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賢遺事,慨然慕之——範仲淹

2020-12-12 寂寞是和感覺

康熙《長山縣誌》載,範仲淹「時甫四歲,隨母來長山」。到二十三歲赴應天府讀書,前後十八年,他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今鄒平。

範仲淹在《鄠郊友人王君墓表》中回憶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遊學關中時,明白表述:「予東歸長白山,以親之故,就祿養者僅十五秋……」範仲淹青少年時期生活在鄒平,這是不爭的事實。

可南宋紹定二年(1229年),範仲淹去世180年以後,池州知州丁黼卻做出翻案文章《池州范文正公祠堂記》:「池陽雖非公所仕之地,而亦祠之學宮,蓋以其少長於長山朱氏也。《國史》本傳及歐陽公撰《神道碑》俱雲,公生二歲而孤,母貧無依,改適長山朱氏。

然人漫不知長山為何地,朱氏為何人,而公之寓於其家幾何時也。天台丁君木宰池之青陽,政成暇日,討究先賢遺事,慨然慕之。長山去縣僅十五裡,朱之族故在,遂訪求其家,得公之續譜遺墨及公與母謝夫人之畫像,又從好古博雅之士,根據其本末源流。

既畢,委故人程尹爚過黼而言曰:『將為祠堂,願有述焉。』黼謝不敢,其請益堅,有不得辭……」作為堂堂的朝廷命官丁黼,我相信他絕不會把本朝一代名相先賢的身世作兒戲,他也絕不會故意造假。

文中列舉的青陽縣令丁木在朱氏族人中見到的朱氏續譜、遺墨、公與母謝夫人畫像我也相信是真實的。還有祠記中涉及的其他有關史料,有一些也是很有價值的。

但丁黼及丁木等人,很顯然,歷史地理知識欠缺,對範仲淹全部身世及著作不甚瞭然,對已知的局部史料又缺乏進行去偽存真的探討研究,最後便推斷出錯誤的結論,這結論不僅僅是武斷,簡直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相關焦點

