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龔定名 金中基 劉永濤 黃婷婷 肖軍
在雪峰與武陵之間,以沅水為軸,峰巒疊翠簇擁著一座年輕的城市——懷化。
這裡,擺開了與千年貧困決戰的壯闊戰場,萬山千壑一片沸騰。
上世紀70年代,火車「拖」來懷化城,打開了懷化通往外界的山門。一個叫榆樹灣的小鎮,一躍成為西南五省邊區的交通樞紐。
以「八畝山地奔小康」為目標,上世紀末懷化大舉向山地開發進軍,一度名聲大振,成為「全國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
時代是出卷人。在這場脫貧攻堅的偉大決戰中,懷化又以嶄新姿態和頑強拼搏,寫下非同尋常的奮進史詩。
一陣風吹過,山山嶺嶺波浪奔湧,那陣陣聲響仿佛決勝的號角久久迴蕩在五溪大地。
(8月1日,漵水流經的穿巖山森林公園。這裡位於漵浦縣腹地,近年來逐步建起了多個旅遊文化景區。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童迪 攝)
「一湖三山四水」著稱的湖南,武陵、雪峰、羅霄三大山脈縱橫。懷化一腳跨「兩山」,武陵、雪峰在此相遇。全市山地面積3000多萬畝,是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方。
山多是懷化的特色,卻因山重水隔,長期受大山封閉困擾,也是貧困的主因。全市13個縣區,皆為貧困縣。其中10個縣入列武陵山片區集中連片特困縣。
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戰役打響。受困於山的懷化人,向貧窮與落後發起了總決戰。
「悠悠萬事,脫貧為大。」懷化市委書記彭國甫說,「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託,繪製作戰圖、時間表、任務書,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意志,以『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的精神,舉全市之力堅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
以市委書記為「縱隊司令」、縣委書記為「一線總指揮」,懷化迅速集結起「四支隊伍」——聯村縣領導和縣直聯村單位負責人、包村鄉鎮幹部、駐村幫扶工作隊、村「兩委」幹部。「四支隊伍」浩浩蕩蕩駐紮貧困村。
因山而貧,但山又是懷化最大的資源稟賦。懷化人分析認為,脫貧攻堅一定要從山區的實際出發,挖掘出山的潛力和希望。
沒錢怎麼辦?
懷化人不等不靠不要,探索出小額信貸扶貧經驗,在全國推廣。
「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資源和力量。」懷化市扶貧辦主任諶孫武介紹,全市累計投入扶貧資金139.28億元,撬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400億元以上投入脫貧攻堅領域。
懷化創新「網際網路+監督」平臺,精準識別幫扶對象。扶貧資金用在刀刃上,讓「雁過拔毛式」腐敗遁形。
星落四散的邊遠山村怎麼辦?
「一村富,小幸福;村村富,大幸福。」麻陽苗族自治縣委書記李衛林說,「麻陽採取 『連村聯創、抱團攻堅』的舉措,創建堅強的聯合黨支部,帶領群眾一起脫貧奔小康。」
(7月31日,麻陽苗族自治縣蘭裡鎮蒼衝村,村民龔宗水在採摘黃桃。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童迪 攝)
登上麻陽譚家寨的山頂,只見好大一片果園,向四周山巒蔓延。獼猴桃已經掛果,沉甸甸的葡萄壓彎了藤,豐收的黃桃飄來醉人的芳香。
「3年前,這裡還是滿目荒山。」譚家寨鄉黨委書記楊華對記者說,這片2000畝連片果園,由楠木橋、白竹林、鹹池坳等9個邊遠山村黨支部聯合創建。他們把扶貧資金和其他配套資金捆綁使用,目前果園年產值600萬元,2383名貧困人口受益。
(7月30日,懷化市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沅陵縣太安社區。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童迪 攝)
沅水之畔,晨曦初露。
沅陵縣太安社區裡,早早就有居民開始忙碌。
這是懷化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52棟簇新的樓房鱗次櫛比,容納了沅陵縣20個鄉鎮,共1392戶5331人。
緊靠安置點的大片菜園,呈井字形分布,紅色的辣椒、青色的冬瓜、紫色的茄子,在陽光的照射下五彩繽紛。幾個居民正在鋤地、摘菜。
78歲的蔣昌樹,背著滿滿一背簍南瓜走來。他家原來住在五強溪庫區北溶鄉,去縣城一趟要花上3個小時。
「搬來這麼好的地方,做夢都沒想到!」蔣昌樹 「叭」了一口嘴角的菸斗說,「現在住在縣城邊上,方便多了。三口人住上了75平方米的房子,分了一塊30平方米的『微菜園』,又種了兩塊外出打工戶的菜地,菜吃不完嘍!」
(7月30日,沅陵縣太安社區,居民在家門口的扶貧生產車間工作。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童迪 攝)
大社區集中入住,小社區分散安置。漵浦縣委書記謝商成介紹,全縣設了99個安置點,因地制宜搬遷2萬多人,「搬」來幸福新生活。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崇山峻岭之中,一方山水養不活一方人。懷化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是全省最重的市州,他們毫不含糊,堅決地搬!
