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河流與沼澤溼地,是鸛科動物最喜歡的地方。美麗的白頭䴉鸛,羽毛色彩鮮明,有一雙紅色的大長腿,以及橙色的長嘴,對溼地的依賴性很強,總是在水中覓食,在樹上「建房子」聚居。
01比朱䴉罕見:50年難覓其蹤跡,出現在貴州威寧草海
白頭䴉鸛十分漂亮,也十分罕見,是一種珍稀瀕危鳥類,也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據《中國鳥類野外手冊》介紹,白頭䴉鸛主要分布於印度至中國西南部,及印度支那等地。在我國,上世紀50年代曾有野外目擊報告記錄,但那之後在野外難覓白頭䴉鸛蹤跡。
直到2008年,有10幾隻白頭䴉鸛,出現在貴州威寧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寬廣的草海上,長嘴長腿的白頭䴉鸛有的縮著脖子發呆,有的邁開紅色的長腳散步,有的在用橙色的長嘴巴覓食。
據貴州省科學院鳥類專家李築眉介紹,白頭䴉鸛又名彩鸛,為鸛形目、鸛科、䴉鸛屬的鳥類,分布於長江下遊地區及華南至雲南南部。
曾經20世紀初,白頭䴉鸛還比較常見,但後來難得一見,由於沼澤變成農田、森林砍伐、人為狩獵等原因,白頭䴉鸛種群數量逐漸減少,如今全球性近危。
大家都知道,生活在陝西洋縣的朱䴉十分珍稀罕見,從原來的7隻發展到3000多隻,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白頭䴉鸛與朱䴉同為鸛形目鳥類,卻比朱䴉還要罕見,50多年的時間裡銷聲匿跡,直到2008年僅在貴州記錄到10幾隻,可見其數量之稀少。
02色彩混搭高手:紅色長腳橙色長嘴,黑白羽毛染上粉紅
你看,白頭䴉鸛的羽毛多美麗,以黑白色為主,上體白色,初級飛羽、外側次級飛羽和尾羽都是黑色,羽緣和尖端則是粉紅色。
要說白頭䴉鸛是鳥類的色彩混搭高手,相信大家都會認同,因為它身上的那一抹粉紅色,就像畫家揮毫潑墨,染上去的,美麗卻不豔麗,清新卻不寡淡。
最特別的地方,就是纖長的紅色長腳,以及粗大的橙色長嘴了,那是誰都無法忽略特點。長得如此特別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為了能在溼地沼澤以及河流裡生存下去。
白頭䴉鸛的頭部也是橙色的,與長嘴銜接得十分協調,不長羽毛。但是一到繁殖期,沒有羽毛的橙色頭部,會變成紅色,鮮豔耀眼。
成年的白頭䴉鸛,會變得更美麗,在體型與體重上都有變化,一般的體長為93-102釐米,體重2-3.5千克。
在寬大的溼地草原上,白頭䴉鸛優美的身姿,時而低頭覓食,時而振翅欲飛,形成了一幅美麗和諧的自然畫卷。
03在水中覓食:半張開嘴伸入水中探索,煽動兩翅幹擾獵物
白頭䴉鸛給人的感覺總是悠閒散漫的,行動也遲緩,白天吃飽後,縮著脖子,駝著背,長時間站在一個地方不動。
在環境優良,水草豐美的地方,白頭䴉鸛是不愁吃喝的。它的食物有很多,以魚為食,但也吃蛙、爬行類、甲殼類和昆蟲等其他動物性食物,偶爾也吃少許植物性食物。
據《中國鳥類志》介紹,白頭䴉鸛通常會集結成小群,在溼地、湖泊及河流的淺水處捕食。在雨季食物豐富的時候,常常會集成大群。
別看它總是慢悠悠的,但捕食時還是要費些力氣的,需要身體的多個部位配合,才能捕到食物,填飽肚子。
只見它覓食時,雙腳在淺水的泥沼裡一步一步移動,又長又大的嘴巴半張著,伸入水中探索者食物。同時,還要煽動兩翅,幹擾藏在水底下的獵物,以便捕獲。
白頭䴉鸛很會享受生活,吃飽之後,懶得多動,常常會單腳站立在水岸邊,身體呈駝背狀,養精蓄銳,模樣慵懶而優雅。
04聚在樹上「建房子」:雄鳥負責運送巢材,雌鳥負責築巢
白頭䴉鸛大多數為留鳥,也有部分種群在繁殖期後擴散和遊蕩,覓找更適合的地方生活。
繁殖期會因為地區不同,以及氣候的影響而有所不同,在中國主要在5-7月,在印度為6-10月,與雨季有關。
說來也奇怪,白頭䴉鸛喜歡聚集在一棵樹上「建房子」,有時候甚至聚集了10多對白頭䴉鸛夫妻。不僅要集群而居,巢與巢還要緊挨在一起。一起安家,一起生娃,相互之間團結友愛。
它們會選擇在水邊的高樹上,或者比較高的灌叢上「建房子」。雄鳥負責運送巢材,雌鳥負責築巢,分工合作,幹活不累。
雄鳥每小時需要運送巢材5-6次,銜著枯枝草葉回來,再由雌鳥一點點修築。巢的大小為直徑50-80釐米,形狀為盤狀,結構較為鬆散粗糙,主要由枯枝、草莖和草葉構成,中心處稍微下凹。
它們會選擇在早晨或下午至傍晚的時間段築巢,大約要經過4-8天,就可以將新家修建完畢。
05共同養育幼鳥:鳥媽媽碾碎小魚餵幼鳥,鳥爸爸張開翅膀為幼鳥擋陽光
白頭䴉鸛夫婦共築愛巢,然後產下鳥卵,每一窩通常為3-4枚。孵卵與養育幼鳥,都是雄鳥與雌鳥共同完成的。
經過28-32天,小白頭䴉鸛就破殼而出了,羽毛為淺黃色,隨著成長,會逐漸變為白色,變得與成鳥一樣擁有漂亮的羽毛。
當上父母的白頭䴉鸛會輪流覓食,當鳥媽媽出去覓食時,鳥爸爸就在家照看幼鳥,如果陽光太強烈,還會張開翅膀,為雛鳥擋住灼熱的陽光。哪怕自己被曬得很熱,依然張著翅膀。
鳥媽媽覓食回來了,幼鳥們知道有好吃的,情緒很興奮。但鳥媽媽並不急著將食物,餵給它們,而是用鳥喙,將小魚碾成魚醬,才餵給幼鳥吃。
經過親鳥60天的餵養,雛鳥已經具有飛翔的能力,可以離巢了。這時候,親鳥父母會帶著幼鳥去學習捕食,教會它們生存技巧。
長大到100多天,小白頭䴉鸛已經可以獨立覓食,也可以獨立生活了。但有的鳥寶寶依賴性比較強,還會回到自己家中,繼續向親鳥索要食物。
幼鳥長到3歲就會擁有與成鳥一樣美麗的羽毛,到4歲時達到性成熟,開始在樹上「修房子」,組建自己的小家庭。白頭䴉鸛的壽命比較長,最高可達28歲。
雪靈谷動物實驗室/出品參考資料: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鳥類志》、《中國鳥類野外手冊》、CC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