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大叔 校對|黑大叔
華為的晶片危機
今年五月份,美國正式修改了出口管制條例,根據美國重新修訂的條例顯示,從9月15日起限制全球所有使用美國技術的晶片供應商向華為或海思等相關公司供應部分晶片。雖然美國針對華為採取限制管控措施已經不是第一次,但相比之前的「實體管制名單」,美國此次修訂的晶片禁令在管控力度上顯然更加變本加厲。
消息一出,華為即將面臨的晶片斷供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事到如今,120天的緩衝期已經過去一半,在美國史無前例的禁令之下,華為似乎很難如何化解這場晶片斷供危機。
這意味著,如果不能儘快解決晶片供應鏈的棘手難題,華為自主研發的海思麒麟晶片將從此陷入無法生產的困境。但沒想到,在華為身陷絕境的特殊時期,和華為之前長期合作的臺積電就徹底翻臉了。
合作夥伴徹底翻臉
7月16日,半導體製造巨頭臺積電正式宣布了停止向華為供貨的計劃,
決定自9月14日之後停止為華為繼續供貨。
而美國政府修訂的出口條例定於9月15日生效,這樣看來,臺積電停止向華為供應晶片主要也是考慮到美國禁令的限制和管控。但無論是出於什麼原因,最終導致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隨著臺積電宣布斷供,華為晶片斷供危機正在一步步逼近。
臺積電受到美國禁令的限制,不得不做出停止向華為供貨的決定,在商言商,畢竟為了一位客戶鋌而走險得罪美國,從企業利益角度看來並不划算。為了避免引火燒身,在美國和華為兩者之間,臺積電最終選擇了放棄華為這位大客戶。
9月14日之後停供貨,臺積電在宣布斷供的同時,也是在向華為下達了「最後通牒」,這也意味著華為最擔心的還是來了。失去和臺積電的合作,由此引發的後果不堪設想,將直接導致華為的晶片供應鏈被一刀切,自主研發的海思麒麟晶片將從此無法量產,華為也會因此失去產品差異化附加的核心競爭力。
晶片供應鏈告急
長期以來,華為始終堅持以自主研發為第一競爭力,不只是局限於產品,包括晶片、作業系統等軟硬體生態體系,儘可能的「去美國化」,從而避免在核心供應鏈上喪失主動權和話語權,畢竟,受制於人的滋味好不好受,沒有哪家公司比華為更清楚。
但即使不忘危機意識,時刻不敢放鬆懈怠,由於光刻機的稀缺以及其他不可抗因素,華為雖然掌握了海思麒麟晶片的自主設計研發,不過晶片的生產仍然需要通過專業的半導體公司代工,而硬體設備、技術先進的臺積電,就順理成章的成了華為的最佳合作夥伴。
不過沒想到,受限於美國禁令的影響,多年的合作夥伴臺積電卻宣布了停止供貨的決定,如果沒有其他備選方案的話,這將直接導致華為的晶片供應鏈告急,由此引發的後果可想而知。
華為難逃晶片危機
華為能否化險為夷,成功化解這場晶片危機,關鍵在於是否能夠找到替代臺積電繼續為其代工生產晶片的合作夥伴。
此前,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在今年3月底的財報會上曾公開表示,如果美國禁止晶片製造商使用美國的設備、材料和軟體來製造海思設計的產品,華為仍可以從三星、聯發科和紫光展銳購買晶片。
不過雖然具備危機意識,但華為在失去臺積電的晶片供應鏈後的處境也並不容太過樂觀,畢竟包括三星、聯發科等幾乎絕大部分晶片供應商,或多或少都會涉及使用到一些美國的技術。如果美國嚴格執行出口管制條例,在美國的壓力之下,其他晶片供應商為求自保,也不得不做出和臺積電一樣的選擇。
總結
總而言之,面對美國變本加厲的禁令制裁,華為目前的處境愈發不容樂觀,一旦海思麒麟晶片無法生產,華為的手機、平板等產品線都將受到波及,從此失去最引以為傲的產品差異化優勢。
不過雖然大環境不利,但辦法總比苦難多,相信最善於打硬仗的華為最終能夠不負眾望,化險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