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作者陳忠實,因童年「遇鬼」高考失利,用狼來象徵災難

2020-12-14 青琯評史人

都說「藝術作品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如果生活的靈感來源少了,那麼藝術作品也將黯淡無光。

其實藝術作品來源的那類生活,並不需要有多高大光鮮,往往樸實無華的生活才能讓藝術作品閃閃發光。

陝西原野上生活的陳忠實,將樸實無華的農村生活與陝北風情用筆,著成了中國文學寶庫的一件珍寶:《白鹿原》。都說生活來源於藝術,陳忠實的兒時生活就遇到過很多趣事,比如「遇鬼」。

《白鹿原》劇照

第一次遇「鬼」,陰影不散

陳忠實從小生活在陝西的黃土高坡上,這個地區也是白鹿原的原型。黃土的原野上蟲蛇鳥獸很多,小孩子當然最怕這些東西。

小時候的陳忠實還不明白什麼是鬼,可能在小孩子眼裡,令人可怕的東西都算是鬼吧。

就像其他父母哄騙小孩一樣。陳忠實的父母總是會拿原野上常常出沒的狼來嚇唬他。

小忠實雖然沒見過狼,但是從父母手舞足蹈的描述中,小忠實腦子裡再現的是一隻張著血盆大口,面目猙獰扭曲的大怪獸。這就是他對鬼最原始的想像。

黃土高坡上的人家都會養些雞、羊、豬之類的畜牧。在貧瘠的原野上,這些家畜就是樸實的農民最值錢的東西。

黃土高原

當然,原野上的野獸也很多,有小忠實父親口中的狼,還有什麼食物都吃的野豬,以及黃鼠狼、蛇等。

為了防止這些野獸侵害家禽,農民夜晚都會將這些牲口圈在窯洞裡,用鐵絲網扎住入口,並會讓家中的青壯年住在離家畜近的房間。

小忠實和父親睡在靠近牲口圈的房間裡,還攜帶有大樹杈子,木棍等驅趕野獸的武器。如果有野獸來襲,他們會第一時間驅散野獸,保護家畜。因為如果任由野獸刨鐵絲網,那網子在野獸的利爪之下會很脆弱,家畜也將遭殃。

有天晚上小忠實被豬受驚的哼哼聲和鐵絲網的撕扯聲驚醒,而父親還在酣睡,他決定像父親那樣出去驅趕狼。可當他拿著木棍走到門前時卻猶豫了,於是他使勁跺腳呵斥嚇跑了狼。

也就是那次,小忠實透過窗戶親眼看到了父母口中的大魔鬼。這個陰影一直伴隨著陳忠實,被他寫進了《白鹿原》。

高原人家的老式窯洞

再次遇鬼被寫進高考作文

如果說第一次遇的鬼是真正意義上的狼的話,那麼他再次遇到的可怕的東西就說不清了。那是一隻被描述成牛頭豬身熊掌的像「年獸」一樣的怪物,眼冒綠光,身姿扭曲,面目猙獰。

是一個大冬天的夜裡被小忠實在牆壁角看見的。透著雪反射的光線,小忠實看到了它,然後中了魔咒一樣躲回了家裡。

在接下來的很長時間裡,陳忠實都無法抹去心中的驚悚,這成為了他童年的陰影。

那條牆邊的路,小忠實也再沒走過,甚至晚上都不敢獨自出門去。

過年貼的門神老化蛻皮了也不願意撕掉,他相信,門神能驅趕那頭像極了只有傳說中才有的年獸。

小忠實慢慢長成了青年,1962年參加了高考。當時的語文作文選題是:用記敘文「雨中」;用議論文體說「鬼」。

向來擅長寫記敘文的陳忠實竟然著了魔似的選擇了議論文來論鬼。這可能是受童年陰影的影響吧,當然受這種不好的陰影影響寫不好也不出乎意料。

高考結果出來,也證實了確實沒寫好作文,語文成績總體偏低。整個分數也不理想,高考失利了,陳忠實的讀書求學夢就這樣被折斷了雙翼。

一個人民教師的文學之路

同年的9月份,沒有進入大學的陳忠實進入了西安市灞陵鄉蔣村小學擔任教師。

196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從那時起,陳忠實的文學創作道路就算開始了。

到1973年作品被刊登之前,陳忠實升了職,入了黨,也做起了社區黨委書記。

陳忠實老爺子

或許正是因為他做人民教師和書記,為家鄉的人民服務奉獻的人生經歷,才使得他的文學創作言語樸實,平易近人,內容真實,使人感同身受,也才使得陳忠實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疾馳狂飆。

