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降雪天氣,淄博的氣溫再次驟降。12月13日晚上,淄博市救助服務中心聯合淄博市城際救援隊進行了聯合夜查,這也是社會力量首次參與救助。
楊某某重回淄博火車站
18:50許,淄博市救助服務中心與淄博市城際救援隊首先來到了淄博火車站出站口大廳,再次看到了本該在家的楊某某。
「你怎麼又跑出來了?這裡多冷。」
「我自己待著悶,這裡人多。」
詢問楊某某情況時,他的回答讓救助工作人員哭笑不得。
楊某某,曾因盜竊多次被公安機關打擊處理。刑滿釋放後,他一直在火車站附近謀生,露宿街頭已達5年之久。12月2日夜間,淄博市救助服務中心、張店區民政局協調張店公安分局開展首次聯合夜查時,經過勸說,楊某某乘坐村委派的車回去了。
沒想到,短短幾天,楊某某再次回到了淄博火車站。當晚,救助工作人員和城際救援隊志願者輪番勸說半個多小時,依然被他拒絕了。
楊某某不肯進入救助服務中心接受救助,也不願意回村裡。
在離楊某某不遠處,三名露宿者正在吃飯。記者看到,他們每個人都倒上了白酒。
「我找到工作了,管吃管住,明天開始上班。」一人看到救助工作人員後,高興地說道。
原來,小張是沂源人,來張店臨時沒找到工作。白天,淄博市救助服務中心冒雪進行街頭巡查時,就已經發現了他。
當時,看到小張穿著比較單薄,救助工作人員特意給了他一件軍大衣。
和小張喝酒的另兩名露宿者年齡較大,只說自己白天有地方打工,也不願意到中心接受救助。當救助工作人員看到一人穿著單鞋時,特意給了他一雙棉鞋。
地下通道聚集了4人
根據熱心市民提供的線索,淄博市救助服務中心和淄博市城際救援隊一起又去了四個地方。
在新村東路與金晶大道附近的一個農行ATM自助取款網點,一名年輕人正在裡面準備睡覺。
「我是貴州來的,一直在淄博打工。最近工作丟了,正準備找新工作。」經過聊天,該年輕男子表示,自己會繼續找工作的,不想去中心接受救助,也不願意回家。救助工作人員把救助聯繫卡留給該男子,並表示如果找不到工作想回家了,也可以聯繫他們。
在共青團西路和柳泉路路口地下通道的東南角,這裡有4人露宿。
其中一個人說自己來自棗莊,另一人說自己來自高青,都說跟家裡人鬧了矛盾。另外兩個人直接不搭理救助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繼續裝作睡覺。
記者看到,在他們不遠處,有很多空白酒瓶子,他們睡覺的床鋪旁邊放著一些沒拆封的啤酒。
不管是志願者說天氣冷容易凍傷、住在這裡危險,還是救助工作人員講解救助政策,他們都一臉不在乎,也不接受救助。
在共青團西路和柳泉路路口附近農行ATM自助取款網點,巡查人員再次看到了馬某某。
馬某某今年50歲,淄川人, 曾是淄川一家企業的職工,後企業破產。他因腦梗後遺症耳背嚴重,現在在張店打零工,為了省錢就一直露宿街頭。
「我一年還得交1萬多塊錢,退休後才能拿到退休金。」馬某某一直說,自己不願意拖累親人,就想靠自己掙錢。
對於這樣的情況,救助工作人員很同情,再次給他留下了棉被、棉鞋、棉帽和一些食物。
在華光路與世紀路路口附近,巡查人員當晚沒有發現露宿街頭人員。
這些人員究竟何去何從
如果不是熱心市民的電話,救助工作人員在巡查中很難發現在新環西路與聯通路交叉口西北方向的河邊,還有人搭建了窩棚住在這裡。
巡查到這裡時,已經是晚上10點半了。住在這裡的人自稱紀維亮,55歲,泰安寧陽人,每天在勞務市場找活幹。
紀維亮所在的地方,離河道不過1米多遠,他只是簡單地用塑料布搭了一個頂,窩棚底部用塑料泡沫板擋了擋。窩棚裡面各種生活用品不少,一看就是長期生活在這裡。
無論大家怎麼勸說,紀維亮都愛答不理的。無奈之下,救助工作人員只能留下救助聯繫卡後離開了。
淄博市城際救援隊十二支隊支隊長範廷峰說,之前參與尋人較多,這是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救助工作,了解救助工作。
「人多力量大。」範廷峰說,以後他們會發揮隊員的力量,積極參與這項工作,幫助更多人。
13日晚上巡查5個多小時發現的11人中,有真正務工人員,有務工不著人員,也有別的情況的。對這些人,淄博市救助服務中心除了安排人員和車輛走上街頭開展主動救助,還嚴格落實24小時值班制度,可及時提供救助服務。
隨著氣溫降低,街頭露宿不僅對個人有生命危險,對社會也構成不安全因素。但是,「自願受助、無償救助」,這是救助工作的基本原則。在這麼多人不願意接受救助的情況下,救助工作僅靠民政部門、救助部門單打獨鬥是遠遠不夠的。
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管理工作是創建文明城市的重要考核內容之一,是一個系統工程,還需要更多部門密切配合,從而切實做到防止發生凍傷凍亡和其他意外事件發生。
大眾日報淄博融媒體中心記者 馬斌 通訊員 呂志遠
【來源:魯中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