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盛時期的唐朝給當時的日本帶來了哪些影響?

2020-12-21 歷史有魔力

引言

中國王朝於7~8世紀在亞洲開拓的結果,是加強了唐朝文明在所有鄰邦:西域、蒙古、吐蕃、河中地、高麗和日本、東南亞國家-中的影響。中國中原文化的某些因素傳到了鄂爾渾河流域的突厥人中(曆法、十二生肖……),突厥語詞彙直到今天仍保留了向那個時代的漢語借鑑的內容。下嫁突厥、回鶻可汗以及吐蕃贊普的唐公主們把漢文經典傳到了遊牧民的帳篷和邏些的王宮之中。

繼唐朝宮廷與吐蕃王族在7世紀中葉之前數年和親(第一位許嫁贊普的唐公主於641年到達拉薩)之後,開通的唐蕃古道使中原進香求法之人,能經吐蕃首府和尼婆羅前往佛教聖地。

玄照和尚於651年、玄太和尚於7世紀下半葉正是這樣前往印度的,無疑還有某些甚至未曾留下名字的其他許多人。非常奇怪,佛教影響在8世紀下半葉,是從中國中原開始,而不是從相對更近的印度傳入吐蕃的。此外,我們也不應該忘記,使唐帝國獲得其在整個亞洲的巨大威望的大部分原因。大唐以其大型阿蘭若、著名的朝聖求法人、著名的「法師」而成為佛教的重大中心之一。

▲四川省峨眉山

唐朝對這種大宗教和其他外來信仰的青睞,無疑始終都未能擺脫其政治思想背景。中國在日本的影響中國影響的傳播,於唐代在日本國形成了一種特別大的規模。它從公元7世紀初年起,就在那裡驟然引發了一股政治集權的發展高潮,這種發展本身也促進了文化的引進與借鑑。

中國在日本的影響無疑從未停止,這在日本群島(更具體地說是在琉球)已令人強烈感受到了。日本國從中國在朝鮮設府郡的時代起,就與漢朝開始交往了。在朝鮮於公元4世紀初葉形成三個王國之後,日本與中國北方和長江下遊之間的這些關係,仍被維持下來。但中國對東亞的威望,從未比它在7~8世紀所形成的影響程度更高。中國在日本的影響,也從未再像唐代那樣普遍和深刻。這些影響先於602~622年、後於646~671年間,以相繼的高潮傳往日本,它們擴大到了所有領域(政治和行政制度、語言、文學、藝術、技術、宗教),並很快就將日本變成了一個具有中國文明的國家。建於652年並修葺於8世紀的大慈恩寺中的大雁塔奈良(710~784年)和平安(794~1068年)時代的政策,甚至已不再是自發的借鑑了,而是一種有意的和系統的模仿。所以,更善於保護自己和對付外來侵略的日本,直到今日,仍得以保留下來了許多可追溯到唐代的中國傳統。

▲西安大雁塔

701年頒布的大寶律令,以及8世紀日本的其他許多司法和行政律令集,都非常嚴重地受到了《唐律》和同時代的中國條法的啟發與影響。710年營建的新京師平城(奈良),以及793年營建的平安(京都)二城的城建平面圖,均受到長安城布局的啟發與影響。日本最早的官修歷史《古事記》(712年)和《日本書記》(720年),均是根據中國斷代史的模式寫成的。日本所有的佛教大教派(淨土宗、天台宗、真言宗、禪宗……)都是唐代的中國佛教教派在日本土地上的根孽,其教理與經文,都是由有時是日本的,有時又是中國的出家人傳入日本的。

