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近3年,鬥門區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提前完成,高質量上榜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表現突出的集體名單。
鬥門區工業汙染源、農業汙染源、生活汙染源等各類汙染源及汙染物排放情況,準確詳實、一目了然。在此基礎上,完成覆蓋所有固定汙染源的排汙許可證核發,成為此次普查的終極目的,並成為鬥門區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支撐。
鬥門區加強汙染源普查,不斷完善排汙許可制,踐行《控制汙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落實《排汙許可管理辦法(試行)》,督促企事業單位落實治汙主體責任,逐步構建以排汙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汙染源監管制度體系,打造現代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讓鬥門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採寫:本報記者 張帆
攝影:本報記者 趙梓
「曬」數據
全區汙染物排放一目了然
「10月19日,省生態環境廳發來表彰通知,鬥門區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上榜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表現突出的集體名單,原鬥門區環保局的工作人員梁藝丹也上榜表現突出的個人名單。」珠海市生態環境局鬥門分局副局長高澎表示,這體現了對鬥門區高質量完成本次普查工作的認可。
本次普查於2017年年底啟動,普查範圍包括:工業汙染源、農業汙染源、生活汙染源、集中式汙染治理設施、移動源及其他產生和排放汙染物的設施。
鬥門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此項工作,按照國家、省、市的統一部署,在鬥門區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統一安排下,有條不紊地展開各項工作。
經最終核定,鬥門區納入此次普查工業源對象共有1116家、規模化畜禽養殖場100家、入河排汙口117個、集中式汙染治理設施102家、行政村90個、移動源35個。全區汙染物排放情況包括:鬥門區廢水主要汙染物排放指標有15個,廢氣主要汙染物排放指標有10個等。
「通過普查,最終實現全區汙染源分布一張圖,這是我們希望達到的效果。」高澎表示,將整張圖搭建成一個大數據平臺,藉助平臺可以一清二楚地查到每一個汙染源的具體情況,包括排汙登記、環保審批、環保措施等,通過數據分析,查找鬥門區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不足,為打贏打好全區汙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信息依據。
有監管
每個排汙單位都必須持證排汙
管線密布,泵機相連,每天處理工業廢水6000噸,這裡是珠海鬥門超毅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鬥門超毅實業」)廢水處理站。這座佔地418平方米的廢水處理站,是省環境保護優秀示範工程。
鬥門超毅實業位於新青科技工業園內,已經拿到了環保部門核發的國家排汙許可證。
在這本128頁的國家排汙許可證中,排汙單位基本情況、大氣汙染物排放、水汙染物排放、噪聲排放信息、固體廢物排放信息、環境管理要求等內容清楚直觀,既便於企業自查,又便於生態環境部門監管。
「汙染源普查結束後,接著要做的工作是固定汙染源國家排汙許可發證登記。」高澎介紹,完成覆蓋所有固定汙染源的排汙許可證核發,同樣也是鬥門區構建以排汙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汙染源監管制度體系的重要階段性工作。
國務院辦公廳2016年印發的《控制汙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將排汙許可制建設成為固定汙染源環境管理的核心制度,作為企業守法、部門執法、社會監督的依據。
企業排汙必須持證,《實施方案》已經明確;持證排汙,同樣成為企業共識。
「為做好排汙許可登記,我們要進行培訓、學習、申報……《實施方案》內容詳實,信息量更大,要天天翻看、研究,倒逼著企業去思考如何落實治汙主體責任。」鬥門超毅實業環保經理霍國強說。
「公司產品涉及通訊、手機、汽車、航空、醫療等眾多領域,小米也是公司的主要客戶。」鬥門超毅實業總務部總監佟夢華介紹,小米對環保要求很高,會定期進行企業環保社會責任審查,「排汙許可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於企業的發展必不可少。」
