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學者:我們從現代經濟學理論中了解到的一切都是錯的

2020-12-14 金融界

來源:金融界網站

這個主張聽起來似乎很古怪:我們對現代經濟學的一切認識都是錯誤的。

而自稱能證明這一點的人甚至沒有經濟學學位。

但Ole Peters不是個普通的怪人。身為物理學家的他與已故諾貝爾獎獲得者、夸克之父Murray Gell-Mann密切合作進行了研究,在此基礎上得出了自己的理論。他的觀點還得到過兩位金融界著名思想家Nassim Nicholas Taleb和Michael Mauboussin的支持,更不用說他在社交媒體上還有一幫熱情的追隨者。

他抱怨說經濟模型經常做「遍歷性」假設,即一種給定情況下所有可能結果的平均值,可反映任何一個人對這種情況可能的體驗。但現實常常並非如此,Peters稱這導致該領域的許多預測脫離了實際生活。在這些情況下,他的解決方案是借用熱力學常用的數學,使用正確的平均值對結果進行建模。

如果Peters是對的而這種可能性並不高,如何高估它的影響都不為過。簡單來說,他的「解決方案」將顛覆三百年來的經濟思想,重塑我們對這一領域及其所有相關問題的理解,從風險管理到收入不平等,再到央行如何設定利率,甚至是行為經濟學在抗擊新冠疫情上的應用。

「問題是學術經濟學已經有很大一部分脫離了軌道,」擔任倫敦數學實驗室經濟學項目首席研究員的Peters在一電郵件中寫道。「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可以追溯到17世紀,但重要的一點是,首先要明確指出某些事不是它應有的樣子,必須仔細評估任何來自經濟學的陳述,因為它們可能是基於有缺陷的推理。」

Peters並不是第一個試圖拯救經濟學的局外人。經濟學家之間甚至開玩笑說,每隔幾年就會有一個物理學家闖入經濟學領域,看一看其中的數學然後宣稱一切都講不通(然後徒勞地試圖解決問題)。他承認自己的觀點沒有得到真正的經濟學家太多支持。很多人要麼完全反對,要麼認為這些觀點只是對事實的故意曲解。

Ole Peters(右)與Murray Gell-Mann於2011年在聖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合作

不管經濟學家怎麼想,自從去年底他的論文《經濟學中的遍歷性問題》發表以來,Peters就在網上獲得了廣泛關注。他的研究所將於下月召開視頻會議介紹相關工作,包括對從金融到醫學在內廣泛領域的解釋和所受影響。將有包括少數經濟學家在內世界各地500多名人士參加會議。

Peters瞄準了現代經濟學的基石預期效用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們總是基於成本效益分析做決定,並試圖做出能使財富最大化的選擇。

Peters稱,問題是由於數學上的缺陷,該模型無法預測人類的實際行為。預期效用是通過計算給定事件所有可能結果的平均值得出的,沒有考慮單個離群值可能使感知產生的偏離。換言之,平均值跟大多數人的體驗幾乎沒有相似之處。