▲繁華的長安城

比如,原籍為江蘇揚州的大和尚醫生鑑真(688~763年),於753年在另外四名中國出家人的陪同下,渡日本,並於763年在奈良結束了其一生。在前往中國向大法師求學,並朝聖巡禮於最負盛名的聖地名剎(長安、洛陽、浙江的天台山、山西的五臺山……)的最著名的日本高僧中,我們可以舉出如下數位:玄昉(?~746年)和尚,他於716年出使長安,並在18載之後將500卷漢文佛經和其他法器攜回國內;空海(774~835年,弘法大師),他是真言宗的著名立教法祖,曾於804~806年在華旅行;空海的旅伴最澄(767~822年,根本大師)和尚於805年返回其國;僧常曉和圓仁(799年生於京都)於838~839年蒞華;圓仁留下了一部詳細的遊記《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他曾被中國當局的行為和842~845年的大規模法難激怒了,此人於838~847年間先後赴揚州、淮河流域、山東海岸、山西北部的五臺山、長安和洛陽巡禮旅行,後經山東和朝鮮海岸而返國。

▲日本演員扮演的空海

繼圓仁之後,我們還可以舉出於842~847年在華巡禮旅行的惠運、圓珍(814~891年),智澄大師(853~858年在華),宗叡(862~866年在華)等和尚。我們在求法進香人和使節之外,還應補充貿易交流關係;在唐末,曾提到在日本港口停泊大量中國商船之事。受中國影響比較悠久和比較深刻的高麗,也不會擺脫唐朝文明那特別強大的吸引力。當新羅於668年吞併了百濟和高句麗的時候,那些中國移民很多的地區,就被納人到了新帝國中。在7世紀末和8世紀初的50多年間,唐朝與新羅之間的關係,由於大批使者以及朝鮮的僧侶和學生入華旅行而變得很密切了。

