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全民拍」線索,中國民航大學乘務學院學生賈芸,2019年9月順利通過國航的校園招聘,但受疫情影響,她的體檢被推遲到去年9月底進行。
然而,就在體檢前一周,小賈遭遇一場車禍,小腿上留下了傷口。她告訴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按照以往的標準,這個傷口很可能被認定為體檢不合格,「拿不到合格證,公司會拒絕接收我」。
按照航空公司的入職流程,賈芸通過校園招聘後,要在指定醫院進行嚴格的空乘人員體檢,再經過專業航醫檢查認定後才能拿到相關合格證,繼而接受後續培訓並辦理入職手續。
微博話題「淪陷」:中介招生置頂,經驗交流不見
從校園招聘面試結束到去年收到體檢通知,小賈已苦苦等待近一年時間。就在幾乎陷入絕望之時,她在網上看到了「國航招聘」微博話題。
話題討論區,一些教育機構及個人發帖稱,可以通過「內部操作」,幫助身體有「問題」的求職者找民航總醫院空勤人員體檢部門的「熟人」幫忙。
小賈通過微信添加了一名自稱「李老師」的「培訓機構」負責人。「李老師」熱情地向小賈介紹了辦理流程:先提供個人材料並備註身體問題,籤訂教育培訓協議並繳納定金,通過體檢拿到體檢合格證,最後再付尾款。
「李老師」向小賈保證,他們有內部關係,過去已幫上百人通過體檢、進入公司,其中大多已順利下機隊開始飛行。
隨著疫情形勢轉好,國內各大航空公司陸續恢復招聘。記者按小賈提供的方式在微博上檢索「國航招聘」「空乘招聘」「四川航空招聘」等關鍵詞發現,此類話題閱讀量高達上千萬且熱度不斷攀升。
在這些話題中,大多數發帖者均表示可通過「內部操作」「內部名額」等途徑幫助求職者應聘飛行員、空乘、安全員等崗位。
記者還發現,部分中介人員購買了微博推廣服務,讓他們發布的帖子被微博管理員設置為「頭條」,放在討論區前排。而本該佔據主要位置的正常空乘面試經驗交流內容,在討論區寥寥無幾。
換言之,這些網絡空間實質上已淪為中介機構和個人的「招生專區」。
暗訪黑中介:收費22萬元,「溝通」費用單算
記者隨後以求職者身份,給話題區幾位發言時間較近、熱度較高且自稱能辦理空乘人員體檢和面試的博主發私信,對其進行暗訪。
一位自稱「胡老師」的培訓機構中介人員向記者表示,他們在北京市順義區首都國際機場附近有實體的辦公地點,日常也進行空乘人員培訓,每年都會送機構的學員去各大航空公司工作。
他告訴記者,如果想儘快辦理,元旦假期後就有中國南方航空的空乘人員招聘,他們可以提供「初試、複試、終審、筆試全包服務」,全包費用17萬元。
記者調查發現,除了此類培訓機構,還有「獨狼」式的黑中介廣泛存在。
一名自稱在體制內工作的中介人員告訴記者,自己有四川航空等公司的「內部招聘」名額,可以幫助求職者「免面試」進入體檢環節,體檢通過後直接籤合同進公司,這些「服務」收費22萬元。
得知記者的求職意向後,該中介人員向記者提供了一份合同,抬頭為「培訓就業諮詢指導協議」。合同提到,中介作為甲方,承諾包初試、複試、終審等流程正常通過,而對於航空公司醫學體檢這一空乘人員招聘的重要環節,乙方求職者則需向甲方提前說明自身問題,以便中介人員與體檢單位「溝通」,相關費用單獨結算。
「保過」的套路:通過全靠考生,中介只賭概率
一名曾深受其害的大學生小飛(化名)向記者透露了黑中介所謂「保過」服務的實際辦理流程。
小飛曾做過視力矯正手術,擔心自己無法通過航空公司醫學體檢,一時衝動,落入了「黑中介」的陷阱。
在向中介繳納了「體檢項目保過」費用並籤訂合同後,小飛向中介人員告知了自己接受手術的情況。中介承諾,會與檢查科室航醫「事先溝通」,並表示「問題不大」。但體檢當天,小飛一直擔心的檢查項目仍顯示不通過。
在中介「協調」下,小飛幾個月後參加了另一家航空公司的面試並再次參加體檢,結果仍為不合格。
事後,冷靜下來的小飛推測,中介收受「保過」費用後,很可能根本沒有幫他打過任何「招呼」,只是在「賭」他能不能靠自己通過體檢——過了,「功勞」算在中介頭上;不過,大不了退錢「私了」。
天津航空人力資源相關負責人賈喻堯向記者坦言,空乘人員招聘往往是航空公司招聘季期間應聘人數最多的「重頭戲」。由於報名者眾多,公司在選拔時會優中選優,個別應聘者面對激烈的競爭,難免有「走捷徑」的想法,更容易受到不法中介人員的蠱惑。
記者了解到,除了發廣告等待求職者上門,還有部分機構主動出擊「圍獵」求職者。
部分機構藉助郵箱、社交平臺等渠道,以「南航北京分公司」「南航培訓中心」等工作人員名義與應聘者聯繫,發布不實消息,欺騙應聘人員。
專家進言:欺詐信息得管,擇業觀念得變
對於此類現象,天津擊水律師事務所主任潘強向記者介紹說,近年來打著「保過」名義欺詐求職者的現象,普遍存在於企業招聘甚至公務員考試中,且部分案件涉及金額較高。
根據刑法有關規定,相關中介人員的行為已構成詐騙罪。而且即便有個別求職者通過「中介」向考試相關負責人輸送財物等形式,僥倖通過考試,其行為事實上也屬於行賄,構成賄賂罪。
多位專家表示,對於藏身網絡平臺的此類欺詐信息,網信部門、公安部門等應進一步加大監管、打擊的力度。同時,社交媒體平臺也應加強自查,針對各類虛假信息,特別是其中一些通過購買推廣服務,意圖達到廣泛傳播效果的,應及時發現並堅決予以刪除。
另一方面,受害者也應轉變心態、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在求職過程中不要存在僥倖心理,免得吃了「啞巴虧」,還要付出金錢甚至更沉重的代價。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