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這個主張聽起來似乎很古怪:我們對現代經濟學的一切認識都是錯誤的。
而自稱能證明這一點的人甚至沒有經濟學學位。
但Ole Peters不是個普通的怪人。身為物理學家的他與已故諾貝爾獎獲得者、夸克之父Murray Gell-Mann密切合作進行了研究,在此基礎上得出了自己的理論。他的觀點還得到過兩位金融界著名思想家Nassim Nicholas Taleb和Michael Mauboussin的支持,更不用說他在社交媒體上還有一幫熱情的追隨者。
他抱怨說經濟模型經常做「遍歷性」假設,即一種給定情況下所有可能結果的平均值,可反映任何一個人對這種情況可能的體驗。但現實常常並非如此,Peters稱這導致該領域的許多預測脫離了實際生活。在這些情況下,他的解決方案是借用熱力學常用的數學,使用正確的平均值對結果進行建模。
如果Peters是對的而這種可能性並不高,如何高估它的影響都不為過。簡單來說,他的「解決方案」將顛覆三百年來的經濟思想,重塑我們對這一領域及其所有相關問題的理解,從風險管理到收入不平等,再到央行如何設定利率,甚至是行為經濟學在抗擊新冠疫情上的應用。
「問題是學術經濟學已經有很大一部分脫離了軌道,」擔任倫敦數學實驗室經濟學項目首席研究員的Peters在一電郵件中寫道。「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可以追溯到17世紀,但重要的一點是,首先要明確指出某些事不是它應有的樣子,必須仔細評估任何來自經濟學的陳述,因為它們可能是基於有缺陷的推理。」
Peters並不是第一個試圖拯救經濟學的局外人。經濟學家之間甚至開玩笑說,每隔幾年就會有一個物理學家闖入經濟學領域,看一看其中的數學然後宣稱一切都講不通(然後徒勞地試圖解決問題)。他承認自己的觀點沒有得到真正的經濟學家太多支持。很多人要麼完全反對,要麼認為這些觀點只是對事實的故意曲解。
Ole Peters(右)與Murray Gell-Mann於2011年在聖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合作
不管經濟學家怎麼想,自從去年底他的論文《經濟學中的遍歷性問題》發表以來,Peters就在網上獲得了廣泛關注。他的研究所將於下月召開視頻會議介紹相關工作,包括對從金融到醫學在內廣泛領域的解釋和所受影響。將有包括少數經濟學家在內世界各地500多名人士參加會議。
Peters瞄準了現代經濟學的基石預期效用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們總是基於成本效益分析做決定,並試圖做出能使財富最大化的選擇。
Peters稱,問題是由於數學上的缺陷,該模型無法預測人類的實際行為。預期效用是通過計算給定事件所有可能結果的平均值得出的,沒有考慮單個離群值可能使感知產生的偏離。換言之,平均值跟大多數人的體驗幾乎沒有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