相關焦點

  • 《薩繆爾森傳》現代經濟學奠基者的一生第一卷
    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當代凱恩斯主義的集大成者,創立了新古典綜合學派,首次將數學分析方法引入經濟學,他的諸多理論,從國際貿易到金融領域,從增長理論到投機活動,為幾代學者提供了理論依據。他的著作《經濟學》,至今仍是經濟學專業學生的教科書,教會學生如何思考經濟學。他的《經濟分析基礎》,則教會專業的經濟學家們如何去研究貿易。
  • 《甜甜圈經濟學》顛覆傳統經濟學理論,也顛覆你閱讀經濟學的方法
    經濟學過度重視GDP,到底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出了什麼問題?拉沃斯說,問題出在GDP(國內生產總值),人們太重視這個數據了,好像到後來經濟學就是為了服務GDP成長而存在似的。人們會這麼重視GDP,要從上一個世紀四0年代說起,當時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很多原本休學去從軍的大學生重回學校,加上二戰後全球經濟開始復甦,這些復學的大學生都希望畢業後可以從這波復甦中賺到人生第一桶金,所以即使非經濟系的學生也都選修了一些經濟學的課程,經濟學在當時變成了一門顯學。
  • 北大經院學者譯作推介 | 《宏觀經濟學史:從凱恩斯到盧卡斯及其後》
    序言經濟學,是格致之學,也是致世之學,是現實觀察、理論思考和實證檢驗的高度統一。如何從紛擾複雜的經濟現象中總結出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經濟發展規律,對於一代代學人都是艱巨的智力挑戰。通過「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學者著作推介」系列項目,我們真誠的希望優秀的經濟學著作能夠走進更多人的書房,希望更多的讀者和學人能夠從中受益。前言本書旨在追溯現代宏觀經濟學迄今為止的演化路徑。
  • 教了14年《經濟學原理》的曼昆,下課了
    這本教科書將亞當·斯密、李嘉圖等學者的理論進行了調和,從而構建了完整的古典經濟學體系。自19世紀中期出版之後,這本著作曾在幾十年內被視為當時經濟學界的標準教科書。第二本是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這部成書於19世紀末的教科書全面闡述了新古典經濟學的思想,用邊際主義的供求理論全面改造了古典經濟學的內核,從而奠定了現代經濟學的基礎。第三本是保羅·薩繆爾森的《經濟學》。
  • 多些宏觀經濟學知識,會讓生活更美好
    這是每個高校教師都應思考的問題。作為一個多年從事經濟學教學的教師,筆者希望所有的學生應具有宏觀經濟學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分析判斷能力,而不僅僅是經濟學和管理學類的學生具有這方面能力。宏觀經濟學雖然是一門偉大的學科,曾經數次試圖拯救世界於水火之中,但並不足以拯救世界。但對宏觀經濟學的把握的確會使人類每天的生活變得更好,因為我們每個人每天都為經濟運行所包圍。
  • ...威廉·維克瑞|本特·霍爾姆斯特倫|經濟學|諾貝爾經濟學獎|...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王永欽表示,經濟學界認為,這兩位就職於史丹福大學的教授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眾望所歸。「諾貝爾經濟學獎主要是看獲獎人的學術貢獻,與當前最熱門的經濟學議題關係不大。」
  • 李宗光:現代貨幣理論,「異端學說」登堂入室
    中,我們初步介紹了「貨幣政策3.0」和「現代貨幣理論(MMT)」。央行之所以聯手財政,而不是其他,是因為:1)傳統貨幣政策傳導中介—銀行無法有效發揮貨幣擴張的職能;2)私人部門去槓桿,疊加經濟衰退,對借貸無需求。
  • 解鎖拍賣理論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一槌定音」_垂直頻道要聞...
    從1980年代起,威爾遜對於拍賣機制設計的理論與應用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成為電信、交通和能源等領域的拍賣與競標機制設計的權威學者。在拍賣領域,羅伯特·威爾遜的重要貢獻是開發了具有共同價值的物品拍賣的理論,這種價值事先不確定,但最終每個人都一樣,例如,射頻的未來價值或特定區域內礦物質的數量。
  •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拍賣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是72歲的美國人保羅·米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83歲的羅伯特·B·威爾遜(Robert B. Wilson)。瑞典皇家科學院周一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20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他們是為表彰他們在拍賣理論研究領域所做的工作。諾獎委員會在陳述頒獎理由時指出,米格羅姆教授和威爾遜教授「完善了」拍賣理論,並發明了拍賣的「新形式」。
  • 這個概念全世界的學者都在研究,近200種定義,卻誰也說不清楚!
    由於漢語具有鮮明的表意特徵,故而關於文化的本義,我們可以從「文」和「化」二字本義上來作出分析。據《說文解字》解釋:「文,錯畫也,象交文。」「化,教行也。」根據這一解釋,我們可以看出「文」的本義,是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有文飾、文章之義;「化」的本義則為變易、生成、造化,引申為教化、培育等。將「文」「化」二字連用,始見於《易·賁》。
  • 36氪領讀 | 為什麼學經濟的人都要了解保羅·薩繆爾森?
