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藍天相連,各色景觀互襯,生態水系與綠廊花海掩映……漫步浦東,一幅幅美麗的生態畫呈現在眼前。在浦東開發開放30年的徵途中,生態環保事業始終受到重視,被列入浦東發展的各項規劃之中。
落實環保行動計劃
圍繞「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品質城區」這個目標定位,新區先後制定並實施環境保護規劃,一項項行動計劃先後出爐並落到實處。降汙減排、汙染源治理、水環境整治、生態補綠……浦東的環境不斷改善,城市愈發宜居。
每到周末,大到黃浦江邊的世博公園、花木地區的世紀公園,小至各個路口的口袋公園,休閒娛樂的居民總是人影不斷;清晨傍晚,一條條玉帶般的河道邊,散步遛娃的也隨處可見。高顏值的城市,體現出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和保護。
出門享環境福利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浦東,一項項環境保護工作、行動隨之開展。
上世紀90年代,浦東新區開始加強環境質量監測的建設工作。1993年,浦東新區環境監測站正式成立,對地表水環境進行常規監測;1994年,開始布點監測浦東新區聲環境;1999年,浦東新區開始建設環境空氣品質自動監測網絡。
2000年,上海市提出環境保護和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走符合上海實際、帶有上海特色的環境保護科學發展之路。浦東新區按照全市統一部署,從2000年開始滾動實施環保三年行動計劃。
啟動河道整治工程
浦東是傳統的江南水鄉,水系縱橫交錯。根據2019年上海市河道(湖泊)報告,浦東新區共計河湖16159條段,長度6870.70公裡,水面積136.8402平方公裡。
保護好水環境,就是守住鄉愁。2016年起,以「截汙、拆違、清障、疏浚、面潔、岸綠、水達標」為整治標準,浦東新區啟動城鄉中小河道綜合整治攻堅戰,圍繞1622條段、1275.3公裡河道,打響補生態短板、還水於民的攻堅戰。
專人維護河道清潔
還有不少河道正獲得「星級」頭銜。自2011年始,在上海市水務局的指導下,浦東新區作為先行者,首批開展星級河道創評工作。當年,張家浜(西水閘-馬家浜、隨塘河-東水閘)等共11.5公裡條段獲評最高榮譽——「上海市三星級河道」。
十年來,新區水務部門積極開展創星工程,星級河道逐年增多,並以點帶面改善水環境面貌。截至目前,新區已成功創建124條段、218.263公裡的星級河道。張家浜、高橋港、三林塘港、宣六港、五灶港……一條條星級河道就像一條條錦帶,圍繞在城市鄉間。
建設綠色生態走廊
生態之城,少不了濃鬱的綠色。浦東新區綠化建設於1993年全面起步,主要開展市政建設項目綠化配套和各開發區的綠化項目。1994年,楊高路兩側總面積達80萬平方米綠化帶基本建成,成為新區道路綠帶建設的開端。
1997年,浦東新區明確建設「綠色生態走廊、綠色景觀走廊和綠色生活走廊」目標,全力完成141萬平方米新建綠地任務。同年,浦東新區外環線環城綠帶一期工程三林段開工建設,標誌著上海市外環線環城綠帶浦東段建設開始實施。
1999年,新區範圍內多個「百公裡綠色走廊」建成,形成「高大、濃密、厚實、粗獷、多彩」道路綠帶特色和綠廊景觀,多個公園及休閒綠地悉數建成。同年10月,建設部命名浦東新區為「國家園林城區」。
邁入千禧之年,經過十年耕耘的浦東綠化已初具規模。在這基礎上,浦東新區開始大力開展舊居住區綠化調整和村域公共設施綠地、居民屋前宅後的綠地建設。同時,浦東新區陸續實施各類生態專項建設工程,相繼建成多條綠帶及多處生態林,整體改造多個城區公園,並啟動迎世博綠化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對多條重點景觀道路進行綠化改造。
浦東處處有城市綠肺
圍繞2020年新區森林覆蓋率18.2%的目標任務,浦東新區重點推進楔形綠地、大居綠地、外環生態專項、川楊河生態廊道等綠地建設。期間,推進了曹路大居綠地、川楊河生態廊道、碧雲楔形綠地、森蘭楔形綠地、北蔡楔形綠地、三林外環外生態綠地等重點項目,平均每年完成綠地建設365公頃。
浦東的綠地還有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具備除了觀賞之外更多的功能性。大型公園、口袋公園,都能讓居民走進去、感受到更多綠趣。
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持續改善的生態環境質量,為浦東建成生態之城、卓越之城、美麗之城奠定了堅實基礎。
文字:章磊
攝影:徐網林 鄭峰
編輯:張紫薇
【來源:浦東發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