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負重22公斤,一名最普通的美國陸軍士兵,身上都帶了啥裝備?

2020-12-19 騰訊網

眾所周知,一名士兵在戰鬥時,身上需要攜帶大量裝備,有進攻型的武器,有防護型的防具,也有功能型的通訊道具、醫療物品等等。

美國在全世界當警察,參與的戰爭與軍事行動也是最多的,那麼今天就來簡單說一說美國陸軍的單兵裝備情況,看看他們會攜帶哪些裝備。

美國陸軍將裝備分為四個類別,穿戴裝備、外掛裝備、戰術背包與背囊。

顧名思義,穿戴裝備即穿在身上的裝備,包括一支M4卡賓槍(有的士兵會攜帶手槍),一套衣物(以夏裝為例,包括短袖、上下作戰服、內褲、軍靴、襪子、手套、腰帶等),一件防彈衣(帶兩塊防彈插板),一頂輕型戰術頭盔,一條身份牌(狗牌),一副戰術鏡和一支手錶。

外掛裝備即掛在穿戴裝備之外的東西,比如士兵穿好防彈背心後,通常還要再穿戰術背心,就是那種擁有非常多口袋的背心,便於攜帶備用彈匣(6個)、榴彈、指南針、紙筆、地圖、手電、螢光棒、信號彈和通訊設備。

又比如腰帶上的戰術包,可以放置手槍彈匣、急救包、軍刀、水壺與水袋等。

戰術背包即背在身後的小背包,絕地求生裡的二級包、三級包,都是從現實戰術背包的樣式模仿而來的。

裡面裝著備用槍管、槍械清潔道具、備用內衣、刮鬍機、雨披、醫療包(醫療包裡的藥品比急救包豐富)、繩索等等,都是必要但不常用的東西,方便士兵在遇到情況時取用。

背囊就是更大的背包,可以容納2-3天的口糧、備用內衣、毛毯、睡袋、防寒服等。根據戰鬥烈度不同,還可以額外掛在彈藥包、醫療包。

有些步兵還要攜帶反坦克火箭筒、反步兵地雷或大錘(破門)之類的裝備。這樣算下來,每名士兵都要攜帶數十件裝備。

美國陸軍有三種負重形式,Fighting Load(戰鬥負重)、Approach March Load(行軍負重)和Amergency approach load(應急負重)。

顧名思義,戰鬥負重即作戰狀態下攜帶的東西,因為要保證步兵有足夠的機動性,裝備不能太多,以穿戴裝備、外掛裝備為主,偶爾會有戰術背包,最低負重標準22公斤;

行軍負重的最低標準為33公斤,包含穿戴裝備、外掛裝備和戰術背包。因為美軍有完善的後勤體系,比較重的毛毯、睡袋都有汽車運輸,士兵無需攜帶過多物品;

最難的就是應急負重,包含穿戴裝備、外掛裝備、戰術背包和背囊。比如在阿富汗的山區作戰,汽車無法通過崎嶇山路,士兵只能自己攜帶各種裝備。陸軍對應急負重的要求是保證日行20公裡,那麼考慮到士兵的體力消耗問題,最低標準設置在54公斤。