從1973年在《山西文藝》上發表首作至今,已有大作15部,小作無數,獲得11個知名獎項,和其他榮譽,而他的揚名之作《白鹿原》得過雙五文學獎,受過茅盾文學獎,從1993年到現在都是最為經典的,也是最受讀者喜愛和追捧的。

童年趣事記白鹿,成年提筆寫土原

可以說《白鹿原》的創作是陳忠實童年時見聞和長大後際遇的巧妙結合,陝北黃土高原養育了他,同時也造就了他。

從小受善良淳樸的陝北民俗文化的薰陶,使得陳忠實的作品鄉土氣息醇厚,人物形象鮮明,語言平易近人,思想傳統而又出新。深受讀者喜愛。

陝北民風形象

陳忠實小時候遇到的鬼,成為《白鹿原》中魔幻奇異事件的來源;那條父母口中兇神惡煞的狼,也成了《白鹿原》中災難的象徵

當上人民教師接觸的孩子,成為《白鹿原》中天真無邪的孩子的縮影;當上書記服務的貧困人民,成了《白鹿原》中窮苦人民的再現。

書中,正直卻保守的白嘉軒,追求自由與愛情的田小娥,敢愛敢恨的黑娃...一系列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美與醜,善與惡無明顯界定,全靠讀者自己的體會與判斷,故事真實容易引人角色代入,產生共鳴。《白鹿原》這是少數能讓讀者回味無窮的佳作。

這是個知識的時代,快節奏的時代。當人們將讀書與吃快餐傻傻分不清楚時,我們需要慢下來品讀佳作;當作者將坐高鐵與寫作品傻傻分不清楚時,那作者就需要慢慢沉澱,體味生活,用心創作。

