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通大赦背後:佛教如何影響唐代法治?又為何會對唐律影響巨大?

2020-12-19 趣史談號外郎

引言:

在去年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講述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在十二個時辰內拯救長安城。在接到命令後,張小敬被帶出牢裡,跟李必匯合後告訴李必自己犯的是十惡裡面的第九惡,屬於不義罪。「十惡」一詞最早是出現在佛教裡,在唐朝「十惡」寫入名例律,為《唐律疏議》開篇的第一章,沒有延續北齊的「重罪十條」。

從這可以看出,在我國古代法律封建時代最古老也是最完善的法律——《唐律疏議》中,明顯融入了部分佛教的思想。在唐朝的統治思想,一直都是以儒家為主,但是實際上,在唐朝的案件處理中,受佛教的影響十分大,從立達到執法,無一不體現著佛教跟唐律的交融。為何佛教會對唐律的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呢?讓我們先來看鹹通年間的一場「大赦」。

一,「大赦天下」的背後體現著佛教「慈悲為懷」之說

鹹通十四年的四月,為了迎鳳翔法門寺真身德音,也就是迎接菩薩。唐懿宗下令除了犯十惡五逆、故意殺人等大罪的,其餘罪行無論輕重,都將刑罰遞減一等。

迎接佛教真身,乃是佛教的大事。碰到重大的佛事活動時,唐懿宗大赦天下。從唐懿宗本人來說,唐懿宗是一位崇尚佛教、受佛教思想影響極大的皇帝。在佛教自古宣揚的「慈悲為懷」的思想下,通過大赦來踐行佛教思想,這是佛教影響法律執行的一種體現。那麼佛教是如何對唐代律法產生影響的呢?

二、從法律罪名、具體法條看佛教影響唐律的具體體現

「十惡」入律,改「重罪十條」為「十惡。」在上文提到的張小敬說的「十惡,」這一詞最早是出自於佛教,指十種人做了會導致其下地獄、成餓鬼和畜牲的罪惡事,是罪大惡極的事。在唐律立法過程中,沒有延誤南北朝的「重罪十條」,而是引入了佛教「十惡」的說法。「十惡入律」意在警告人們,如果犯罪便會遭受嚴厲的懲罰,這樣有利於法律的實行,提高法律的權威。

「斷屠月」跟「十齋日」入律。《唐律疏議》中規定,在「斷屠月」跟「十齋日」不得執行死刑。「斷屠月」一共有三個月,分別是每年的正月、五月和九月。十齋日即於每月初一、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等十日。在佛教中,「斷屠月」跟「十齋日」都是嚴禁屠殺的。

與傳統的「秋冬行刑」不同的是,秋冬行刑是指只能在這段時間執行死刑,其他時間由於農忙、萬物生長,一般不允許執行死刑,但是,謀反謀大逆等重罪還是可以執行死刑的。而「斷屠月」跟「十齋日」所有的死刑都不允許執行,無論多重的罪。這實際上也可以看做是對秋冬行刑的補充,統治者吸收佛教慈悲為懷的思想,在「斷屠月」跟「十齋日」嚴禁死刑,也體現了統治者的仁慈之心。

和離制度體現佛教的「因緣和合。」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皆是因緣分而起。在唐代,受「因緣和合」思想的影響,推動唐代確立「和離制度。」在唐代之前,離婚的制度只有「七出,」在女子」無子、不事公婆等情況下,丈夫可以休妻,女子是無選擇離婚的權力的。到了唐代,受因緣思想的影響,婚姻思想有了極大的改變,於是首創了「和離制度,」女子也有離婚的權力,在緣分盡時,也可以向丈夫提出離婚。