所以說最低標準為22公斤的戰鬥負重,真的已經算是最輕鬆的情況了,要是碰見交通不便的地區,那才是叫苦不迭。

相關焦點

  • 二戰美軍單兵負重33公斤,有多少戰鬥裝備?又有多少是行軍裝備?
    二戰時期,那個時候運輸手段還不像今天這麼完善,所以很多東西都得士兵自己來背,負重會非常高。 比如說美軍,這裡以當時美國陸軍步兵的冬季單兵負重為例,詳細解析一下美軍需要攜帶哪些東西。
  • DA的龍蛋II戰術背包堪比美軍士兵的超級負重裝備
    USMC海軍陸戰隊,美國軍界中的四等人,兩棲全地形雙足自走牲口嘛!在五角大樓眼裡他們就是一群牲口。海軍陸戰隊在2016年公布了一個耐力標準:一名普通的海軍陸戰隊步兵軍官要背負70公斤重的東西走大約15公裡,這指標真的很牲口啊!不過這個數據老蔣覺得也算是正常,畢竟美國大兵的防護裝備幾乎武裝到了牙齒。
  • 早期軍隊真無奈,士兵隨身負重高達120斤,機動能力十分緩慢
    中世紀時代,一個典型的歐洲騎士僅鎧甲重量就高達27公斤;美國南北戰爭中,聯邦軍士兵平均負重27-32公斤;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陸軍士兵平均負重34公斤,美國人自己都說諾曼第登陸當天之所有有那麼多士兵被淹死跟負重過大脫不了關係。那麼到了現代又怎麼樣呢?
  • 外骨骼裝備邊防軍,45公斤負重健步如飛,中國重新定義機械化部隊
    隨著海軍與空軍的裝備更新迭代速度逐步加快,陸軍更換作戰裝備的呼聲也愈發高昂。隨著希望多次落空,一陸軍甚至有自嘲道:空軍換裝殲20,海軍換裝型055,陸軍換新鞋。直到此次外骨骼裝備裝備西部邊境邊防軍,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陸軍所說的機械化不僅僅僅限於主戰坦克和裝甲車輛,士兵也要搞機械化啊。
  • 陸軍裝備「大變天」:機械外骨骼,無人機悉數亮相
    在現代化的戰爭中,掌握制海權和制空權被看作是戰爭勝負的關鍵兩環,正是因為如此,「陸軍無用論」的觀點越來越多,因此很多軍事強國都將陸軍進行了削減,軍費大多分攤到海軍和空軍中了。但是作為由陸軍建立而成的一支隊伍,我國解放軍依舊保留著一支人數位居世界第一的陸軍隊伍。
  • 美國陸軍:士兵今後身著作戰服時不必戴貝雷帽
    美國陸軍13日說,士兵今後身著作戰服時不必戴貝雷帽,原因是這種帽子不受歡迎。  陸軍發言人湯姆·柯林斯說,貝雷帽仍是制式帽,但士兵在作戰時不佩戴,改戴有簷巡邏帽。  他告訴法新社記者,陸軍參謀長馬丁·登普西先前要求陸軍軍事長雷蒙德·錢德勒調查士兵意見,結果,士兵要求以巡邏帽取代貝雷帽。  「士兵們抱怨,貝雷帽不實用,」柯林斯說,「它沒有帽簷,不能遮太陽,吸汗差。」一名軍人向《陸軍時報》周刊記者描述戴貝雷帽的感受:「我討厭在腦袋上戴一隻溼襪子。而且,戴著它,皮膚出疹子。」  貝雷帽通常是特種部隊「獨有標誌」。
  • 科幻電影般的場景,邊防士兵身穿機甲裝備,使用靈活減輕負擔
    比賽中不僅亮相了各類外骨骼系統,還圍繞單兵負重、機動、生存、防護等方面的需求,設置了7個比賽項目,以便選出最合理最可靠的單兵外骨骼系統。 從比賽項目上來看,基本可以確定我軍目前對於外骨骼的研究方向是——具備足夠的機動能力,強調負重和搬運重物兩類主要任務。
  • 美國欲將士兵變為超級戰士,用電影靈感為他們打造第三隻手
    減輕士兵的負擔是世界各國一項永無止境的任務,如一支步槍加上彈匣的重量為7斤多,可能聽起來很輕,但任何經過長時間巡邏的人都會告訴你,長時間的攜帶它會使人的手臂是相當疲憊。美國2月27日宣布,陸軍研究實驗室的工程師們正在測試「第三隻手」一種機械臂。
  • 美國陸軍接收新一代全罩型頭盔 剛裝備就救士兵一命
    據美國《防務博客》網站10月23日報導,美國陸軍士兵已經開始接收被稱為「IHPS」的新一代全罩型頭盔。 IHPS全稱為「下一代頭部保護系統」,屬於士兵防護系統(防彈衣)升級計劃的一部分。該頭盔外觀與全罩式摩託車頭盔類似。因此為頭部和面部提供了更大的保護面積,其重量還比目前的陸軍士兵所使用的戰鬥頭盔輕。
  • 負重20公斤山區輕鬆行走!
    單兵骨骼的主要作用是放大人體機能當前,有工業實力的國家都在對單兵骨骼進行研究,這種單兵骨骼雖然遠不及電影中人工機甲那樣先進,但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士兵的行動速度、負重能力和在山區等崎嶇地形的行動能力,美國以及歐洲一些國家對單兵骨骼已經研究了十幾年,那麼我國在這一領域的進展如何呢?
  • 美軍下肢動力裝甲,讓士兵輕鬆抱起155mm炮彈,可惜帶電只有8小時
