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還有許多新知識等著我們去學習,還有新的權利等著我們去贏得,我們選擇在十年以內登陸月球以及完成其他的事,不是因為這些事很簡單,而是因為這些事很難。"——《隱藏人物》中甘迺迪總統
電影《隱藏人物》以冷戰時期的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太空爭奪戰為背景,以三位黑人女科學家多蘿西、凱薩琳、瑪麗在NASA的飽受歧視,但憑藉智慧、努力、優雅和出類拔萃的才華徵服所有人,最終實現個人價值的一部勵志電影。
黑色女人的三座大山(膚色,性別,膚色+性別)讓她們飽受磨難,但依然面帶微笑,不卑不吭的面對生活。她們積極的生活態度以及樂觀的感情都賦予了這部電影極強的感染力,也獲得了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的三項提名。
這部宣傳「種族平等」的黑人電影為何登上了奧斯卡的舞臺?
對於當今的美國社會,現在熱度最大的就是黑人歧視問題。前段時間的美警察暴力執法導致一名黑人窒息死亡的事件,已經引爆全美的情緒,其實關於黑人歧視的話題一直是美國難以逾越的一條人性鴻溝。
而這部《隱藏人物》就是「美國社會與奧斯卡」等具有影響力的平臺,通過「媒介事件」來營造自己想要輸出的「國家形象」。《隱藏人物》不單單是一部電影,它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
一、 膚色平權+女性革命
《隱藏人物》這部電影向大眾展示了早在60年前,就在高級知識分子雲集的NASA內部,這樣的歧視無處不在。
① 膚色平權不是政治口號,而是平等生存的權利美國民眾現在享受到的那些已經習以為常的平權,不是通過苦大仇深的喊口號、帶節奏來實現的,而是通過無數優秀的人,通過不卑不亢地證明自己價值、堅毅地做正確的事情、用努力和成績來實現的。《隱藏人物》有力地講解了一個「政治正確」的故事。
電影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背景發生在1962年的美國維吉尼亞州NASA蘭利研究中心。在電影拍攝過程中,導演對於原型與電影人物之間的平衡設計的十分巧妙。包括對性格、家庭、面臨的問題時反應的塑造都堪稱經典,形成了史實與戲劇性之間的平衡。
導演還通過時間與空間的組合,將社會矛盾與人物之間的矛盾對立展現了出來。雖然這是一部帶有種族話題的電影,但是它的表達手法並沒有刻意的去渲染歧視,也沒有刻意煽動觀眾情緒,它只是把種族隔離年代的現實生活真實的展現了出來。
反抗與壓迫是並存的,「種族歧視」的三座大山將黑人女性的痛苦揉入了她們的生活中,且時時刻刻的存在:
從電影第一幕三位主角在高速公路上汽車拋錨的場景中,電影就通過她們對警官那小心翼翼、畢恭畢敬的態度,與警官一臉嚴肅和威嚴,仿佛審問犯人般地質問,表現出了種族歧視與性別歧視。凱薩琳到主樓辦公室時,被白人男性誤以為是清潔工,辦公室裡她的咖啡杯被要求貼上有色人種的標籤,與其他人分開。白人同事拒絕給她全部數據,她得通過對著光照看出被墨水塗掉的機密數據。她每天要花40分鐘踩著高跟鞋跑到最近的西區有色人種衛生間,手中還抱著一大摞資料......
電影的高潮在反抗中到來,當電影中的正面人物形象,將衛生間牆上的"白人專用"的牌子砸爛時,代表著電影對於膚色歧視的擊破,這是一場正面的交鋒,也是電影主旋律的弘揚。
② 女性革命應當是完善自己,不是極端革命"男女各佔半邊天"這是中國一句流傳甚廣的俗語,但是道出的是引人深思的大智慧。封建時期的中國,父權制社會下,女性的地位不高,現如今進入20世紀,女權主義的崛起,讓女性認識到了對於自身權益的追求。
但是這種追求正在慢慢的演變成一種極端的做派,很多女權主義者的想法偏激,恨不得抨擊社會上一切男女的不同,但是對於自身的建設卻不足,慢慢的演化成了一種極端情緒下的「扭曲思維」。
在《隱藏人物》中,三位女主角當中,瑪麗的性格最為開放,也最大膽。她為了實現自己成為工程師的夢想,到法院去維護自己合法的受教育權利,並且以"這麼做的第一人"標榜自己。她成功了,她成為了第一個在白人學校上學的黑人女性,而且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非裔工程師。
對於目前的男女社會地位來說,還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我們去改革社會中的弊端。但是就這一過程來說,要採取更加柔和與理性的方式去對待。這部電影也講男女平權,但其實也講了一句更加樸素的真理: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性別膚色讓這些黑人女性本能地更具有危機意識。
二、「文化符號學」下,是國家形象的映射
《隱藏人物》作為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三項獎項提名的影片,其背後是美國國家形象的映射。
① 國家形象國家形象:是指一個國家的對內對外的整體形象,國家形象的建設是一個國家國民生產生活,以及國家國際形象的重要影響因素,主要由自然和文化兩方面組成。關於國家形象的塑造,非政治性質文化組織有很大的影響力。
這些組織通過策劃舉辦全球性媒介活動來塑造國家形象,如奧斯卡頒獎典禮、坎城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等國際活動。並通過預先設置的議程和儀式,向世界展示本國的經濟實力和民族文化。
② 媒介事件媒介事件裡國家形象的映射機制:是指媒介符號的雙向傳播過程。具有提前策劃的性質,對於儀式化媒介事件中國家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過對媒介符號的策劃與編碼使用來進行的。而本次的媒介事件就是《隱藏人物》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的表現。
《隱藏人物》作為媒介符號,它的傳播完全是基於主辦方或者說傳播權力主體的意圖進行的,而面對不同的受眾群體,解碼卻有千萬種不同的結果,這個過程受制於社會語境、文化背景以及群體生活環境等因素的制約。
奧斯卡對於美國和全世界都是一場文化盛會,它代表了美國主流電影社會對於電影的理解。對國家形象與文化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
三、《隱藏人物》不單單是一部電影,它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
《隱藏人物》不再是一部簡簡單單的電影,它在登上奧斯卡的那一刻,就變成了一個文化符號:一個向外輻射的文化信息;它成為了國家形象的一個映射,反映的是美國電影人對於歧視事件的堅決抵制以及對於男女不平等的社會機制的反抗。
在頒獎典禮上《隱藏人物》的原型凱薩琳.約翰( Katherine Johnson)被邀請到了現場,高齡的凱薩琳坐著輪椅出場的時候不少嘉賓潸然淚下,這既是奧斯卡的人性之處,同時也是一種宣傳的策略。
從「文化符號學」的角度來看待第89屆奧斯卡,與《隱藏人物》不難發現,回望黑人、女性、高知、種族隔離時代等關鍵詞。黑人電影已經成為了一種現象,黑人角色被賦予了更多的戲份和角色內涵,黑人角色的整體地位得到了提高。
結語
美國社會與奧斯卡等具有影響力的平臺通過媒介事件來營造自己想要輸出的國家形象。除了《隱藏人物》,《月光男孩》還獲得了2017 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雖然種族歧視依然存在,但是制度性的壁壘已經被打破。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僅是美國黑人群體,像亞裔等少數族裔的也越來越表現自己,在經過多次的抗爭之後,種族之間的平等也為越來越多的人重視。
但是同時,我們不能輕易被影片的節奏帶走,要保持自己的思考。我們也應該在欣賞影片的藝術性同時,關注社會的現實性,用更加理性的心態對待影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