結語

朝鮮在這個時代,於東北海洋中,還佔據著一種統治地位。一些朝鮮人聚落,建於山東海岸以及從長江下遊,直到河南與山東交界處的大運河流經的商業城市中心。

相關焦點

  • 為何詩歌興盛於唐朝,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鼎盛時期?
    今日話題討論:為何詩歌興盛於唐朝,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鼎盛時期?所謂「唐詩宋詞元曲」,古人把詩歌歸結於唐朝,足以彰顯詩歌在唐朝的偉大造詣,唐朝可謂是詩歌的「天堂」。而唐朝的統一,使南北的思想文化再一次的融合,主要表現在語言、思想、藝術的交匯。唐朝初期的文人組成也呈現了北周、北齊等多元化的因素,南北的互通,也標誌著語言、文風等傳入新的地區,這恰恰促進了當時文學形式內容的創新。所以客觀來講,隋朝也成為了唐朝詩歌興盛的助推器。
  • 唐朝時期,我國與朝鮮、日本的關係是怎樣的?
    唐朝國力強盛同時享有盛名,在這個基礎上,盛唐時期的外交,對比前代達到了前無未有的輝煌程度,唐朝敞開的大門對於傳播中華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獲得了當時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朝拜。唐朝在對外交往時期國力十分強盛,漢家文化也十分繁榮,是當時亞洲的文明中心之一,對亞非歐的其他國家和地區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朝文化對現今日本的影響
    可以說現在日本刀 」 形狀總體上就是完全剽竊中國的唐朝的橫刀 」 樣式,雖然這對於喜歡標榜 「 日本刀 」 攻擊力的日本人來說是種難堪,但是這的確就是真實的歷史。橫刀的鍛造技術在當時世界上是極為先進的鍛造進去的刀鋒銳無比,而且步騎兩用,製造橫刀的技術後來被日本學去,成就了日本刀後世的聲名。
  • 唐朝時期真的「以胖為美」嗎?淺談唐朝人的審美觀及其成因
    這就需要結合當時的背景來看了,盛唐時期是由唐玄宗開始的,這一時期的唐朝處於"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面,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昌盛,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而且在盛唐之前,初唐時期的唐朝人並非"以胖為美",反而更加偏愛纖瘦的美人,甚至在晚唐的時候,唐朝人又回到了這種審美上,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唐朝人的審美經過了多次變化其實在初唐之前,從前秦到兩漢時,統治者們的審美一直影響著整個朝代的審美。
  • 唐使臣出訪的國家有哪些?唐朝使臣出訪,對當時的社會有何貢獻?
    特別是在唐朝盛世下,民族融合,藩國來朝,形成了海內外多民族匯聚於長安,使得長安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經濟文化交流國際都市。幾乎每年,各藩國使臣帶著豐厚的土產物資前來朝貢進獻,以示兩國交好。而唐朝作為一方大國,亦會派遣使臣出訪周邊國家。究竟唐朝的外交制度是如何規範出訪使臣?唐朝使臣出訪的國家又有哪些?唐朝使臣出訪,對當時的社會有何貢獻呢?
  • 以我國古代文化為例,淺析對日本政治經濟帶來的影響和改變
    一、我國古代文化對日本的政治文化有哪些影響  我國古代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是多個方面的。但是這個時期日本依然是奴隸制社會,持續受到唐朝制度改革影響自上而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日本社會進入了律令制的形成期,即是大化革新。  雖然中日學者間對大化革新的性質莫衷一是,但無疑大化革新深受隋唐制度改革影響,一系列改革措施也深刻的影響了日本社會,對日本政治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 日本為何不像唐朝時與宋朝交往?從貿易發展對政治影響的角度分析
    唐朝的情況:唐朝在當時以其燦爛的文化以及先進的政治制度吸引了周邊各國來唐朝觀光旅遊,為此帶動了旅遊消費和商業發展。在我看來是以下幾種原因造成的:1)唐朝的解體讓日本開始對學習外國的文化存在反思日本在自身「奈良時代」開始就積極地汲取盛唐時期的文化跟制度,因此迎來了發展的高峰但在奈良時代後期(平安時代前期),唐朝的一些制度在日本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現象。
  • 唐代政治對唐朝音樂文化和宮廷樂舞的影響有哪些?
    因此,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唐代政治對唐朝音樂文化,特別是樂舞的影響有哪些?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一是穩定的政治局面;二是寬鬆開明的政治環境;三是統治者的主張。01穩定的政治局面隋代統一南北,結束了中國歷史上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國家統一。
  • 衣冠王國:聊聊歷史上唐朝的服飾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三、唐朝服飾文化對日本服飾文化的影響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強盛、最輝煌的時期,一也是傳統文化的鼎盛時期。服飾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時期達到了頂峰。唐朝服飾作為文化的一種外在表現,以其完善的服飾制度和豐富多彩的服裝形式,贏得了「衣冠王國」的稱號,對周邊國家擁有空前的輻射力。同時期的日本由於社會政治、經濟現對比較落後,整個文化領域的發展尚處於啟蒙階段,因此,自聖德太子開始,日本朝廷就將視線投向了如日中天的唐朝文化。絢麗的唐代服飾首先贏得了古代日本的青睞,對其同時期的服飾文化影響巨大。
