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分開評,至少兩款滿分。
通常情況下,「活化石」是一個生物學術語,它指代那些已經在地球住了上千萬年的房客。這些房客經歷了各個時代的變遷,把歷史寫在基因裡。漫長歲月過去後,能夠存活下來成為「活化石」的,只是億萬生物的其中寥寥。這些今天的「寥寥」,擁有無可比擬的研究價值。毫無疑問,「馬力歐」就是遊戲發展歷史中,擁有「活化石」地位的「寥寥」之一。
在1981年名作《大金剛》中,「紅帽子」的身影首次出現。在街機上玩著《大金剛》,嫻熟跳過一個個障礙物得分的玩家們,想必不會知道,40多年後,人們還會操控著這個「紅帽子」,在遊戲世界冒險。
許多年後,《超級馬力歐:奧德賽》作為Nintendo Switch的護航作品發售。人們再一次扮演成這位紅帽子水管工,沉浸在擁有更精細的畫質,以及更多樣玩法的「馬力歐」世界。
時值「馬力歐」35周年,趁著「炒飯」風潮的盛行,任天堂推出了一款「馬力歐」系列的懷舊合集《超級馬力歐3D收藏輯》。
雖說是「3D收藏輯」,但本作並沒有囊括「奧德賽」前的所有「馬力歐」3D遊戲,比如3DS上的《超級馬力歐:3D樂園》,Wii U上的《超級馬力歐:3D世界》。如果說這兩款缺席的原因,是因為從雙屏到單屏的移植難題。那麼《超級馬力歐:銀河》的續作,同樣發售在Wii上的《超級馬力歐:銀河2》的缺席,就有些說不過去。
即使如此,這三款分別在1996、2002和2007年發售的《超級馬力歐:64》《超級馬力歐:陽光》和《超級馬力歐:銀河》也足夠讓玩家,沉浸上好一段時間。更重要的是,玩家沉浸其中的原因未必全是因為「懷舊」,而可能是因為另一個原因——即使在多年以後,這些遊戲依舊足夠有趣。
打開《超級馬力歐3D收藏輯》後,呈現在玩家面前的是三款遊戲以及對應原聲帶的封面。停留在單獨封面上時,會出現簡單的遊戲內容或是歷史意義介紹。值得一提的是,只有這個「主界面」擁有中文介紹,三款遊戲分別擁有的5、7、10種語言,都缺少了中文。
聊聊畫面表現。「64」的畫面表現最難讓人接受,用今天的話就叫滿屏「狗牙」。但如果我們了解到這款遊戲在「馬力歐」系列甚至遊戲發展史上的地位,大多數人應該都會對這款「3D遊戲開創者、遊戲業界指路明燈、類比搖杆先驅者」滿懷敬意。這點放在玩法層面詳述。
「陽光」和「銀河」的畫面表現比起「64」更容易讓人接受。由於Nintendo Game Cube和Wii性能的提升,這兩款遊戲擁有更強的畫面表現。比如更多的同屏物體,更精細的建模以及更鮮豔的色彩。其中,「銀河」的表現力最不「過時」,很難讓人相信這是一款2007年發售——足足13年前的遊戲。
在遊戲性上,三款「馬力歐」同樣優秀,但也各有側重,其中「64」的遊戲性最難以評價。「前所未有的3D遊戲體驗」這句話,放在今天來說,很難讓沒有感受過古早遊戲歷史的玩家,感受到這種震撼。
但這確實是最符合「64」遊戲性的評價,作為一款動作遊戲,它是遊戲界第一款全3D的作品。地圖縱深、解謎收集、動作體驗、可控視角,一切都因為全3D的出現,變得從「0到1」,只此一家。
不過,即使「64」如此優秀,仍然有些小問題。比如使用最核心的跳躍動作時,因為深度、方向等新的要求,玩家很難精準判斷落點。這也是今天的一些動作遊戲,依舊存在的問題。後來,這個問題在「陽光」中嘗試通過「奇技」解決。可問題解決了,跳躍動作給玩家帶來的動作體驗也被削弱。
在「陽光」中,馬力歐擁有了類似「奧德賽」中帽子凱皮的夥伴道具——水泵。相比較以往的跳躍攻擊,利用水泵單管噴射、雙管推進的功能,讓玩家不僅可以用全新的攻擊手段處理敵人,還能夠自由滯空,更好地判斷下落點。
水泵的設計大大提升了「陽光」的動作感和自由度,但也削弱了最經典跳躍玩法的存在感。雖然在受人詬病的「積木關」中,製作者有意地限制了水泵,強化跳躍玩法。但「積木關」本身過於追求操作難度,反而無法為玩家提供正向反饋。
比較起前兩作,「銀河」系列是「奧德賽」出現前,歷代「馬力歐」中口碑最好的一作。甚至直到今天,在評測網站Metacritic的近10年最佳遊戲榜單上,它的續作「銀河2」仍然名列第一,而在它之下的,是《塞爾達傳說:荒野之息》《荒野大鏢客:救贖2》以及《俠盜獵車手5》。
很難相信,一款十餘年前的遊戲,可以壓這些名字一頭,但「銀河」系列確實做到了,憑藉3D球面地圖,以及讓人慾罷不能的創意關卡。
一切都圍繞3D球面地圖產生。「銀河」進行了大膽的嘗試,遊戲地圖、解謎方式、運鏡方式、角色動作,一切都圍繞不斷變幻的球面地圖,以及「引力」元素展開。舉例來說,如果《超級馬力歐兄弟2》是一個平面,《超級馬力歐:64》是一個正方體,那麼《超級馬力歐:銀河》就是史無前例的球體。
在「銀河」裡,玩家會在各種小星球上探險,有些小星球確實足夠「小」。在這些「小」星球上探索的體驗,會讓你感覺自己成為了馬戲團的小丑,踩在一個巨大的,滾動中的球體上。全新的球面地圖,帶來的是全新的動作體驗。在這裡就連「引力」都成為了跳躍之後,玩家需要考慮的新動作要素。
在《超級馬力歐3D收藏輯》中出現的三款「馬力歐」,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歷史意義。有的創新了平臺跳躍的玩法,有的則直接推進了遊戲發展的歷史往前一大步。在本作的開始界面,有個值得一提的小彩蛋。三款遊戲中偏向過渡產物,口碑在「馬力歐」系列中較為平平的「陽光」,封面要比「64」和「銀河」都更小一號,「過渡」和「變革」就此被區分。
從人類歷史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電子遊戲《太空戰爭》,到即將發售的《賽博朋克2077》。從連遊戲名都沒有主角出現的《大金剛》,到為Switch護航的《超級馬力歐:奧德賽》。這個戴著紅帽子,長著小鬍子的水管工,已經成長為遊戲界屈指可數的頂級IP。遊戲公司任天堂,也因為這頂紅帽子,成長為今天玩家心中的,那個「有些事,只有它能做到」的任天堂。
從紅白機的256×224,到次世代家用遊戲機的7680×4320,遊戲的畫面表現正在不斷進化,頂級大作也層出不窮。可如果哪天,有人想要感受下過去時代中,擁有頂級遊戲性的作品,答案又僅限一個。
我給出的答案只會是「去玩那個時代的『馬力歐』」。
優點
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