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山更綠了,水更清了,生活也更好了|餘慶縣龍家鎮...

2020-12-15 天眼新聞

「翻兩座山,過兩趟河,守護好這片林子。」自從當上了護林員,這就是我每天雷打不動的行程。

我叫蔡德玉,是餘慶縣龍家鎮先鋒村寺堡組的村民,家住先鋒河畔,背靠大山,出門見水,三五畝土地一年種不出幾粒糧食。   能活到現在也是我的福氣,小時候的一個意外,背部嚴重骨折,那時候窮得叮噹響的家,可沒錢到醫院治療,險些就此喪命。雖然勉強撿回了這條命,卻再也不能像正常人一樣直立,落下了終生殘疾。

那時候的家庭條件可養不了閒人。雖沒有正常人的體魄,卻在生活面前,不得不像正常人一樣勞作,從小就跟隨者父輩,砍柴燒炭,捕魚換錢。  後來,結婚了,迎來了兩個孩子的出生。妻子雖然右手殘疾,但勉強能操持家務、種點莊稼,想著憑著自身燒炭打漁的手藝和妻子的勤勞,生活總能過得去。   柴越砍越少,魚越捕越少,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家裡的日子顯得捉襟見肘,在現實面前,生活一次又一次讓這個原本拮据的家顯得搖搖欲墜。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這一片山和這一灣水卻沒有給予我們這個殘疾家庭堅實的依靠,儘管每天早出晚歸,節儉開銷,基本的生活維持依然顯得那麼困難。

村裡了解家裡的情況,於2014年將我家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雖然孩子上學問題解決了,看不起病的問題解決了,但貧困戶的帽子,讓我和妻子心裡總有個「疙瘩」。  在政府的幫助下,不再砍樹,節制捕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產業發展上,我和妻子心裡一直憋著一口氣,誓要摘掉貧困戶的帽子。核桃、藥材、苦丁茶,什麼賺錢就種什麼,豬、牛、羊、雞、鴨、鵝,什麼賺錢養什麼。  好日子是勤勞幹出來的,在我和妻子的努力下日子一天好過一天。手裡有了倆餘錢,看著門前亂糟糟的院壩,我和妻子一合計,拉來沙子水泥,自己出力,硬化了。後來,在政府的幫助下,連接家裡的一公裡入戶路也硬化,同時改了廚房、修了廁所,房前屋後面貌煥然一新,出門都不沾泥了。   2019年,我和妻子鄭重向村裡遞交了脫貧申請書,在鎮村的綜合評估下,同意我家脫貧。至此,我和妻子心裡的「疙瘩」才徹底解開。

今年,長江流域十年禁捕,我們的漁船不再下水,雖然少了捕魚的收入。但村裡考慮到我的具體情況,為我安排了護林員的崗位,收入更加穩定。咱兜裡有錢了,心裡就踏實了。今年的收入算下來,我們全家達到了37000多元。

習總書記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前的捕魚、砍柴到現在的護林、養殖,不但是身份的轉變,更是收入的增加。山更綠了,水更清了,我們的生活也更好了。通訊員 代鑫 整理

