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是一座奇絕的原,它的北方是廣袤蒼涼的黃土高原,而它的南方卻是蔥鬱靈秀的秦嶺,這原、這嶺,在八百裡秦川之西悍然交融,於是有了白鹿原。
在浩淼無邊的歷史長河中,白鹿原只是滄海一粟;但命運無常,國恨家仇,情孽糾纏等等,浸染了這片土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白鹿原的秘史,就是中國文化的秘史。
在這一片土地上,誕生了一位著名的文學作家,他便是陳忠實,他用一部作品將白鹿原的秘史講得非常清楚。
陳忠實出生在灞河邊上,他是陝西西安市灞橋區霸陵鄉西蔣村人,他曾出版過很多的作品,如短篇小說集《鄉村》、《到老白楊樹背後去》,中篇小說集《初夏》、《四妹子》等等,但是最讓他滿意且有成就感的便是獲得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的《白鹿原》。
陳忠實生前曾說,希望能夠為自己寫一本墊棺作枕的書:"有一天我去世了,棺材裡放這麼一本書,也就夠了,不管它是否會對世界產生影響,只要能讓自己滿意,能對得起自己喜愛文學這大半輩子。"
2016年4月29日,陳忠實去世,而在他的遺體告別儀式上,他的頸下枕著的正是《白鹿原》。
《白鹿原》這部長篇小說共50餘萬字,在寫這部小說之前,陳忠實做了大量調查和資料收集的工作,在這豐富紮實的材料基礎之上,歷時6年(寫作構思了2年,寫了4年)才構建了這部具有史詩氣魄的鴻篇巨製。
在小說《白鹿原》中,陳忠實稱灞河為"滋水",稱滻河為"潤水",曾經為了慶賀《白鹿原》的誕生,陳忠實豪情滿懷地填了一首《青玉案·滋水》:
青玉案·滋水
湧出石門歸無路,反向西,倒著流。
楊柳列岸風香透。
鹿原峙左,驪山踞右,夾得一線瘦。
倒著走遍倒著走,獨開水道也風流。
自古青山遮不住。
過了灞橋,昂然掉頭,東去一拂袖。
這首詞傳達了陳忠實的一種心境:遇到困境,不必痛苦地思索該如何前進,倒著走,也能走出一條路。倒著走,不是退步,不是屈服。倒著走,是一種人生策略。
1997年《白鹿原》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二十多年來獲得了讀者的高度讚譽,被稱為"民族的秘史"。
著名學者範曾稱《白鹿原》:"一代奇書也,方之歐西,雖巴爾扎克、斯坦達爾,未肯輕讓"。
西方學者評價說:"由作品的深度和小說的技巧來看,《白鹿原》肯定是大陸當代最好的小說之一,比之那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並不遜色。"
當時《白鹿原》一問世就引起轟動,這部小說面世後一時洛陽紙貴,好評如潮。評論界普遍認為這是"一部可以稱之為史詩的大作品"。如今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當我們提及中國當代長篇小說時,《白鹿原》依然是箇中翹楚。這部作品至今不但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最厚重的作品之一,也是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中最具有生命力的一部作品。
《白鹿原》為何會有這麼大的魅力?
陳忠實先生透露了其中的創作秘訣。他在創作的時候,他曾找來一個美國暢銷書作家的小說進行研讀,想從中找出作品吸引讀者的原因。最後他得出一個結論:故事情節不是靠色情、暴力,關鍵是人物描寫要準確到位。
陳老後來在《白鹿原》創作手記《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中說:"我的白嘉軒、朱先生、鹿子霖、田小娥、黑娃以及白孝文等人物,就生活在這樣一塊土地上,得意著或又失意了,歡笑了旋即又痛不欲生了,剛站起來快活地走過幾步又閃跌下去了……"
這種人物的個性表述讓人感到舉重若輕。陳老站在整個民族歷史命運的高度和深度上來構思、寫作這部"秘史"的。其中思考的艱辛和沉重可想而知,但當真正落筆的時候、寫出來的時候,便呈現的是這種心平氣靜和舉重若輕。
如今,教育部已經將《白鹿原》列入"大學生必讀"系列,被評為"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還被改編成秦腔、電視劇、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被譽為關中文學的扛鼎之作。《白鹿原》是一部非常有深度的小說,從小人物入手,寫盡半部泱泱近代史。
生活不易,生命本多磨難,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總有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在你迷惘和無助的時候,可以在《白鹿原》中找尋答案!這本書可以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陳忠實#
《白鹿原》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好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