7年來,懷化累計搬遷2.5萬多戶10.39萬人,千百年「散養」在山窩窩裡的貧困戶,住進了新家。
新樓千幢拔地起,廣廈萬間庇貧寒!
「不只挪個窩,更要鋪好路。」懷化市發改委主任劉向陽介紹,懷化從配套設施建設到綜合服務,「一站式」提供便利,幫助搬遷群眾卸下「包袱」,融入新環境、適應新生活。
麻陽龍升社區,設置200多間門面,不僅為搬遷戶的生活提供便利,而且提供了上百個「家門口」的就業崗位。
(7月30日,沅陵縣太安社區,居民在家門口的扶貧生產車間工作。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童迪 攝)
「新家在樓上,下樓就能上班,太方便了。」龍升社區搬遷戶張海蓮邊清理貨架邊告訴記者,「在社區超市工作,月收入1800 多元,總算是在縣城裡安家了!」
「住新房,娶新娘,扶貧政策來幫忙;挪窮窩,換窮業,幸福生活萬年長。」在漵浦縣文家衝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搬遷戶向剛門上的對聯依然鮮亮。今年初結婚的向剛說,條件好了,找老婆容易了。
住新房、有工作、有菜地、配套入學、就近就醫……後續幫扶的「懷化經驗」,不僅在全省推廣,還得到國家發改委肯定推介。
(8月1日,漵浦縣統溪河鎮楓林村,山間的通村公路。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童迪 攝)
丘壑縱橫,山路崎嶇,懷化一些地方曾經「與世隔絕」。
一條彎彎曲曲的進山公路蜿蜒而上。從山溝裡的漵浦縣沿溪鄉政府出發,記者驅車來到山頂朱家園村。
村民王文生趕著一群羊迎面而來。他說:「我們住在山頂上,過去沒有通公路,出門半步難。搭幫原縣委書記蒙漢為我們修通了這條路,我才敢放心大膽地搞養殖。今年養了50隻羊、4頭牛、3頭母豬,預計收入15萬元。」
7年前的一個夜晚,時任漵浦縣委書記蒙漢打著手電,沿著山路,爬上朱家園村走訪,群眾行路難感同身受。
他對隨行的縣直部門負責人說:「要儘快修好這條路,不能再讓老百姓受苦。錢不夠,一起湊!」當年國慶節前,這條7.5公裡的水泥路修通了,成為連接山上山下9個村共用的「黃金路」。
從沿溪鄉來到統溪河鎮,一條大道直通大山深處。行至盡頭,30多戶人家居住在半山腰上。楓林村村民蘇琴說:「去年7月,政府投資100萬元,將公路修到家門口。我家不但脫了貧,還建起新房,買了小車。」
擲金百萬,只為幾十戶人家修一條「出山路」。如此手筆,可見為百姓脫貧毫不吝惜。
近幾年,懷化新修改造農村公路近8000公裡。像毛細血管一樣分布在懷化的公路網,承載著貧困群眾的脫貧之夢。
「出門就是水泥路,抬腳就能坐上客班車!」沅陵縣委書記欽代壽介紹,作為全省版圖面積最大的縣,沅陵扭住山區落後交通這個「牛鼻子」,上下一心搬掉脫貧路上的「絆腳石」,實現村村通班車,修成一批民心路、產業路、致富路。
「兩不愁三保障」是脫貧攻堅任務的底線,承載著民生期待,檢驗著脫貧的質量和成色。
一篇名為《山果》的網絡文章,近些年在懷化流傳。來自貧困家庭的小姑娘「山果」賣核桃,早早挑起家庭重擔,令人心酸。
讀到《山果》,懷化市委書記彭國甫心情非常沉重:貧困深重的大山,還有多少類似「山果」的孩子?他連夜撰文,向全市黨員幹部發出倡議:「為了『山果』,我們一起加油幹。」
在中方縣,有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2018年春天,坪坳村12歲的男孩楊永衡,因父母離異,學習情況不詳。縣裡派人赴四川、山東走訪調查,終於獲知孩子隨母親在山東上學,但無學籍。經過協商,孩子沿用原學籍號,留在山東繼續學習。
萬裡「追蹤」,只為一個「山果」都不落下。
近3年,懷化累計勸返輟學學生近千人,對524名未建立學籍的殘疾學生重新建立學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接受義務教育100%保障。