編輯 蔣洪飛

編審 陳富強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 一個都不能少|餘慶縣花山苗族鄉黨委...
    我是餘慶縣花山苗族鄉黨委書記李林,2017年1月,組織安排我到花山苗族鄉任黨委書記。花山苗族鄉是餘慶縣唯一的少數民族鄉鎮,地處餘慶縣西南角,與遵義市湄潭縣石蓮鄉、黔南州甕安縣天文鎮接壤,素有「雞鳴三縣」之稱。
  • 靖遠:讓水更清、岸更綠、景更美
    據靖遠縣融媒體中心消息,近年來,靖遠縣嚴格按照白銀市河湖長制工作要求,緊緊圍繞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汙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和執法監管,強力推進河道治理工作,極大改善了靖遠縣境內河道生態面貌。 「近年來,靖遠縣全力推進『清河行動』,河道內私挖亂採、亂堆亂放等突出問題得到了有效治理,實現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初步目標。」
  •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天更藍 地更綠 水更清
    幾年間,哈密市快速推進生態修復工程,在城市建設中通過規劃建綠、建路擴綠等多種途徑,開展以道路綠化為骨幹,包括公園、單位、小區等在內的點、線、面全面推進的城市綠化建設。沿街很多建築拆除後都建成了休閒小公園、健身小廣場。
  • 「我的脫貧故事」老程下山記:從山這邊點亮山那邊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初夏的大別山腹地,層巒疊嶂,山花爛漫。航拍鏡頭下的安徽省嶽西縣姚河鄉龍王村,像被綠帶纏繞的琥珀。105國道沿姚家河而過,將這個曾經的貧困村分成了山這邊和山那邊。過去六年來,村民程國友走出山這邊的農家小院,下山到山那邊的茶園辛勤勞作,從扶貧對象蛻變為脫貧典型。
  • 「我的脫貧故事」滴水之恩 當湧泉回報社會|餘慶縣龍溪鎮何家灣...
    高中數學老師這句話,影響了我的整個高中。那個時候,勵志走出農村,想去見識一下外面的世界。現在,我選擇回到家鄉,為家鄉人民服務。我叫陳宇,來自餘慶縣龍溪鎮何家灣異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父母文化程度不高。父親於2008年外出務工,不幸遇到工地事故,造成下肢完全癱瘓,生活不能自理。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聽到這個消息的那天,如同晴天霹靂,我和母親接到電話抱著哭得停不下來。
  • 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家更美,這裡正在全力建設「和美蒸浦」
    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家更美,這裡正在全力建設「和美蒸浦」 2020-12-20 15: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而立浦東再出發」
    降汙減排、汙染源治理、水環境整治、生態補綠……浦東的環境不斷改善,城市愈發宜居。每到周末,大到黃浦江邊的世博公園、花木地區的世紀公園,小至各個路口的口袋公園,休閒娛樂的居民總是人影不斷;清晨傍晚,一條條玉帶般的河道邊,散步遛娃的也隨處可見。高顏值的城市,體現出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和保護。
  • 「我的扶貧故事」山窩窩裡的知心人丨長順縣擺所鎮五星村脫貧攻堅...
    我叫班朝澤,2018年3月被單位選派到黔南自治州長順縣擺所鎮五星村脫貧攻堅隊工作。初到網格沙衝組,在遠遠的山頭上就能一覽無餘這個處在山凹深處的小村莊。當時,村裡只有幾所磚混的房屋和一所廢棄的小學教學樓,餘下全部是破舊的老舊房,荒涼破敗、邊遠貧困。
  • 全市生態環境系統:讓延安天更藍、水更綠、山更青、空氣更清新
    會議要求,全市生態環境系統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與當前生態建設、汙染治理各項重點工作相結合,對標全會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遠景目標,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科學謀劃,系統推進,積極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全面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各項措施,推動延安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讓延安天更藍
  • 「我的扶貧故事」為了田間那一抹綠丨龍裡縣冠山街道工作人員嚴正莉
    我叫嚴正莉,是龍裡縣冠山街道的一名工作人員。2018年4月,因為街道的工作安排,我和幾名同事一起被派到三合社區駐村,在脫貧攻堅發起總攻的時候,為社區出一份力。原本在辦公室上班,不怎麼運動的我,每天的步數從原來的2000步飆升到每天至少13000步。天氣漸漸熱了起來,步行對於我這個不愛運動的人來說,真的是「雪上加霜」。「我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句話,不僅僅針對我自己,也針對我的建檔立卡幫扶對象。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已經不懼怕走路,更不怕頂著烈日步行入戶。
  • 環保生活盛行下,看阿迪達斯如何做好「綠動」表率?
