此被列為了村裡的貧困戶。
近幾年,在當地黨員幹部的幫助下,譚華英一家的生活狀況有了起色:丈夫在村幹部的引薦下,在河北一家建築公司務工,每年能寄回家5萬多元,大女兒大學畢業後也有了穩定的工作,她自己在家照顧老人,經營的李子樹每年能收入2萬多元……
現在,譚華英一家早已脫貧達標。她感激地說:「我這個家庭,能有現在這個狀況,要感謝黨的政策好,再就是要感謝各級領導幹部的幫助。」
「笑臉牆」上,細看周貴明的笑容,一個大男人竟有些羞澀。在幾年前,村民和親友很難看到他笑一次。
「第一次入戶了解他家情況時,老實說我心都涼了。」村第一書記朱華回憶,當時的周貴明因患強直性脊柱炎伴脊柱後凸畸形,腰杆無法直起,面容憔悴。
針對周貴明家的情況,幫扶幹部幫他申請了C級危房改造,幫他發展「經果林」。先後幫助他申請了大病醫療救助、精準脫貧保險、社會救助基金等共計10餘萬元。
2017年10月,周貴明到成都第三人民醫院作了脊柱炎康復手術,身子終於能夠站直。這次手術很成功,加上合作醫療報銷的錢,他自己僅花了2萬多元。
身體康復後,周貴明在幫扶幹部的引導下,在外地一家餐廳務工。在端午節來臨時之際,他特地請假回來看望女兒。他說,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他心裡很溫暖,很感激。
態度
一切向前走 都不能忘了走過的路
負責洞溝村片區扶貧工作的李河鎮人大主席張艾青認為,建立的洞溝村扶貧文化展覽室,將成為洞溝村村史的重要部分。
展覽室通過提煉洞溝村脫貧攻堅5年以來的成果,讓村民一目了然地知道洞溝村的發展大變化,激勵著洞溝村人繼續奮鬥,讓洞溝村人明白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洞溝村的變化,是黨的富民政策的具體體現。」李河鎮宣傳委員、駐村幹部屈發麗說,建立扶貧文化展覽室,就是表明一種態度: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了走過的路。
屈發麗還為洞溝村勾勒了美好未來。她說,回顧脫貧歷程,能增強洞溝村人向前奔跑的動力。接下來,她要帶領村民繼續發展脆紅李產業,讓它結下更多的「金果果」,充實村民錢袋子;她要改造村的「五色老屋」,讓這個有不同時代建築印記的老建築成為村中一景;她要帶領村民美化村社小道,挖魚塘,養魚蝦,打造美麗院落,發展農家樂,她堅信洞溝村的明天會更美好。
重報集團三峽分社記者 巨建兵 楊聖泉
【來源:重慶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