「脫貧了,年輕人也願意回山裡來嘍」
麻陽冰糖橙、安江香柚、靖州楊梅、漵浦棗子等聲名遠揚,見證著懷化山區物產的豐盈。
然而,農業是弱勢產業,市場波動大。價格高時,蜂擁興辦果園;價格回跌,果賤傷農。如何做強農業助力脫貧攻堅,始終是人們的心病。
以「四跟四走」精準扶貧為統攬,懷化發展「一村一品」,推動農產品迭代升級,走精細農業之路。
日照山頭,黃桃的美味值達到巔峰。麻陽蒼衝村返鄉大學生龔霖一早便上山採摘,然後裝盒、發貨。省內的客人,次日中午便可吃到他們辛勤種植的新鮮果實。
「我們村脫貧了,年輕人也願意回山裡來嘍!」龔霖笑得合不攏嘴。果香四溢的黃桃,讓他5年前毅然決定返鄉創業。今年,預計全家收入20萬元。
芷江楠木坪油茶基地裡,樹苗拔節生長。基地負責人譚守文信心滿滿:「掛果之後,村民們就是『油』老闆,通過種植油茶樹增收致富。」
特色「山品」遍地開花,生態旅遊風生水起。既要守住綠水青山,又要讓群眾「坐地生金」。
(8月1日,漵浦縣楓香瑤寨景區,遊客眾多。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童迪 攝)
吃上「旅遊飯」,日子富起來。
「在『花園』裡上班,生活也甜蜜了!」舒易鳳在雪峰山千裡古寨景點當領班,笑聲爽朗。她告訴記者,在景點上班,顧家就業兩不誤,月收入3000元,全家兩年前便脫貧了。
曾經困住懷化發展步伐的群山,如今鎖住了無數遊人的心。雪峰山生態文化旅遊公司實控人陳黎明說,雪峰山旅遊景區作為「神韻雪峰」全域旅遊基地的龍頭,年接待遊客80多萬人次,帶動逾10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8月1日,漵浦縣穿巖山龍鳳玻璃觀景臺佇立在群山之巔,成為當地「網紅」景點,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打卡」。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童迪 攝)
漵浦穿巖山景區「公司+農戶」、鶴城黃巖「能人帶戶」兩大旅遊扶貧模式被列入2019世界旅遊聯盟旅遊減貧案例。
文化旅遊業,如今成為懷化重點打造的千億級產業集群。楓香瑤寨、沅陵借母溪、通道皇都侗寨等網紅打卡地,也是「旅遊扶貧示範基地」。
一批綠色工業產業在懷化崛起。鶴城創業園、中方工業園、漵浦紅花園工業園等精準定位,形成產業集群和增長極。
「鋤頭挖出工業園!」在麻陽傳為佳話。該縣高村鎮車頭村,曾經荒蕪的山地,創辦工業園之初,靠一鋤一鋤開挖,目前已是工業集中區「長壽產業園」。
發展產業,擴大就業,村民「造血」功能提升。2014年,懷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7.07萬人,貧困發生率20.8%。至2019年底,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51%,1024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
脫貧攻堅到了最後的緊要關頭。當前,懷化人以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責任心與使命感,用山一般的意志和信心,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描繪絢爛山水新畫卷。
正是「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原載《湖南日報》(2020年8月14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