唐律中對僧侶的「偏袒。」在歷朝歷代,一直都有對佛教專門設立的法律,也有著各類關於僧侶的法條。在唐代的戶籍制度中,僧侶可以不交稅,還可以接受國家的補貼。唐律中嚴格規定:盜取毀掉菩薩像,要服三年的徒刑,也就是要被流放三年,如果盜取了菩薩在家中供奉的,則杖一百。對於僧侶犯罪的,地方的官府不得私自受理,僧侶犯罪的罪行可以適當減免。從以上對僧侶相關的法律上,可以看出唐代對僧侶是比較寬容,也是佛教影響唐律的一種體現。

慈悲為懷思想下的「大赦。」在中國歷史上,唐代是「大赦」最多的朝代。在接近三百年中,大赦天下184次,平均一年半就有一次。這也是受佛教慈悲為懷思想的影響,佛教講究天下平等,普渡眾生。在當時,由於皇帝受佛教思想的影響,一般遇到比較大型的佛教活動時,便會利用這個大赦天下,以此也可以體現統治者的仁愛之心,提高統治者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

三、從立法到法律施行,佛教是如何影響唐代法治活動的

從上文中佛教滲入唐代法律的具體內容可以看出,佛教對唐律從確立到施行的影響是十分之大,我認為有以下四個方面:

佛教影響立法。在唐代立法的過程中,「十惡」「斷屠月」「十齋日」等佛教名詞被立法者寫進唐律,作為法律的一部分。在立法的過程中,考慮到「僧侶」這一群體的特殊性,在政策上相對寬鬆。在立法的過程中,吸收了佛教「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等思想,在唐律的制定上考慮一個就是「慎刑,」反對嚴刑酷法,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法律的制定更加人性化,也更加的科學化。

佛教影響法律的判決。從上文中提到在處理僧侶案件的時候,州縣官員沒有權力處理,而是要移交給更高的法律機構處理,在處理案件的過程中,官員由於佛教所宣傳的因果報應學說,在處理案件的時候也會更加的謹慎,避免判決案件不公導致作惡而遭受報應,有利於審判的公平公正。

佛教影響法律的執行。佛教不止在立法的環節有影響,在唐代法律執行的過程中也是處處影響著法律。從「大赦天下」可以看出,本來應該判處刑罰的犯人,在統治者受佛教的影響下的仁愛之心,大赦天下的犯人。這是在法律結果執行的過程中影響著法律。

佛教影響社會的法治風氣。由於佛教中的「報應說」等因果循環思想的影響,百姓也形成了一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思維,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下,百姓對於犯罪也會三思而後行,一定程度上對百姓有著警醒的作用,減少了犯罪的概率。在這種「報應思想」的影響下,社會形成一種遵法守法的風氣,有利於法治社會的建設,便於統治者的管理。

四、佛教對唐律影響之大: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

佛教的本土化,吸收不同學說的思想。佛教自從東漢傳入後便一直在跟中國的本土文化互相融合。到了唐朝,唐朝的統治者主張實行儒家思想,佛教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吸收了儒家的學說。孟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唐朝的禪宗也借鑑了孟子這一說法,認為人的本性就是佛性,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在一定程度上,借鑑了儒家的說法,也潛移默化的傳播了佛教。佛教在經過不斷的改革,跟本土的文化互相融合,到了唐朝,佛教已經在當時已經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其本土化的進程也意味著佛教越來越適應中國社會的發展,其思想一定程度上能滿足立法的需要。

外國佛教書籍的傳入,得道高僧的宣傳。在從小就看的《西遊記》中,實際上是記載了唐代一位高僧——玄奘到印度等地取經的故事。玄奘將從印度等取回來的佛經翻譯成中文,推動了佛教教育事業的發展。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高僧積極的開展各種講壇,大力宣傳佛教文化。在這種宣傳下,佛教的影響力也在日益擴大。

唐朝社會具有包容性開放性,為佛教發展提供了社會環境。眾所周知,唐代是一個繁榮又開放的代。在唐代經濟高度發展下,各國商人來來往往,在經濟來往的同時,也會促進文化上的交流。加上有著開明的統治者,佛教在中國日漸流行起來。在佛教群體的龐大時,自然也會對國家的立法有影響。