    2019年美國陸軍協會(AUSA)年會上,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展示了他們研發3年的ONYX士兵外骨骼系統,在最極限的狀態下(一直保持在馬達制動器最高出力
  • 負重70公斤,邊防戰士海拔五千米健步如飛,單兵外骨骼全面列裝
    大家如果看過美國的一部科幻片《明日邊緣》的話,裡面有一個叫阿湯哥的人物。身穿一身外骨骼裝備,能夠達到集武裝、負重、彈跳增強等為一體的效果。在電影中為觀眾展示了外骨骼強大的威力和作用。當然了,外骨骼在現實中也不再稀奇。但是在性能方面未能達到電影中的「高檔全面」。
  • 二戰時期的美國隊長,士兵出身的演員奧迪·墨菲
    在沃特斯新兵訓練基地的訓練中,墨菲瘦弱的身體頻頻讓他難堪:摔過障礙,扛不動幾十公斤的彈藥裝備,成為最後一個負重穿越的人。在戰友和教官的嘲笑聲中,墨菲依然堅守著自己作為一名軍人的信念,即使被分配到後勤部門做炊事員,他也沒有說過任何怨言。就這樣,從新兵營到後勤,又從後勤到新兵營,墨菲的堅守終於打動了教官。
  • 美媒揭秘美國陸軍歷史上9位傳奇人物:5位是士兵
    原標題:美媒揭秘美國陸軍歷史上9位傳奇人物:其中5位是士兵    美國商業內幕網6月16日報導稱,在美國陸軍242年的歷史中,出現過許多英雄人物,其中有9位最具傳奇色彩。    1,喬治·華盛頓將軍    喬治·華盛頓是公認的傳奇人物,他最初是英國君主的一名軍官,後來在獨立戰爭中擔任美國軍隊的最高指揮官。    2,約翰·林肯·克萊姆中士    在美國南北戰爭爆發之際,時年9歲的約翰·約瑟夫·克萊姆把自己中間的名字改成了林肯,試圖參加盟軍。在被另一支軍隊拒絕之後,他加入了第22密西根志願步兵團。
  • 美國陸軍士兵和士官軍銜與晉升制度
    美國陸軍士兵和士官有9級軍銜,從E-1到E-9,E是Enlisted的縮寫,這個不好說是徵兵還是募兵,因為都叫enlist,反正是兵就是了。對於普通士兵來說,這就是看得見的兵中「霸王老爺」了,更高級的軍士在連隊裡看不見。在德軍裡,這個職位被成為「連隊的老媽」,這老媽不僅管吃管穿,還管打PP,想家想女友了都找他,偷奸耍滑也最怕撞見他。這在某種意義上相當於解放軍的連指導員的工作。難怪被西方軍隊稱作軍中靈魂。1SG的年限要求和MSG一樣,但要連隊有連級軍士這個位置空出來。不一定在本連隊,但必須在陸軍之內競爭上崗。
  • 負重70公斤,西藏高原解放軍再獲神器,單兵外骨骼實戰部署
    美國科幻片《明日邊緣》大家如果有看過的話,阿湯哥一身外骨骼裝備特別顯眼,集武裝、負重、彈跳增強等為一體。在打怪升級中表現優秀,當然現實中外骨骼也不再稀奇,只不過性能方面還沒有這麼「高檔全面」。目前國內外都有同類同品,根據需求不同在性能上有所區別,主要還是以負重增強物資運送為主。
  • 西藏阿里邊防戰士穿外骨骼背20公斤爬高山
    本次出現的外骨骼是無源外骨骼,就像是一種支架,通過精密的計算和符合人體工程力學的設計,可以在保證靈活性的前提下,將操作者身上所背負、舉起的重量通過外骨骼背部的支架順著雙腿的支撐結構,最終通過鞋底的受力板傳導至地面,令操作者節省體力,避免肌肉拉傷等傷害,保護士兵的腰椎和下肢關節。美俄都有相應型號在試用。
  • 美國陸軍講冷笑話?將口罩稱為新發明的「面部覆蓋式戰鬥布料」
    美國陸軍最近得意的表示,他們花了一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一種可以保護單兵不被吸入式病毒感染的重要裝備,稱為「面部覆蓋式戰鬥布料」(Combat Cloth Face Covering,簡稱CCFC ),並將在明年大量偑發。 聽起來是不是感覺很高明偉大? 其實就只是布口罩。
  • 美國陸軍完成首次機器人戰車試驗:士兵可躲在2公裡外遙控機器人
    據美國《防務博客》網站8月9日報導,美國陸軍完成了首次機器人戰車試驗。 [由經過改裝的M2布拉德利戰車遙控由M113履帶式裝甲運兵車改裝的機器戰車] 美國陸軍「下一代戰鬥車輛-跨職能小組」和CCDC「地面車輛系統中心」在將無人駕駛車輛整合到地面戰鬥編隊方面取得了進展
  • 美國研製「勇士織衣」作戰服 可增強士兵肌肉機能
    除非你親身體驗,不然很難想像作為一名在野外的士兵,背著重約45公斤的裝置在崎嶇道路上徒步行走的情形。如何才能更好地緩解士兵們的這些負荷呢?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正在牽頭研製「勇士織衣」(Warrior Web)智能作戰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