白鹿原裡的田小娥

茶燙兩道才出香,湯熬9成才有味。

就像曹雪芹積澱數十載作《紅樓夢》,陳忠實體味生活半輩子作《白鹿原》一樣,若無病呻吟,將終會使人摒棄,由心發聲才能引人共鳴。

藝術來源於生活,熟不知:生活才是真正的藝術,只有認真體味過生活,帶著真情實感的創作才最動人。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1993年《白鹿原》出版,領導約作者談話;陳忠實:你懂個錘子!
    1993年《白鹿原》出版,領導約作者談;陳忠實:你懂個錘子1992年1月29日,正是農曆臘月二十五,春節的氣息已經撲面而來,陳忠實寫完《白鹿原》書稿的最後一行文字並劃上最後一個標點符號。「碰到《白鹿原》是我的幸運。我看稿時,胸中湧動一股興奮感與幸福感。這種狀態可以拋掉個人利害關係的計較,願與作品共榮辱,願與作者共進退。這6個字,只有我們這些過來人才理解其中內涵。」何啟治感嘆。陳忠實讀完信後,「嗷嗷」三聲跌倒在沙發上,眼淚奪眶而出。
  • 《白鹿原》後,陳忠實為何再無力作,江郎才盡?學者:心理有障礙
    最近在讀陳忠實的傳記,看了他披荊斬棘的文學創作之路,我意識到從一個普通人到一個業餘作家,再到一代文學大師,必然要付出常人無法想像的艱辛和心血。1962年,陳忠實高考失利,他只能回鄉當農民,恰好村裡小學缺一個老師,陳忠實便補了位,成為一名鄉村教師。
  • 《白鹿原》熱銷,陳忠實喜上眉梢,不料竟被作協書記設法刁難
    陳忠實直言不諱地跟夫人說:我都50歲了,寫的這部長篇小說還沒有資格出版的話,那只有去養雞!至於文學,我只能當作一種業餘愛好。《白鹿原》出版,理髮師送來兩把梳子1992年,刮來了思想解放的春風。陳忠實認為投稿的時機到了,便把《白鹿原》迫不及待地送往出版社。
  • 陳忠實想買本《白鹿原》,但被告知已賣光,他卻十分高興!
    陳忠實想買一本《白鹿原》看看,但被告知已經賣光了這部沉甸甸的小說,一經面世,就以星火燎原之勢,席捲大江南北。評論界歡呼,新聞界驚嘆,讀者爭相購閱……1992年的時候,《白鹿原》在《當代》上連載,陳忠實想買一本看看自己,但被告知已經賣沒了,這讓他很高興。回家後,就跟妻子說到:這下子,咱不用養雞了!
  • 《白鹿原》為什麼沒有第二部?陳忠實:我永遠不會再上那個原了
    作家陳忠實一輩子只寫了一部長篇小說,而《白鹿原》足以讓他名揚文壇。一、《白鹿原》創作的由來1942年,陳忠實出生於陝西西安市灞橋區霸陵鄉西蔣村,這個地方屬於西安郊區,是個典型的城鄉結合部。80年代中期,已經不惑之年的陳忠實,開始思索自己的創作方向,他意識到自己只忙於追尋現實生活與農村改革的變化,卻忽視了從「史」的角度思考民族生存、發展中的重大災難和事件。"我從初中二年級開始迷入文學,儘管獲了幾次獎,可總是在自信與自卑的矛盾中躊躇。
  • 文壇泰鬥自述:高考時作文沒寫完,走出考場才發現尿溼了褲襠!
    二、不止於童年的苦難多年以後,陳忠實在《白鹿原》的一開頭,就描寫到白嘉軒剋死了自己的六個老婆,這樣的敘事手法,誰也不敢說和他自己的親身經歷沒有任何關係。然而,陳忠實親身經歷的苦難,卻並不會止於童年。貧窮所帶來的困窘,整整陪伴了他大半生。
  • 陳忠實《白鹿原》:原著為女性吶喊自由,影版為何飽含爭議?
    影版《白鹿原》投資1億元,最後票房收入1.43億。而陳忠實先生的小說《白鹿原》從發行到現在,至少賣出去200萬冊正版。現實澆了《田小娥傳》的追捧者一盆冷水,從頭淋到腳。可是,緣於和小說版《白鹿原》同樣的理由,這部電影被刪減後才上映,票房和預計相差甚遠。陳忠實自己對這部電影是怎麼評價的呢?仔細琢磨,很耐人尋味!他先是給予了「震撼而感人」的高度評價,接著表揚黑娃表演者的複雜性。
  • 陳忠實慶祝《白鹿原》誕生,填詞《青玉案》,範曾:一代奇書!
    在這一片土地上,誕生了一位著名的文學作家,他便是陳忠實,他用一部作品將白鹿原的秘史講得非常清楚。陳忠實生前曾說,希望能夠為自己寫一本墊棺作枕的書:"有一天我去世了,棺材裡放這麼一本書,也就夠了,不管它是否會對世界產生影響,只要能讓自己滿意,能對得起自己喜愛文學這大半輩子。"2016年4月29日,陳忠實去世,而在他的遺體告別儀式上,他的頸下枕著的正是《白鹿原》。
  • 1993,《廢都》讓賈平凹元氣大傷,《白鹿原》成就陳忠實成為大師
    《廢都》的出版可以用空前火爆來形容。出版小說的北京出版社,在小說出版前做足了功課,用小說中的大量「方框」文和給了賈平凹「百萬」稿費來炒作 ,賺足了讀者的期待。堅持起到了作用,後來評委會和出版社同時做了讓步,讓陳忠實把原作品做了修改。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為了等《白鹿原》,愣是推遲了幾個月,等陳忠實改好之後才頒獎。當然,遇到的阻力還是挺大的,據說當時的作協書記翟泰聽說要《白鹿原》獲茅盾文學獎,氣得拍了桌子。擔心《白鹿原》被評上,還多請了一些老人來當評委,想讓《白鹿原》自然流產。
  • 《白鹿原》要稿費還是版稅?陳忠實一句「憨話」,讓他狂賺455萬
    」從1988年4月到次年元月,陳忠實僅僅用了8個月的時間完成了《白鹿原》的初稿,然而他覺得這部小說還沒有達到完美的境界,於是他又花了4年的時間為這部小說刪改潤色。陳忠實當時一邊肩負著養家餬口的重擔,一邊擔負著一個作家的使命,可見他的壓力是有多大,他把這6年全都賭在了這部《白鹿原》上。然而功夫不負有心人,50歲的陳忠實在他的天命之年卻真的等來了那本可以讓他在棺材裡墊頭做枕的書。