    編者按:本文整理自《薩繆爾森傳:現代經濟學奠基者的一生》,作者:[英] 羅傑·巴克豪斯。 保羅·薩繆爾森何許人也? 如果你從事經濟學工作,又酷愛鑽研經濟學問題,那下面的內容會很大程度地幫助你更加熱愛自己的工作,了解現代經濟學的進化與輪迴,和一個天才少年一路飆升為經濟學泰鬥的神級成長之路。 首先我們先來科普下關於保羅·薩繆爾森(Paul A.
  • ...這些知名學者們如是說——讀《大局:知名學者共論中國新發展》
    他們都是親身經歷、參與當代中國偉大社會變革的優秀學者。在書中,他們「用學術講政治」,從不同學科的角度發表他們從實踐中獲得的真知灼見,暢談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思考。「發展中國家需要有總結自發展中國家經驗的理論」譬如,林毅夫教授在書中指出,世界上沒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經濟學,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特別是西方經濟學,是在研究、處理、面對和解決西方社會發展中所遭遇問題的過程中形成並發展的,是西方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的產物。
  • 比較 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哈特和產權理論
    一些關於哈特的介紹會突出介紹他曾官拜哈佛大學經濟系主任,關於這點我倒不想多提—對於國外的學者,區區的行政職務他們是不會放在眼裡的,如果按照國內的習慣,非要在介紹他的時候提到這個頭銜以表示尊敬,恐怕教授本人未必會領情。奧列佛·哈特是產權學派企業理論的主要開創者。
  • 樊綱:更加重視「理論假說」的提出——經濟學的學術規範與理論創新
    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教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發表了題為「經濟學的學術規範與理論創新」的主旨演講。樊綱首先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的發展成就,指出中國經濟學在學科建設、研究方法和社會貢獻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 張軍:經濟學不能與現實脫節
    國際政治學者與經濟學者都屬於活躍於公共媒體的群體,兩者的共同點之一便是都需要對未來做出預測,但張軍認為其中的分別並不小。 「經濟學與政治學不一樣,政治家們怎麼想,學者可能永遠不知道。但經濟學不同,基於數據,至少知道過去發生了什麼,再由此反推未來。當然這裡面也有風險,但還是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把握可以說明白一件事。」
  • 4·23,讓我們談談書
    傑出學者對先賢著作進行終身不懈的研究,並在此基礎之上融會貫通,最終找到自己的學術聲音,這才是真正的人文學術研究。  正如博睿的同行評審報告所說,「此書並非為英文讀者而寫,因此其語言和方法在西方讀者看來會有些不尋常。其英譯本不但能讓非中文世界的學者了解陳教授的重要著作,而且也代表了將中國學者的研究納入(海外)中國哲學研究英文成果的重要一步。」
  • 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哈特的核心理論是什麼?
    奧列佛·哈特是產權學派企業理論的主要開創者。他和格羅斯曼、摩爾等學者一起提出的產權理論已經成為了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並在公司金融、政治理論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從淵源上看,這兩種理論都是對傳統制度經濟學中契約理論的闡發,屬於所謂的不完全契約派學說。  什麼是不完全契約呢?哈特教授是這樣闡釋的:第一,由於世界總是充滿了不確定,因此人們總不可能預料到未來的所有情況;第二,即使人們可以預料到未來的所有情況,籤約雙方也難以用共同的語言將這些寫入合約;第三,即使籤約雙方可以達成一致,他們也很難將契約的內容交與第三方裁決。
  • 儲蓄等於投資嗎——說說宏觀經濟學的那些常識性「佯謬」
    宏觀經濟學一些基礎性的結論都是錯的宏觀經濟學中一些錯誤的重要「常識」S=I?這個理論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如何來理解可貸資金的供給與需求,這是我們直面的真正挑戰。王有貴:宏觀經濟學可以分為貨幣經濟學和實體經濟學兩類。對於貨幣經濟學,我們這一段時間正在花時間去追根溯源(為什麼貨幣經濟學有誤?),因為整個貨幣政策從凱恩斯、希克斯到曼昆,所有的奠基性工作都存在問題。在我看來,這個問題最關鍵的部分是從微觀躍至宏觀的加成謬誤。至於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它一定是微觀經濟分析,是對個體選擇的分析。
  • 「書評」為什麼學經濟的人都要了解保羅·薩繆爾森?
    薩繆爾森曾經說自己「出生了三次」,而這本書的出現,完整復刻了他前半生的人生故事,仿佛讓這位偉大的現代經濟學奠基人——薩繆爾森再次重生,薩老和那段重要的歷史,將再次回到我們的視線和生活。第一次當然是他的自然出生,其後的兩次都跟經濟學息息相關。薩繆爾森曾甚至在演講中以第三人稱來描述經濟學與自己的關係:「經濟學這一行天造地設般地適合他,仿佛是歷代經商先祖的基因找到了命定的歸宿。」而他也不枉負「天造地設」這個詞,他對經濟學研究具有別人無法想像的熱忱,「說他做夢都在思考工作也不為過」。
  • 美高資本.股市賺錢秘籍之股市的經濟學分析
    但經濟理論終究要以解釋現象為依歸,象牙塔裡的理論要經得起事實的驗證。美高資本指出的現有股票價值決定理論難以驗證、制度安排影響租值消散以及股市泡沫理論模糊不清,不可以從好或壞那方面想,要從經濟理論研究方法上看。中國股市現象的經濟學分析  自從有了股票和股票市場以來,這市場中的諸多現象就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的經濟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