統治者利用因果報應等學說,鞏固國家統治。佛教中的「報應學說,」認為人作惡一定會遭到報應,人要為善,多做好事。在「報應觀」的約束下,百姓在犯罪前會深思,這樣一定程度上會減少犯罪的概率,有利於法律秩序的維護,也是出於統治者治理國家的需要。

統治者自身信佛,對佛教發展的支持。在唐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是比較推崇法律的。在唐太宗執政的後期,基本整日是跟玄奘法師一起學習佛教思想。尤其到了武則天時代,武則天父母是佛教教徒,自小就受佛教的影響,在入宮為妃前,也到佛寺待過一段時間。在武則天執政時期,任用禪師智為國師。

到了唐懿宗時期,其大力推動「法門寺」的建設,在法門寺出土的文物中,由唐懿宗用來供奉佛教的金銀器多達120多件。統治者是立達的最終決定者,在統治者們都積極吸收佛教的情況下,立達也會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

總的來說,因為佛教在傳入中國後,不斷跟本土文化互相融合借鑑,佛教吸收利用有利於佛教發展的本土文化,使其更適應封建社會的發展。加上當時兼容並包十分開放的大唐王朝,統治者的不斷推崇,佛教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發展。在不斷壯大時,其裡面有利於法律建設的部分也被融入到「唐律」中。

總結:

從唐代的法律中看出,佛教對唐代法律的影響是十分之大。對於法律跟佛教,法律是從制度上強制制約人的行為,維護國家的統治秩序,而佛教學說講究的是內心上的自律,自我約束,教化眾生向善。在法治建設中,應該互相汲取積極的因素,形成法律跟內心的雙重屏障,維護社會秩序。

