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敵人發生嚴重為難、自顧不暇的時候,也正是其防範最弱的時候。己方乘危取利,發動進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戰例1.第3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趁火打劫。
第2次中東戰爭結束以後,和平沒有隨著到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內部矛盾加劇,特別是主要對手埃及,幾乎與其他阿拉伯國家都發生了衝突。中東各國相互爭執,窩裡鬥的狀況越演越烈。阿拉伯國家的關係是非常複雜的,阿聯原來是分為兩個國家的,一個是埃及一個是敘利亞。兩個國家分分合合,在以色列問題上矛盾很大。埃及總統納塞爾認為應該對以色列採取溫和謹慎的政策,而敘利亞總統阿薩德堅決要求對以色列強硬。兩國的關係漸行漸遠。
阿拉伯國家之間的相互爭鬥,樂壞了他們的老對手以色列人。在1956年的第2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雖然取得了大勝,但是在國際社會的幹預下被迫停戰。以色列並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的戰略目標,他們一直伺機再次發動侵略戰爭,繼續其擴張領土的野心,這次他們覺得時機終於到了。
1967年6月1日,以色列的強硬派達揚擔任了國防部長,達揚趁著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內亂,於6月5日突然發動了對阿拉伯國家的戰爭,第3次中東戰爭由此爆發。
5日凌晨,以色列空軍出動了200架作戰飛機,對埃及、約旦、敘利亞等25個空軍基地發動突然襲擊,而此時的這幾個國家都在忙於相互間的爭鬥,根本就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因此面對以軍飛機閃電般襲來,被打得措手不及,大批的飛機還沒有起飛就被摧毀在地面上。接著以色列陸軍以5個坦克裝甲師為先導,傾巢而出,向這些阿拉伯國家發動大舉進攻,僅用了6天時間就橫掃中東地區。以色列先後侵佔了埃及的西奈半島,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和巴勒斯坦的加薩走廊,耶路撒冷舊城,將以色列佔領區面積擴大到65,000平方公裡。
戰例2.李自成推翻明朝時,滿清趁機入主中原,就是一個典型的趁火打劫。
1644年是中國舊曆甲申年,著名的《甲申300年祭》,甲申年初,中國軍事舞臺上有三支最主要的軍事力量:一支是明王朝的軍隊,當時還有上百萬人,雖然有著十幾個省的統治地區,但是由於腐朽透頂,已經是日薄西山;第2支力量是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這支農民起義軍銳氣正盛,而且已經控制了陝西,河南,湖北,甘肅廣大地區,兵鋒指向北京;第3支就是在山海關以外,東北地區的滿清政權。滿清當時的統治區,滿族人口大概有60萬,軍隊有10萬人左右。雖然兵力強悍,但是八旗兵數量有限,統治的人口又很少,想奪取整個中原是很難辦到的。但是當時滿清的實際統治者多爾袞在謀略上是非常精明的,他決定利用李自成和明王朝決戰的時機,自己積蓄力量。等到李自成推翻了明王朝又立足未穩,這個時候抓住這個時機入關打垮李自成,就可以順利的奪取整個中國。
1644年3月,李自成順利進兵攻佔北京,明朝崇禎皇帝自殺,官吏和軍隊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大多暫時投降大順軍。擁有最精銳部隊關寧鐵騎的吳三桂,則在清朝和李自成之間採取觀望態度。此時李自成的大順軍因缺乏戰略遠見,入北京後軍紀敗壞,搶劫明朝官吏及家屬,造成吳三桂不降大順而向清朝求援。多爾袞抓住這一時機,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旗幟,爭取了明朝官員並緩和了民族矛盾,然後以大軍直撲山海關。
當時李自成已經開始進攻山海關,與吳三桂激戰,吳三桂一再向滿清求援,但是多爾袞在兩天時間內按兵不動,看著李自成的部隊和吳三桂的部隊激烈交戰。兩天以後,雙方都打得精疲力竭,吳三桂部隊已經開始支持不住了。李自成認為已經勝利在望的時候,多爾袞的騎兵趁勢向李自成所在的石河衝殺過去。李自成的部隊已經精疲力竭,他站在高處一看,拖著辮子的滿清騎兵漫山遍野的衝殺過來,當時驚呼一聲:「韃子兵」,自己撥馬就跑,整個大順軍全部潰敗,6萬出徵部隊,最後只剩下幾千人逃回了北京。
李自成回北京以後,完全喪失同清軍決戰的信心,匆忙登基,過了一下皇帝癮後,他火燒天安門和故宮,逃出北京,從此一路敗逃。
這時吳三桂也向清軍徹底投降,並接受封號成為清軍的一部分,其他明朝官吏和軍隊也紛紛歸順清朝,多爾袞幾乎未經激戰,便順利佔領了中國北部。石河一戰,就此成為奠定清王朝入主中原的決定性一役,清軍利用漢族政權內亂,趁火打劫奪取江山的策略,至此取得完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