  • 而臣仕未及榮,親已不待——範仲淹
    天聖二年(1024年),範仲淹任興化縣令,主持修復捍海堤堰,正當工程進展到艱難的關鍵時刻,收到母親病重的消息。儘管公務纏身,但範仲淹還是妥善安排工程事宜後,親自回寧陵看望和照料風燭殘年的母親。哲人曾講,母子之情是世間最神聖的情感。
  • 範仲淹的天下心,名句流芳百世:一遇到貶謫就能寫出好詩詞?
    範仲淹,北宋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和軍事家,擁有「一世之師」、「天下第一流人物」之美譽。他筆下的千古名句蘊含了中華傳統美德精神,啟迪後世。公元1046年10月17日,範仲淹應好友、被貶至巴陵郡任太守的滕子京之請,為其重修嶽陽樓而寫下了傳誦千古的散文《嶽陽樓記》。
  • 蔡襄《四賢一不肖詩》解讀之「範仲淹」「餘靖」篇
    當時,很多忠賢之人被誣為「朋黨」,一時朝堂上下,鬥爭激烈。而此時,年輕的蔡襄,出於義憤,寫出《四賢一不肖》,為範仲淹、尹洙、餘靖、歐陽修寫讚詞,稱其為賢人,而怒責高若訥,斥為不肖之徒。下面我們就分別來解讀這五首詩。一、首先出場的就是範仲淹。詩曰:中朝鶯鶴何儀儀,慷慨大體能者誰。之人起家用儒業,馳聘古今無所遺。
  • 中紀委網站:範仲淹的經歷說明貪不貪看「三觀」
    理由是他們小時候吃苦、缺錢,深知物質匱乏之痛,一旦有權,就會斂財,即使知道有風險,也會為了錢不顧一切。  這種觀點已遭批駁。事實上,從範仲淹的經歷來看,一個人,是清官良吏,還是貪官汙吏,不是出身的問題,而是「三觀」的問題。  範仲淹出身極其貧困,兩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帶著他改嫁,他知道身世後,離開母親出去苦讀,苦到什麼程度?
  • 《嶽陽樓記》:範仲淹和滕子京到底有多鐵?|文明之聲
    先賢哲人、詩詞書畫、山川平原、大江大河......它們如同朵朵浪花,匯成中華文明的最美讚歌。中國文明網「知史明道」訂閱號推出「文明之聲」專欄,今天與您分享範仲淹的經典名篇《嶽陽樓記》及背後的故事。向上滑動閱覽《嶽陽樓記》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 範仲淹:我從沒去過嶽陽樓,但《嶽陽樓記》我寫的
    範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被我們現在廣為熟知,一個是因為《嶽陽樓記》是每個人學生時代的噩夢,一個是因為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也就是這句話體現了範仲淹仁人志士的社會情操,註定被歷史銘記。可是這個人,說來也坎坷。
  • 諸葛憶兵:論範仲淹與宋仁宗之關係
    討論仁宗與範仲淹君臣之關係,既能將範仲淹之研究推向深入,又能夠從一個側面透視北宋政治和君主專制政體之特徵。 範仲淹之於仁宗,盡忠盡職,先憂後樂,死而後已。這樣的政治信念和政治倫理道德非常明確,故無需從範仲淹的角度出發去討論二者的關係。關鍵是看仁宗對待範仲淹政治態度和個人情感如何,或者這種態度和情感前後發生過哪些變化。
  • 新書推薦 劉小川《先賢與中國》:品讀歷史先賢,傳遞中國智慧
    著名作家劉小川創造性地使用史學、文學、現象學、人類學、心理學等手段,深入解讀經典先賢故事,用「煉、食、色、智、勇、義、學、遊、狂、飲、美、愛、德、孝、錢、逝」十六個關鍵字提煉先賢特質,夾敘夾議,引領讀者吸收中國先賢的生命精華,運用先賢的智慧辨認當下,充盈正氣,走出精神性危機。只有讀懂先賢的生存細節,才能真正領悟中國智慧。
  • 林紓翻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為什麼風靡一時?
    作者 | 愁容騎士l 孔網店鋪:愁容騎士l的書攤)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好書推薦# 林紓翻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為什麼能夠風靡一時?張治 :《巴黎茶花女遺事》是林紓翻譯的第一部小說,它能夠風行,我剛才說有印刷術條件,就是現在印刷的大眾傳媒的支持。流行到什麼程度呢?後來有一首流傳很廣的詩,叫作「孤山處士音琅琅,皂袍演說常登堂,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這個是嚴複寫的詩,稱讚林紓的翻譯工作。最後一句叫「斷盡支那蕩子腸」,「蕩子」其實是一個不太好聽的稱呼,就是敗壞家業的敗家子。
  • 範仲淹:得志當為天下雨
    附錄:範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範仲淹二歲喪父,母親謝氏改嫁淄州長山人朱文翰,範仲淹遂改從其姓,取名朱說。範仲淹少年時期以顏回自律,發憤苦讀,曾寄居於醴泉寺讀書三年,劃粥為食,斷齏為蔬,簡約清淡,清苦嚴刻。範仲淹二十六歲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
  • 清平樂範仲淹是第幾集出場 範仲淹人物仕途背景作品資料介紹