參考文獻:是越越《論佛教對唐代法律的影響》

張海峰《唐代的佛教與法律》

相關焦點

  • 大赦是把「雙刃劍」,宋朝如何做到「一歲三赦」,大赦制度的演變
    但無論如何,大赦本質上依然是基於特殊或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而產生的,其施行必然需要一個正式的官方緣由。1.宋代施行大赦的緣由宋代赦降的緣由繁雜,上至新帝繼位、收復失地,下至天文異常、皇室喜憂,都可以成為赦降的原因。
  • 鼎盛時期的唐朝給當時的日本帶來了哪些影響?
    非常奇怪,佛教影響在8世紀下半葉,是從中國中原開始,而不是從相對更近的印度傳入吐蕃的。此外,我們也不應該忘記,使唐帝國獲得其在整個亞洲的巨大威望的大部分原因。大唐以其大型阿蘭若、著名的朝聖求法人、著名的「法師」而成為佛教的重大中心之一。
  • 唐代服飾裝飾部分對日本和服裝飾的影響
    由於唐朝是一個開放性的朝代,與國外存在頻繁的貿易往來,其文化滲透於眾多國家,尤其是鄰國,其中唐代服飾裝對國外服飾所產生的影響至今仍存,尤其對日本和服影響深刻。本文重點分析唐代服飾上裝飾部分日本和服上裝飾的影響。
  • 「土與火之間的戰爭」——火葬為何在唐代才開始流行?
    原因就是火葬的影響最大,影響範圍最廣。可是火葬作為古代影響最大的喪葬習俗之一,在唐朝以前並不是十分流行,甚至還一度遭到排斥,直到唐代,火葬才逐漸流行起來,可即便如此,火葬在唐代也遭遇了一番波折,最後才廣為流傳。那麼火葬為何在唐以前不受重視?
  • 唐代政治對唐朝音樂文化和宮廷樂舞的影響有哪些?
    唐代樂舞才得以空前繁榮,形成獨立的表演藝術形式,形成雍容華貴、大氣蓬勃的氣勢,形成其獨有的具有政教功能的樂舞特點。因此,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唐代政治對唐朝音樂文化,特別是樂舞的影響有哪些?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一是穩定的政治局面;二是寬鬆開明的政治環境;三是統治者的主張。
  • 為什麼佛教在印度影響越來越小?
    佛教是在反對印度傳統宗教婆羅門教的沙門(出價僧侶)思潮中誕生的一種新宗教,是印度文化中的一股清流。到了阿育王時期,佛教迎來了在印度的全盛時期,阿育王皈依佛教,「以佛治國」,更推動會佛教向世界傳播。印度佛教史上共舉行了四次大的結集。只有釋迦牟尼佛圓寂674年後舉行的第四次結集,才形成文字刻錄於貝葉上,成就了世上最初的佛教文字經典「巴利文三藏」——貝葉經。佛經結集雖然是為了防止歧異,統一認識,但它形成的這一過程,以及口耳相傳的傳統,本身就為大量人為的「誤讀」,或為適應社會的發展而善意的「曲解」留下了巨大的空間。
  • 二氧化碳濃度那麼小,對氣候的影響為何如此巨大?
    二氧化碳濃度那麼小,對氣候的影響為何如此巨大?撰文:Jason West譯者:曾欣欣審校:黃薇人們經常會問,二氧化碳的濃度僅佔地球大氣的0.041%,它如何對全球氣候產生重要影響?此外,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也只佔其中的32%。研究顯示,二氧化碳對氣候產生巨大影響的關鍵在於,它能夠吸收地球表面散發的熱量,並阻止其逃逸到太空中。
  • 為何新皇都喜歡大赦天下?大赦天下啥意思?把所有罪犯都釋放嗎?
    除天降災禍外,皇上立皇后、立太子時,也會赦免天下,漢成帝於公元前16年6月立趙飛燕為皇后,趙合德為昭儀,然後再赦免天下,他這樣做的目的是表達對趙氏姐妹的愛戴,希望能把這一喜事普天同慶,也希望能得到百姓的祝福,而有的皇帝立皇后赦免天下,更是出於政治目的。
  • 通過唐代軍隊的待遇,談談神策軍對中晚唐政局的影響
    前言:唐代中後期,府兵制也逐漸由募兵制替代,士卒的給養、裝備等不再由士卒本人負擔,而開始由國家財政承擔。"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士卒群體一直是唐代社會中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唐代中後期,士卒群體更是直接影響唐王朝政局局勢。
  • 日本戰國時代,宗教是如何影響大名的?佛教激進,神道低調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宗教是如何影響大名的?佛教激進,神道低調一旦進入亂世,宗教界便會蓬勃發展,這本是人世常情;不過,鎌倉時代以前引進的傳統佛教,多半已經失去勢力,但剩餘的仍保持完好。而日本的本土教派神道教則被融入到佛教中,被視為較低階的部分。那麼,佛教和神道教又是如何影響大名的呢?
  • 「中國大歷史」唐代律法對於女性奸罪有什麼樣的條款規定?
    在唐代,一般男方對女方實施強暴行為才叫強姦。奸罪名目雖多,但總脫胎於一類。所以,唐代對於奸罪的判罰有一條普遍適用的規定:即不管方式為何,通姦者先處徒刑一年半;如是有夫者通姦,則先判徒刑兩年。這只是基本刑罰的規定。