  • 陳忠實《白鹿原》為什麼那麼火?一本書寫盡人間滄桑,風雲激變
    眼前的信封確實傳遞來一個信息——《白鹿原》可以發行了,陳忠實可以結束他吃鹹菜就大饃的日子了。《白鹿原》發行以後,前半年不溫不火,可是慢慢的越來越多的人給予了它很高的評價。隨後這部沉甸甸的小說以星火燎原之勢,席捲大江南北。《白鹿原》在獲得了矛盾文學家之後更加火爆,到06年,陳忠實身價達到了455萬,位居作家富豪排行榜第13位。
  • 陳忠實寫《白鹿原》4年不成,李星諷刺寫不出就跳樓,又憋2年成功
    陳忠實自然高興,很快與李明性達成協議,出版一本小說集,用他中篇小說《四妹子》作為書名。陳忠實很樂觀:如果小說集出版他能得到3000元稿費,那時候3000元是一筆巨款,完全可以應付孩子們上學的需求。有了這筆錢打底,他就可以開始《白鹿原》的寫作,因為他非常清楚,《白鹿原》絕非一兩年所能完成!在此之前,他還沒有寫作長篇小說的經驗,這將是一個巨大工程!
  • 《白鹿原》獲獎,作協書記氣得拍桌子,作者卻很高興:不用養雞了
    因擔心《白鹿原》被評上,終評從1996年拖到1997年,還多請了一些老人來當評委,想讓《白鹿原》自然流產。讓他沒有想到老評論家陳湧第一個發言,全面肯定《白鹿原》,首先就定了基調,一舉扭轉了形勢。而教育部也將《白鹿原》列入"大學生必讀"系列,被評為"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白鹿原》是陳忠實送給我們的一部文學大禮,如他所願,《白鹿原》成為了他棺材中的枕頭。白鹿原是他的故鄉,《白鹿原》則是他的精神故鄉。
  • 《白鹿原》:「蕩婦」田小娥之死,作者寫到心疼,說了12字很扎心
    在陳忠實的《白鹿原》當中,回顧田小娥的一生,痛苦是主調。對於她的死,作者陳忠實寫到心疼,說了12字很扎心「生的痛苦,活的痛苦,死的痛苦。」然而事與願違,白鹿原這個地方,田小娥用了一生都沒找到立足之地。分析田小娥在《白鹿原》中的形象陳忠實在《白鹿原》中創作田小娥這個人物,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在批判田小娥的不倫,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對此十分讚賞。
  • 賈平凹、路遙、陳忠實,陝西文學界三駕馬車,誰的造詣更高?
    路遙、陳忠實、賈平凹,三人都是陝西人,三人都獲得過茅盾文學獎,三人都是好朋友,三人都是中國文壇的大佬級人物。因此,很多人喜歡把這三人放在一起比較。這三位文壇大咖,路遙和陳忠實已經仙逝,獨留賈平凹孤獨鎮守陝西文壇。這三人,到底誰的造詣更高?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路遙路遙憑藉《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兩本小說火遍全國,其作品激勵了無數人。
  • 《白鹿原》初看是故事,再看是歷史,最後是品人生
    1995年,陳忠實《白鹿原》通過茅盾獎初審後,領導約作者談話連連質問:「它有什麼好?」陳忠實:你懂個錘子!1992年1月29日,正是農曆臘月二十五,春節的氣息已經撲面而來,陳忠實寫完《白鹿原》書稿的最後一行文字並劃上最後一個標點符號。
  • 陳忠實:孤身一人回到白鹿原的祖屋
    河水清澈到令人忍不住又不忍心用手撩撥。一隻雪白的鷺鷥,從下遊悠悠然飄落在我眼前的淺水邊。我無意間發現,斜對岸的那片沙地上,有個男子挑著兩隻裝滿石頭的鐵絲籠走出一個偌大的沙坑,把籠裡的石頭倒在石頭垛子上,又挑起空籠走回那個低陷的沙坑。那兒用三腳架撐著一張銅絲籮篩。他把刨下的沙石一鍁一鍁拋向籮篩,發出連續不斷千篇一律的聲響,石頭和沙子就在籮篩兩邊分流了。
  • 一本縣級雜誌,首發了《白鹿原》三個被刪除的章節
    李下叔在受命主編《長安文學》創刊號的時候,獲悉陳忠實的長篇小說《白鹿原》被《當代》採用,準備分兩期發表發表在92年第6期和93年第1期。由於李下叔是陳忠實最信任的好朋友,當他得知由於篇幅限制,《當代》在刊登《白鹿原》的時候,刪去了三個章節,共計三萬多字。於是,他向陳忠實約稿,希望能將這三章內容補發在即將創刊的《長安文學》創刊號上。
  • 陳忠實《白鹿原》:莫言看完一下子怔住,整本書的精華之處在結尾
    我在看到《白鹿原》開頭這一句話的時候,就有著強烈的想往下繼續看的衝動。《白鹿原》開頭雖好,但是我認為結尾才是整本書的精髓之處:入冬後第一次寒潮侵襲白鹿原的那天夜裡,前半夜還聽見鹿子霖的嚎叫聲,後半夜卻屏聲靜氣了。
  • 讀《白鹿原》有感於自己的膚淺
    很小時候,不會講所謂的「普通話」,當時村上的任課老師全是「工分教師」,教學用的全是關中方言,就連拼音啟蒙也是在被省城來的「地質隊」鄙視的「此地話」或者是「次地話」。「次」,有一種表意,就是不好的意味,比如,「次品」。不管是「次地話」或者是「此地話」,在充滿優越感的省城來客那裡就是「土」的代名詞。常常被模仿,作為飯後茶餘的談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