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除了一日三餐,往往還會用點點心來調劑口味。清顧張思的《土風錄》卷六「點心」條下云:「小食曰點心,見吳曾《漫錄》」,點心不僅作為食品提供人們物質上的滿足,還可作為藝術品給人們以精神上的享受。
點心多用各種糧食、肉類、蛋、乳、蔬菜、果品、魚蝦等為原料,並配以多種調料與輔料,將其調製成坯及餡,經成形、熟制而成的具有一定營養價值且色、香、味、形俱佳的方便食品。
我國各地因其物產及民俗風情不同,演化出許多具地方特色的風味點心。如:驢打滾、燒麥、春卷、粽子、桃片、包子等。
此外,隨著西方飲食的引入,我們的點心具有了更豐富的提供。西方洋點心的名稱很多源於音譯,因為名字很洋氣,它們到底是什麼,對於不熟悉的人來說很神秘。
如果把它們對應成中國點心,你會發現,「芝士」、「披薩」、「提拉米蘇」這些名字洋氣的點心原來是這樣的。
1、芝士=奶疙瘩
芝士其實是奶酪別稱,又名乾酪。奶酪的英文為cheese,音譯為芝士。它是一種發酵的牛奶製品,含有可以保健的乳酸菌,濃度比酸奶更高,近似固體食物,營養價值比酸奶更加豐富。在我國內蒙古稱為奶豆腐,在新疆俗稱乳餅,完全乾透的乾酪又叫奶疙瘩。
2、提拉米蘇=清蛋糕
提拉米蘇義大利甜點,英文是Tiramisu,在義大利文裡它的意思是「馬上把我帶走」,意指吃了此等美味,就會幸福得飄飄然、宛如登上仙境。它其實是一種以馬斯卡彭芝士作為主要材料,加入咖啡、可可粉,再以手指餅乾取代傳統甜點的帶咖啡酒味兒的清蛋糕。
3、蛋撻=露餡的餡餅
蛋撻,英文為Egg Tart,「撻」是英文「tart」的音譯,臺灣稱為蛋塔,就是一種以蛋漿做成餡料的餡料外露的西式餡餅。做法是把餅皮放進小圓盆狀的餅模中,然後倒入由砂糖及雞蛋混合而成之蛋漿,然後放入烤爐;烤出的蛋撻外層為鬆脆之撻皮,內層則為香甜的黃色凝固蛋漿。
4、派=素餡燒餅
「派」是PIE的譯音,其含義是「酥殼有餡的餅」,就是我們常說的餡餅。北方人稱作「燒餅」,四川人稱作「鍋盔」,只是裡面有「內容」,比如豬肉、牛肉或者紅糖。可見,「派」原產地是中國,後傳入歐美國家。「派」中最有名氣的是蘋果派,蘋果派的流行使美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蘋果生產國。
5、披薩=不成功的蔥油餡餅
披薩,又稱比薩、匹薩,是英文Pizza的音譯。它發源地是義大利的那不勒斯,在全球頗受歡迎,已經成為全球通行的食品。
披薩源於中國,傳說當年義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中國旅行時喜歡吃一種北方流行的蔥油餡餅。回到義大利後他一直想能夠再次品嘗,但卻不會烤制也無處可尋。後來找來一位廚師「如此這般」地依葫蘆畫瓢,結果那位廚師仍無法將餡料放入麵團中。馬可.波羅提議就將餡料放在麵餅上吃。從此「披薩」就流傳開了。
6、布丁、慕斯=奶凍
「布丁」是英語pudding的音譯,中文意譯則為「奶凍」。是一種半凝固狀的冷凍的甜品,主要材料為雞蛋和奶黃,類似果凍。布丁是一種英國的傳統食品。它是從古代用來表示摻有血腸的「布段」所演變而來的,中世紀的修道院,則把「水果和燕麥粥的混合物」稱為「布丁」。廣義來說,它泛指由漿狀的材料凝固成固體狀的食品。
慕斯的英文是mousse,是一種奶凍式的甜點,可以直接吃或做蛋糕夾層。慕斯其性質較布丁更柔軟,入口即化。通常是加入奶油與凝固劑來製成濃稠凍狀的效果,是用明膠凝結乳酪及鮮奶油而成,需要置於低溫處存放。
此外,由於追求洋氣的原因,有些點心的洋名字也會讓我們雲裡霧裡,比如:曲奇就是餅乾;泡芙(puff)就是一種用水、巧克力、奶油、冰淇淋、面和蛋做包裹的麵包;馬卡龍就是夾心的法式小圓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