    01阿迪達斯天貓超級品牌日,赴約「綠動」環保生活最近一周,阿迪達斯家族的微博、微信、天貓商城、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平臺官方帳號頭像集體變綠,這是在為1月11日的「即刻綠動」環保主題超級品牌日做鋪墊。因此,直播當天,品牌代言人鄧倫現場助陣,講述自己綠色環保故事。「第一次看到宣傳片裡塑料垃圾對地球造成的危害至今都深受觸動,自己日漸養成了隨手帶水杯和筷子習慣。」
  • 風展紅旗 如畫三明 | 讓山更青 讓水更綠 ——三元區推進山水林田...
    近兩年多來,三元區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做實做細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切實讓山更青、讓水更綠,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在長效機制上,中村鄉實行全域內不設垃圾燜燒或填埋場,對18個建制村生活垃圾實施「戶保潔、村收集、鄉轉運、區處理」機制。
  • 「我的脫貧故事」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丨城南街道李關村老屋基一組...
    我叫郭丹丹,現在是興仁市大山鎮大山中學的一名特崗教師,每每同事們在一起討論扶貧工作的時候,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  我是家中的老大,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一家五口人,父母是農民。  弟弟妹妹念小學,我在興仁第三中學讀書;隨著年級的上升,要到城裡讀書,家裡的開支也越來越更大了。  2013年夏天,我考上了貴州師範大學,家裡的擔子變得更重了,雖然考上了大學,但我仍然有不能繼續上學的可能,然而國家的一個政策解決了學費這個大問題——大學生國家助學貸款。
  • 「我的脫貧故事」龍大得:幸福生活是拼出來的
    於是,一個精彩的脫貧故事便在龍大得的款款而談中呈現在了我們的眼前。我叫龍大得,家住老麻塘村楊柳平組,今年44歲,2014年,我家還是本村的建檔立卡戶,如今,我家已經順利實現脫貧。2014年以前,我靠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艱難的維持著一家6口人的生活,父親身體又不好,一家的重擔只能自己一個人扛。
  • 「脫貧攻堅民主監督我來講」青山綠水展新貌 眾志成城奔小康
    作為民主黨派的一項新任務、新職責,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如何深入開展並最終取得實效,是各民主黨派都在思考的問題。參照中央做法並結合陝西實際,自2017年11月起,陝西8個省級民主黨派組織對全省11個深度貧困縣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九三學社陝西省委會對口嵐皋縣。嵐皋縣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交通不便,自然條件差,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 #中國的脫貧智慧#【多彩貴州·決勝2020】我的扶貧故事 | 陸再美...
    #中國的脫貧智慧#【多彩貴州·決勝2020】我的扶貧故事 | 陸再美:傾情沙坡 2020-12-08 16: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政策幫扶圓了脫貧夢丨鎮遠縣羊坪鎮一碗水村村民...
    我叫唐有梅,今年48歲,家住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羊坪鎮一碗水村高坡組。早些年,雖然家庭不富裕,但我跟丈夫外出務工也可以存一筆小錢,慢慢地腰包鼓了起來。但好景不長,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丈夫和兒子接二連三地得了幾場重病,花光了家裡的積蓄,丈夫與兒子基本喪失勞動力,家裡變得十分困難,我成為家中唯一的頂梁柱。2015年,經過鎮村摸底核對於同年確定為精準扶貧對象,在當地政府的支持與幫助下,我成為了扶貧政策的受益者。
  • 長春這有山:一座「山」如何喚醒一座「城」
    一條前進的山路,被鋪陳為「時間軸」,建築與景觀的創新構成一個個 「場景」,業態規劃與品牌組合打造「內容」,每一個發生在場景內的當下情緒和體驗被記錄,充當場景遊客的消費者則作為「主角」,在「這有山」的空間中演繹著自己的故事。於是,一部以東方語言詮釋的電影序幕由此展開,「這有山」向我們傳達的是:「不用離開城市,這裡就是遠方。」
  • 練塘鎮丨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家更美,這裡正在全力建設「和美...
    「鄉村乾淨整潔、鄰裡和諧的場景,鄉親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牧歌生活,也很讓人嚮往,美好生活不應該只有城市這一個選項。」據村黨總支書記沈家聰介紹,蒸浦村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共治共享、便民惠民為理念,注重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及用好村規民約的新路徑,凝聚起黨員幹部群眾建設「美麗鄉村」的強大合力,讓蒸浦村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家更美。美麗鄉村,是村民們共同的美好願景,農村要強、農民要富,是農村發展的最終目標。
  • 萬物「初綠」,一元復始
    等待雖難耐,但時間的塑造可以給我們更多更堅實的力量。所以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想要推薦這樣一款寓意美好的時間釀造:「初綠」山廢純米。以3倍的耗時,達到濃醇與淡麗的優雅平衡,舉起這杯酒,撫躁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