    清平樂範仲淹是第幾集出場  《清平樂》播出僅一天,前兩集中範仲淹還未出場的時候就一再被提及,這位北宋著名人物的名聲可真是了不得。在第二集的後半部分,範仲淹終於出現,剛剛處理完母親喪事的他衣衫襤褸地來到了京城。
  • 「高考移民 」範仲淹
    而範仲淹則和近年有錢人家花巨款送子女到衡水、昌樂等高考名校學習的「新高考移民」表面上相似,但又絕對不同。因為他投親入籍楚丘縣(今曹縣東南),進入名校攻讀五年,以楚丘縣貢士身份考中進士,乃是走投無路之舉。今日曹縣人應該以範仲淹為邑人感到無比自豪。但不管屬於何種情況,稱他為古代「高考移民」則名副其實。至於他為何要當「高考移民」來到今曹縣之地,想必很多人搞不清楚,我願為您細細講來。
  • 範仲淹去世後,他的子孫後代過得如何?範仲淹得以善終了嗎?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出自《嶽陽樓記》的名言,相信絕大多數中國人,都非常的熟悉。而這句話的提出者,則是北宋時期的名臣範仲淹。說起範仲淹,這位北宋的名臣,在歷史上可是大大的有名。北宋一朝,如果要評一個對北宋影響力的人物榜單,範仲淹絕對能夠名列前十。不過,相比於範仲淹一生的光輝成就,對於範仲淹的身後事,大家往往就沒那麼了解了。實際上,在範仲淹去世後,他的故事尾聲,同樣非常的精彩。首先,是後代一事。
  • 母親改嫁富豪,範仲淹氣的離家出走,不得不說範仲淹真有定力
    說到範仲淹,大家都知道他的那句千古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作者我第一次知道範仲淹這個人,是在很小的時候,從一本以古人勤學為主題的連環畫裡認識他的。在這本連環畫裡,收錄了「鑿壁偷光」、「懸梁刺股」等等一些非常極端的故事,而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個故事,當屬範仲淹的故事——「劃粥割齏」。範仲淹的童年非常悲苦,早年喪父,母親拖著這個幼小的孩子一籌莫展。幸好,範仲淹的母親等到幸福的降臨,不久後,她改嫁到了一個富裕的朱姓人家。
  • 範仲淹: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但是,放在真實的宋朝歷史上,哪怕在範仲淹相處過的同僚們看來,《漁家傲》裡的範仲淹,絕不是真實的範仲淹。那浮沉大宋宦海的範仲淹,不止是個少年喪父受盡世態炎涼的苦孩子,更是個27歲進入「大宋職場」後,從此幾十年充滿稜角,舉手投足一身孩子氣的「倔孩子」。各種「雞湯文」裡都說,人一輩子「保持孩子式的純真」很難,但看範仲淹這輩子,這似乎都不算個事兒。
  • 範仲淹:一句人不寐,多少徵夫淚
    這首詞隱約中透著濃鬱的悲涼,和《嶽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雄姿勃發,判若兩人。此時的範仲淹,已經不是那個衝勁滿滿的年輕小夥子,戍邊以來,範仲淹不僅要面對朝堂上的唇槍舌劍,更看到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人間慘劇。而西夏軍隊頑強的勢力,更讓「後天下之樂」成為了一個遙不可及的泡影。
  • 令一生如浮萍的名字——範仲淹
    1.範仲淹,字希文,是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世稱范文正公。這個名字挺特別的,我們常說起名是根據八字去取的,所以我們也從範仲淹的八字出發去分析他的名字。首先提到他,我們會想到《嶽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邢臺記憶|邢台歷史文化之東先賢商代文化遺址
    邢臺是「先商之源,祖乙之都,邢候之國」,被國家確定為「夏商周斷代工程」科研基地。早在20世紀50年代,邢臺就發現並發掘了商代遺址,迄今已發現20多處,這些遺址主要分布於邢臺市區至市區西南的七裡河兩岸,是一個規模比較大並且很密集的遺址群。
  • 賞聯講故事|「蘇州人」範仲淹做過幾件快意人生事?
    然而,文化人都被打臉了,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是銅像的創作者,他可能會紅著臉梗著脖子用標準的東臺版普通話說,我明明堆的是範仲淹嘛!是的,你不認識人,還不知道座基上那句話嗎?這可是響徹宇宙的箴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吳地的寶貴精神遺產,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之中。
  • 範仲淹的十項改革綱領
    而改革觸碰到大官僚階級的利益,宋仁宗變法意志不堅定又聽信讒言,最後範仲淹被貶出京城,改革失敗。範公祠堂在踏上仕途的十餘年,範仲淹一直擔任地方小官,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6年,範仲淹調往西溪鎮鹽倉鹽官,在那裡的時候,海潮浪做,不僅毀壞漁場,更是使很多人流離失所,為此,掀起修堤的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