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小亮甲店分校二年級學生賈蔚暄在家學習。北京晚報記者 饒強攝
一節課的時間短了至少5分鐘,該講的知識點一個不能少;一學期到校學習的時間已減少兩個多月,該完成的教育教學任務一項都不能砍。最近,北京市中小學的老師們正在忙著將這兩道「不等式」換算成「等式」,積極備課,迎接下周一開始的線上學科課程教學計劃。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說,即便未來疫情結束,這種線上線下混合供給的教學模式將持續發展優化下去,給線下課堂減負,激活更多教育能量。
課時縮短 重組課程
下周一開始的線上學習,市教委明確給出 「課時」——學生每天線上學習時間不超半天。小學階段每節課不超過25分鐘,中學階段每節課不超過35分鐘。這比線下課時「縮水」不少,李奕表示,線上學科教學,不是簡單地把課程搬到網上,而是形成教育新供給。希望老師可以加大課堂上知識講授的「濃度」,要以大概念、大單元、任務群為基本形式進行整合,突出基礎、主幹和核心課程內容,要對教材進行有機處理,確保學科育人目標。
北京十八中已開始著手按需「重組」課程。「疫情發生初期,各年級備課組就達成了共識,改變按教材章節教學的模式,改成按單元主題教學。」該校校長管傑說,每周會給各年級學生設定任務清單,拋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知識的構建。從處處都講,到講關鍵點;從按科講,到跨科「混講」……不僅節約課時,還幫助學生養成居家學習的好習慣,「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時間不僅不會『減少』,反而會變得更充實。」
教學分類 共享名師
給教材知識點「分類賦級」成為很多學校老師最近的工作重點。比如按「適合線上教學」「不適合線上教學」「基本適合線上教學」等分類,並列出分級,劃分出當下線上開講內容。李奕說:「一些實驗類的教學內容,需要學生動手實際操作,恐怕就要放到真正開學後講。做好這一步分類,也是為了今後與線下課程有效銜接。」
線上學科教學還突破了校園的「圍牆」,老師們各展所長,讓優質教育資源惠及更多的學生。北京十二中打造了線上「導師制」,在各個班級群裡,班主任組織學生自主「選導師」,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各科學業、目標狀態、興趣愛好等做出選擇。
4月13日起,市級、區級和校級三級課程資源上線,並不時更新,更多的名師資源實現全市共享。目前,海澱區、通州區、門頭溝區、西城區等均推出了區級的「名師課堂」,供全區學生選用。
花式作業 檢驗效果
李奕說,全周期管理下的目標達成度的檢測體系也非常重要。教師可以設置多種形式的、不同環節的檢測,確保課標得到固化和落實,並留下痕跡。
市教委表示,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作業,其他年級按照精簡分層原則,適量布置研究性、開放性的作業。尤其不能給家長布置作業,不得要求家長代批。十八中採取的方式是「互相監督」。管傑介紹, 「各學科老師都要參與給學生制定學科任務清單,自然會彼此做好磨合,避免某一科作業太多的情況。」朝陽實驗小學則嘗試花式交作業,比如語音回答數學作業,學生也有機會體驗「閱卷」。
李奕說,如期完成育人目標是「北京方案」的關鍵,要將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不僅保證本學期教育教學任務如期完成,還要如期完成全年育人目標。
北京晚報記者 劉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