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長山縣誌》載,範仲淹「時甫四歲,隨母來長山」。到二十三歲赴應天府讀書,前後十八年,他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今鄒平。
範仲淹在《鄠郊友人王君墓表》中回憶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遊學關中時,明白表述:「予東歸長白山,以親之故,就祿養者僅十五秋……」範仲淹青少年時期生活在鄒平,這是不爭的事實。
可南宋紹定二年(1229年),範仲淹去世180年以後,池州知州丁黼卻做出翻案文章《池州范文正公祠堂記》:「池陽雖非公所仕之地,而亦祠之學宮,蓋以其少長於長山朱氏也。《國史》本傳及歐陽公撰《神道碑》俱雲,公生二歲而孤,母貧無依,改適長山朱氏。
然人漫不知長山為何地,朱氏為何人,而公之寓於其家幾何時也。天台丁君木宰池之青陽,政成暇日,討究先賢遺事,慨然慕之。長山去縣僅十五裡,朱之族故在,遂訪求其家,得公之續譜遺墨及公與母謝夫人之畫像,又從好古博雅之士,根據其本末源流。
既畢,委故人程尹爚過黼而言曰:『將為祠堂,願有述焉。』黼謝不敢,其請益堅,有不得辭……」作為堂堂的朝廷命官丁黼,我相信他絕不會把本朝一代名相先賢的身世作兒戲,他也絕不會故意造假。
文中列舉的青陽縣令丁木在朱氏族人中見到的朱氏續譜、遺墨、公與母謝夫人畫像我也相信是真實的。還有祠記中涉及的其他有關史料,有一些也是很有價值的。
但丁黼及丁木等人,很顯然,歷史地理知識欠缺,對範仲淹全部身世及著作不甚瞭然,對已知的局部史料又缺乏進行去偽存真的探討研究,最後便推斷出錯誤的結論,這結論不僅僅是武斷,簡直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