據悉,鬥門超毅實業第四季度訂單爆滿,公司開足馬力、員工加班加點,以期準時向客戶交付訂單。
企業持證排放、納管排汙,可以得到客戶的認可,還可以降低經營成本。「企業做好雨汙分流、達標排汙,通過汙水管網進入汙水處理廠,達標後排至外環境。」珠海市生態環境局鬥門分局有關技術人員解釋,在這樣的條件下,納管排汙企業可以執行間接排放標準,不像以前由於管網不完善及汙水處理廠能力不足而執行直接排放標準,如此一來,企業的經營成本有所降低,減輕了企業負擔。
樹目標
提升空氣品質 守護藍天白雲
10月20日,生態環境部通報:1月-9月,168個重點城市中,珠海空氣品質排名第三。
珠海市生態環境局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我市空氣品質指數達標率為96.7%,同比提升5.2個百分點;6項汙染物均同比下降,其中細顆粒物(PM2.5)同比下降25%,可吸入顆粒物(PM10)同比下降21.1%,臭氧濃度同比下降13.4%。
珠海市生態環境局鬥門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吉大、前山、唐家、鬥門白蕉四個大氣國控點的監測數據中,鬥門區空氣品質在全市範圍內一直保持較好水準。
全年時間內,第四季度的空氣品質指數尤為關鍵,這也是鬥門生態環境部門下一步的發力點。在秋冬季節相對不利的氣象條件影響下,第四季度空氣品質達標壓力不小。
「臭氧超標,這一直是影響空氣品質的頑疾。」高澎介紹,除了機動車汙染源,工業企業在生產中產生的有機廢氣,是影響到臭氧指標的主因。
有沒有切實可行的辦法解決?做好汙染源普查,讓企業持證排汙,就是措施之一。
「按照《實施方案》的要求,生態環境部門將由事前監管轉移為全過程監管,進一步提升涉氣汙染物治理水平。」高澎介紹,同時也倒逼排汙企業履行治汙主體責任,積極採取措施,強化環保治理,明確廢氣排放管控要求和預期,儘可能在生產環節減少廢氣產生,為守護藍天白雲做貢獻。
要攻堅
根除黑臭水體 實現「長制久清」
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市環境保護監測站按照《2020年廣東省生態環境監測方案》要求,分別對我市15條黑臭水體開展水質監測。
監測結果顯示,第二季度僅有個別水體監測點位有黑臭水體,第三季度全部水體監測點位均無黑臭水體,這表明我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效。「在接受監測的15條黑臭水體中,包括鬥門區的8條黑臭水體。」鬥門區水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2015年國務院頒布實施《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此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對黑臭水體整治提出具體要求。鬥門區8條黑臭水體即五福湧、雞咀湧、新青正湧、合禾湧、白頭翁湧、鹹坑河、沙龍湧和新青工業園排洪渠,被列入「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監管平臺」。
鬥門區委、區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全面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推動8條黑臭水體綜合整治,下決心打贏這場水汙染防治攻堅戰。經過攻堅克難,全區累計完成投資4.3億元(其中截汙工程2億元)。
今年9月,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和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下發《關於2020年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專項排查結果的通報》,鬥門區8條黑臭水體全部達到消除黑臭或基本消除黑臭,消除比例為100%,達到2019年國家、省考核要求。
目前,鬥門區正對照《珠海市城市黑臭水體長制久清效果評估工作指引》要求,開展「長制久清」效果評估工作。「黑臭在水裡,根子在岸上,根治不能就水論水,必須儘快實現汙水管網全覆蓋、全收集、全處理。」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朱曉東認為。
黑臭在水裡,根源在岸上,關鍵在排口,核心在管網,這是根治黑臭水體的不二秘訣。做好汙染源普查,做好固定汙染源排汙許可發證登記,讓企業持證排放、納管排汙,是掌握這一秘訣的關鍵之舉。
目前,鬥門區在深入推進管網病害治理。結合井岸城區和新青片區排水管網清淤檢測項目,對已發現的管網病害和排水戶混接混排、錯接漏接、管網串通等問題,逐一整治。汙水管網暢通,企業持證納管排汙,將極大地助力鬥門區黑臭水體整治實現「長制久清」。
【來源:珠海特區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