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早上9點
楊斯微發了這樣一條微博
這一天
武漢市啟動為期3天集中拉網式大排查
要求以社區為基礎
公安、社區、網格一體化推動
利用人工和科技手段
「不漏一戶、不漏一人」
徹底排查清「四類人員」
實現「確診患者百分之百應收盡收
疑似患者百分之百核酸檢測
發熱病人百分之百進行檢測
密切接觸者百分之百隔離
小區村莊百分之百實行24小時封閉管理」
楊斯微
武漢市漢陽區龍陽街陶家嶺社區下沉幹部
2月8號接到組織通知
立即報名請戰
和他一組的還有同單位的另外6名黨員
陶家嶺社區有5個小區、6個院區
劃分為9個網格
共有居民3187戶
其中916戶在老家
楊斯微負責的陶馨園小區共有兩個出口
一個已經封閉,另一個僅留小門
門口24小時有人看守
所有出入人員必須出示
蓋有公章的單位工作證明
並實名登記、測體溫才能放行
8:45
全隊在陶家嶺社區集合
領取上午的工作任務準備開始排查
由於防護服有限
領到的隊員主動承擔下所有入戶任務
其他隊員則穿雨衣儘量節省物資
9:15
挨家挨戶敲門記錄
確定人數和健康狀況,反覆強調安全措施
小朋友,不要怕
還有國外來的黑人兄弟
突如其來的英語考試令隊員們心慌
中文和蹩腳英文夾雜
連帶指手畫腳
總算建立了聯繫
甚至還有——
不鎖門的(兄弟,心也太大了……)
3005,3007,3103
你們已成為重點關注對象
沒人在家?
留下聯繫方式
記錄在案,繼續跟蹤
一戶也不能少!
「每一棟、每一戶都上門。」
「每天都要重新排查,因為每天情況都有變化,必須牢牢看好每一戶人。」
沒有捷徑,沒有應付
楊斯微和戰友們
用一個個實實在在的腳印
畫出社區居民的安全隔離帶
12:30
吃午飯,並趁機喝水
為了節省防護服
隊員們只敢在中午吃飯時喝水、上廁所
同組的王偉
正說著話
就坐在椅子上睡著了
13:17
根據排查結果繼續打電話核實
15:10
張貼最新的陶家嶺社區疫情通告
每24小時更新一次數據
說明人數、所住樓棟、解決辦法
確保社區居民掌握當天疫情
主動上報健康情況
15:43
分給社區的蔬菜到了,分裝揀好
大爺大媽
腿腳不便,力氣不足
沒關係,新鮮菜包送到家門口
16:30
小區裡發現閒逛人員一名
還想出來曬太陽?
趕緊回家!
還有遛狗的、曬被子的
在家閒的非要出來溜達的
別以為我們看不到
17:06
接到居民的求助電話
幫助外出採購藥物、食物
為期3天的集中拉網式大排查
楊斯微所在小隊
共完成上門入戶排查1577戶(包括重複)
根據摸排結果繼續打電話核實1001戶
為社區居民送物資上門240戶
記者手記
楊斯微跟我聊天一直很樂觀活潑,他和小夥伴們也常在群裡插科打諢,一起拍視頻圍觀隊友打呼嚕,嘲笑自己「散裝英語」。
但他也恐懼。
「敲開門,一戶居民說自己發熱20多天,我當時本能地就想往後躲。」
他也心痛。
2月9號出戰前,老婆抱著自己失聲痛哭。「出了這個門,誰知道外面是什麼?誰知道是死還是活?」
即使單位統一安排了隔離宿舍,老婆堅決說「要死就死一起,回家住!」
他所在的第六組,14個人,每個人背後,都有相同信念的家人。
他更熱愛。
「來一碗魚糊粉,還有油餅包燒麥,武昌好吃的多!」
「我們武漢可美了,你沒看見過嗎?」
「我自幼愛的這片土地,寧死也不讓給敵人。」
他更堅定。
說起為什麼要請戰,楊斯微腦海裡想起的第一個人,是自己的爺爺。
「他是個老黨員,當年扛過炸藥包,從小就給我講他的故事。」
「我現在就是去扛『炸藥包』,沒什麼大不了的,我也是黨員,我覺得這就應該。」
是的,楊斯微和上萬名下沉幹部
沒什麼大不了的
不過是把自己
交給了熱愛
交給了信仰
內容:本報記者姜奕名、蔡闖、王斯敏、劉坤、安勝藍、張銳、晉浩天、章正、李盛明、盧璐 光明網記者李政葳
責編:王子墨
編輯:孫小婷 張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