  • 唐吉思:藏傳佛教對蒙古族民間宗教的影響
    [1]藏傳佛教與蒙古人信仰的古老的自然神之結合,從其中獲得的影響以及由於在佛教對民間宗教施加影響的壓力之後而得到的發展,所有這一切便形成了蒙古人宗教史的特殊方面。一、藏傳佛教對蒙古族天神信仰的影響   在蒙古民間宗教裡騰格里神(天神)是最高的神。
  • 中國並不產獅子,國人為何會崇拜獅子呢?與佛教的傳入有密切關係
    在很多地方的民俗中,會有舞獅子這一傳統節目,有的老百姓家裡還會貼上畫有獅子的年畫。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 中國並不產獅子,中國人為何會如此喜歡並崇拜獅子呢?這其中有非常悠久的文化內蘊。也正因如此,唐代獅子的造型著力突出其雄壯的一面。乾陵朱雀門前的一對石獅,高3.35米,寬1.3米,蹲坐在巨大的石基上,石獅兩足前伸,氣勢磅礴,盛氣凌人。1956年在西安唐大明宮東內苑遺址中出土的鎏金三足銀盤上,一隻獅子闊步行進,同樣「霸氣十足」。獅子造型幾乎可以說是大唐國力和尚武精神的縮影。古人對獅子的崇拜還與佛教的傳入有密切關係。
  • 唐代景教傳教士入華與「流產文明」的背後
    7-9世紀的中國唐代,是一個移民眾多的國家,隨著西亞波斯、中亞粟特諸國外來移民而進入中國的聶斯託利派(Nestorianism)基督教會傳教士,開始在新的東方疆域內傳播。景教在中國存在了二百餘年,經歷了初唐、盛唐到晚唐的社會巨變。傳教士們能把一種遠離自己發源地的外域宗教移植到中國,確實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 印度教與佛教影響下的吳哥時代柬埔寨佛像造像
    同等尊崇印度教三神的吳哥王朝柬埔寨接受了來自印度的各類文化,也受到周邊地區的各種影響。此外,它通過海路同西方世界進行種種交流。關於來自羅馬、希臘、波斯等世界的影響,考古人員在湄公河三角洲的澳蓋遺址的發掘引人注目,出土文物明確了當時的東西方交流史。吳哥美術原本屬於宗教美術。
  • 大赦天下啥意思?是把所有罪犯都釋放嗎?為何新皇都喜歡大赦天下
    電視劇總歸電視劇,古代皇帝不會想大赦天下就大赦天下,但每一次大赦天下都有他的用處。皇帝之所以會大赦天下通常是遇到了什麼特殊的事情,比如天上顯現兇象或者發生自然災害。除了天降災難之外,皇上立皇后、立太子的時候也會大赦天下,漢成帝公元前16年6月立趙飛燕為皇后,立趙合德為昭儀,然後大赦天下,他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表達他很喜歡趙氏姐妹,希望將這份快樂普天同慶,也希望得到子民的祝福,而有的皇帝立皇后大赦天下更多是政治目的。
  • 安史之亂對唐朝文壇有多大影響?當時最牛的幾個詩人都在幹什麼?
    之後後太子與玄宗分道,玄宗入蜀,太子北上靈武,並在靈武即位,於757年收復兩京,762年唐代宗繼位。763年,歷時七年有餘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安史之亂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也對唐朝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那麼安史之亂對唐朝的文壇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了解一下當時的著名詩人都在做什麼就知道了。
  • 日本為何不像唐朝時與宋朝交往?從貿易發展對政治影響的角度分析
    唐代的貿易由官方掌控因此政治色彩比較嚴重,商客的住所亦受到官方的限定;但在宋朝,這種貿易的情況則與唐朝相比商業色彩濃於政治色彩。這種轉變的背後原因是什麼呢?從唐朝的「旅館貿易」到宋朝的「唐房貿易」的發展過程中,中日的關係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導致發生這些變化的原因又是什麼?
  • 最精美《大隨求陀羅尼經咒》亮相永樂夏拍:佛教密宗影響了印刷術
    永樂方面表示,此件拍品經專家鑑定,初步判斷為8世紀至10世紀的刻本,鐫刻細膩,印刷繁複、填色鮮豔,是現存於世的唐代《大隨求陀羅尼經咒》十多件作品裡最為精美的一件。《大隨求陀羅尼經咒》對研究唐代密教圖像、早期印刷術的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國家博物館研究員關雙喜也在會上談到,「唐代密宗出現以後,俗稱的經咒就是『護身符』。護身符大部分都是在青銅臂上,盒子裡邊是平的,半圓的,打開以後跟正方形手絹大小一樣。從目前陝西出土看到的這些東西,大部分在臂釧上的小銅盒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