  • 唐朝時期,日本有3大書法家,身上有一共同特點:都曾師從中國人
    日本的書道現在在世界上還是比較出名的,當然,日本的書道離不開中國古代書法的影響,我們從唐朝日本向中國的學習情況,就能夠看出來,日本的書道離不開中國書法這一母體。公元810年至823年,也就是日本弘仁年間,日本全國尊崇中國的唐朝文化,史書記載,當時的日本「萬事以唐朝為楷模」。所以,日本的書法當然也是以中國書法為楷模的。當時的唐朝人對王羲之的書法比較喜歡,所以,王羲之的書法體也在日本大為流行,當時王羲之書法體由一些來中國學習的日本人帶回了日本,給日本書法深遠的影響。
  • 盛唐風華下的休閒娛樂風潮:唐朝時期的老百姓有哪些娛樂項目?
    盛唐風華下的休閒娛樂風潮:唐朝時期的老百姓有哪些娛樂項目?在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進程中,能夠稱得上「帝國」的朝代寥寥無幾。如果按照土地、人口、經濟、外交等四大因素去考察。發現僅有兩漢、唐朝、遼國,以及蒙、元、明、清等朝代,才符合或具備帝國標準。
  • 從唐朝法律的制定,淺析唐朝時期法律的儒家化
    唐朝時期在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的發展上都是處於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的法律法規的制定也是比較詳盡完備,以《唐律疏議》和《唐六典》為代表,唐朝法典的制定遵從著「禮」與「法」的結合,將儒家傳統倫理禮義與國家刑法處罰相結合,以「三綱五常」等儒家思想作為基本指導形成了一套禮法並重的唐朝法律。
  • 唐朝宗教影響是好大於壞,還是怎樣,又應該以怎樣的觀念去看它!
    關於唐朝的宗教,那可有意思了,以前可以形容它就像寶石一般十分珍貴,但是現在卻可以用接地氣來形容了,不管是達官貴族還是一般的百姓都會對它多多少少有點了解,但是宗教的影響卻是十分不同的甚至可以用深遠來形容,即使在當時有很多不同的教但是它的影響卻還是彌足深淵的,樹立在那裡不倒。
  • 徭役的改革,唐朝時期的徭役如何變革與發展,影響怎樣?
    而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徭役究竟如何發展,影響怎樣呢?既然唐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強盛朝代的代表之一,其文化影響了幾乎整個東亞。那麼其搖曳制度,必定對於後市的發展也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與意義。徭役能夠使國家的軍隊與國家的財政得到極大的發展。同時對於我國而言,一直是封建國家賴以生存的經濟支柱。在對外的徵戰中,軍隊的強盛則意味著國家的強盛。
  • 熊津都督府,唐朝實力達到鼎盛的標誌之一
    導語:唐朝,是中國最強大,國土面積最大的王朝之一。在這段時間內,唐朝在國土鼎盛時期,將西域,漠北,東北以及朝鮮半島都納入到了自己的版圖當中。也因為唐朝自太宗開始就實行相對平等的民族政策,唐朝皇帝也被少數民族尊稱為"天可汗"即天下最賢明的統治者。
  • 隋唐時期,日本人派遣的官方和民間人員,從中國學走了哪些東西?
    唐朝是中國封建歷史最輝煌最繁盛的時期,在當時的世界背景下,它的文化繁榮程度可以說是遙遙領先,對周邊各國形成強烈的輻射帶動作用。當時的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來汲取盛唐的先進文化,對當時日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馬球運動」於唐朝時期盛極一時,它是如何消失在歷史中的?
    其意為,自秦漢以來,中國馬匹之鼎盛應該是在唐王朝時期,由此可見唐王朝對馬的重視。一般來說,在古代社會,一個封建王朝有了馬匹,就相當於擁有了絕對強悍的戰鬥力。例如在宋朝歷史上,之所以敵人八千軍隊可以縱橫整個難受,就是因為敵方的騎兵無可阻擋。而且唐高祖李淵時期,曾經就像突厥人借兵兩千,並且因此敢於與中央對立。
  • 刀劍史上登峰造極的唐刀,日本刀的祖先,為何唐朝之後逐漸失傳?
    首先,橫刀出現的時代正是國力強盛的唐朝,在當時,國人對刀劍品質的追求力求完美,而中國自公元前西周時期以來在冶煉技術上就處於世界先進前列,隨著漢代發展以來,唐的冶鋼技術得到更強的提升,使其在漢代環首刀的基礎上,採用包鋼法工藝,另外當時研究出覆土燒刃的工藝,使橫刀的背脊和單刃達到剛柔並濟的效果,最後鍛造出在當時性能極為優良的唐橫刀。即使是目前來看,這種唐刀,足以成為中國刀劍史中巔峰之作。
  • 三張唐朝不同時期的地圖,越看越心酸,安史之亂帶來的影響太大!
    意外在一本書中看到了唐朝不同時期的幾幅地圖,不得不感慨,唐朝前三位君主打天下打的那麼不容易,子孫後代們敗起家來一點都不含糊。公元619年,隋朝時曾駐守太原的李淵,不忍分食天下羹湯。他率部鎮壓了關中叛軍,然後進入長安。
  • 讓皇帝開心,讓鄰國獲益,唐朝是怎麼做的?
    在15年的學術研究和寫作中,他發現,唐朝所提出的「朝貢體制論」,帶著「中國中心論」的色彩,懷有一統天下的政治抱負。在研究日文原始材料時,他逐漸發現,日本歷代朝廷利用「朝貢」的官方交往渠道,借鑑和吸收中國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和文化。漢唐時期的中日關係中,並非中國一家獨大。這種情況,在中國當時的四鄰國家中很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