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兩座山,過兩趟河,守護好這片林子。」自從當上了護林員,這就是我每天雷打不動的行程。
我叫蔡德玉,是餘慶縣龍家鎮先鋒村寺堡組的村民,家住先鋒河畔,背靠大山,出門見水,三五畝土地一年種不出幾粒糧食。 能活到現在也是我的福氣,小時候的一個意外,背部嚴重骨折,那時候窮得叮噹響的家,可沒錢到醫院治療,險些就此喪命。雖然勉強撿回了這條命,卻再也不能像正常人一樣直立,落下了終生殘疾。
那時候的家庭條件可養不了閒人。雖沒有正常人的體魄,卻在生活面前,不得不像正常人一樣勞作,從小就跟隨者父輩,砍柴燒炭,捕魚換錢。 後來,結婚了,迎來了兩個孩子的出生。妻子雖然右手殘疾,但勉強能操持家務、種點莊稼,想著憑著自身燒炭打漁的手藝和妻子的勤勞,生活總能過得去。 柴越砍越少,魚越捕越少,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家裡的日子顯得捉襟見肘,在現實面前,生活一次又一次讓這個原本拮据的家顯得搖搖欲墜。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這一片山和這一灣水卻沒有給予我們這個殘疾家庭堅實的依靠,儘管每天早出晚歸,節儉開銷,基本的生活維持依然顯得那麼困難。
村裡了解家裡的情況,於2014年將我家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雖然孩子上學問題解決了,看不起病的問題解決了,但貧困戶的帽子,讓我和妻子心裡總有個「疙瘩」。 在政府的幫助下,不再砍樹,節制捕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產業發展上,我和妻子心裡一直憋著一口氣,誓要摘掉貧困戶的帽子。核桃、藥材、苦丁茶,什麼賺錢就種什麼,豬、牛、羊、雞、鴨、鵝,什麼賺錢養什麼。 好日子是勤勞幹出來的,在我和妻子的努力下日子一天好過一天。手裡有了倆餘錢,看著門前亂糟糟的院壩,我和妻子一合計,拉來沙子水泥,自己出力,硬化了。後來,在政府的幫助下,連接家裡的一公裡入戶路也硬化,同時改了廚房、修了廁所,房前屋後面貌煥然一新,出門都不沾泥了。 2019年,我和妻子鄭重向村裡遞交了脫貧申請書,在鎮村的綜合評估下,同意我家脫貧。至此,我和妻子心裡的「疙瘩」才徹底解開。
今年,長江流域十年禁捕,我們的漁船不再下水,雖然少了捕魚的收入。但村裡考慮到我的具體情況,為我安排了護林員的崗位,收入更加穩定。咱兜裡有錢了,心裡就踏實了。今年的收入算下來,我們全家達到了37000多元。
習總書記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前的捕魚、砍柴到現在的護林、養殖,不但是身份的轉變,更是收入的增加。山更綠了,水更清了,我們的生活也更好了。通訊員 代鑫 整理
編輯 蔣洪飛
編審 陳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