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日本人派遣的官方和民間人員,從中國學走了哪些東西?

2020-12-21 孤寡老人講歷史

唐朝是中國封建歷史最輝煌最繁盛的時期,在當時的世界背景下,它的文化繁榮程度可以說是遙遙領先,對周邊各國形成強烈的輻射帶動作用。

當時的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來汲取盛唐的先進文化,對當時日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隋唐時期,日本聖德太子就不斷遣使來華,引進中國的先進文化、制度,希望建立穩定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體制。

後來唐朝建立,長期的穩定繁榮更是為中日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遣使來唐雖然主要是政府間的官方行為,但其中也有不少的學生、僧人和醫師等。

他們的思想深受唐朝文化的影響,在歸國後進行積極傳播,在日本社會的很多方面都能看到唐朝文化的影響。

第一:政治經濟方面的影響

首先體現在政治制度的借鑑,隋唐時期中原王朝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日本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為維護皇權統治和國家的安定統一,當時聖德太子確定了用官位十二節制和憲法十七條取代以前的事性制度,抑制氏族特權的勢力。

從思想意識方面加強天皇的權威和推進中央集權體制的形成,到後來大化改新頒布新政大綱,開始學習唐朝的律令制度。

把土地收歸國有像按人頭分配田地的「班田收授法」,就是仿照隋唐的「均田制」而來。

仿照唐朝的租庸調製實施新的稅法制度,土地制度,稅收制度,司法制度,和官吏制度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官署設置和驛站管理都能看出唐朝文化的影響痕跡。

其次是思想文化的學習。和唐朝一樣,把儒學作為人才培養的途徑,政府大力推崇儒學,設置官辦教育機構來進行官員的培養,《論語》和《孝經》都是必學科目。

中央稱為「大學」,地方稱為「國學」,通過考試制度來錄取合格官員,提高了官員的文化修養。

再次,佛教文化得到國家的保護和發揚,國家寺院的得到大力興修,佛陀雕像被廣泛建造,各佛教流派百家爭鳴。

由於佛教的國家化,許多聲名顯赫的僧侶都具有多重身份,一方面他們是傳經布道的宗教家,另一方面他們還是享有較高地位的政治家。寬鬆鼓勵的政治氛圍極大地促進了佛教文化的傳播。

第二:文化藝術方面的影響

由於受中日兩國頻繁的交流往來,日本遷都奈良後,受唐文化的影響和薰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奈良文化。

在日本的國史的編纂上,利用《古事記》宣揚皇權天授,說明天皇統治的正統性和合法性。後來的《六國史》都是仿照中國編年體紀事體文學樣式來記載的。

佛教文化的交流、傳播,帶動了其他藝術形式的交流發展。鑑真東渡後,他本人及其弟子對唐文化在日本文學、雕刻、繪畫及建築等藝術傳播,豐富了日本的佛教藝術建築。

他們在759年(日本天寶字三年)營建的唐招提寺及寺中盧舍那佛,仍存於奈良市,成為日本國寶級的藝術珍品。

日本和尚空海來唐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研究佛學,但他除了把大量的佛家典籍帶回日本外,還帶回了當時在詩壇享有盛名的文學典籍,這其中就有《劉希夷集》《王昌齡集》等大批詩文作品和唐代書法作品。

他編纂的《篆隸萬象名義》,是日本第一部漢文詞典,對唐朝文化在日本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

在文學藝術方面,代表性著作是以假名寫成的《萬葉集》,仿照中國五言詩和七言詩確立了五七調。

它收集了759年以前的約4500首和歌,可與中國的《詩經》媲美,內容從王公貴族到平民走卒,反映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的生活風貌。

當時的政府官員多數都受到唐朝文化的影響,他們也喜歡仿照唐朝傳統在宮廷中舉行詩歌宴飲,所以出現了很多優秀的漢文詩集。

日本的漢文詩集《懷風藻》《經國集》等,深受中國六朝到唐初駢體文的影響。日本最有名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就受到了白居易《長恨歌》的啟發。

最深遠的應該是對日文的詞彙和文法的影響,留學生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空海和尚,在中國漢字的標音表意基礎上,創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

第三:社會生活的影響

公元709年,日本遷都平城京(今奈良),都城的建設規模完全模仿長安,甚至街道的寬度與排列方法也幾乎一樣,也有「朱雀街」「東市」「西市」等名稱。

8世紀後期,日本又遷都平安京(今京都),仍仿長安建都城。日本建於7世紀後半期至8世紀後半期的難波京,平城京,長岡京,平安京,其平面均作長方形,以南北中軸線縱貫城市正中,於軸線北端置宮城,軸線左右兩側對稱的布置裡坊。

顯然,模仿了唐長安的特點,特別是平城京(今奈良)和平安京(今京都),不僅都城的形制和布局仿效長安,連太極殿,朱雀門,朱雀街等名稱也是襲用長安城的。

與此同時,日本人的生活習尚、節日風俗,也深受唐朝文化風氣的影響。他們學習唐朝人制茶的方法,並且改良創新後發揚光大,形成獨具風格的茶道。

圍棋也是在這個時候傳入日本,深受貴族階級的喜愛。他們也喜歡在重陽節登高望遠,把唐朝的服裝進行改良形成日本的和服文化。

他們還向唐朝學會了制豆腐、醬油、榨糖、縫紉等工藝。唐朝時期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極大地促進了日本封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深刻影響了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們可以感覺到盛唐時期的文化影響力,也明白學習先進文化的重要性。這段歷史啟示我們,要進行和平友好的國家邦交,有利於雙方共同的繁榮和發展。

備註:本文轉載自山東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葛嫣然撰寫的《淺析唐朝文化對古代日本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幻燈:曝日本武士刀格鬥技 劍道源自中國雙手刀
    「劍道」一詞最早見於中國先秦時期古籍《吳越春秋》。早在兩漢時期,中日即有兵器及冶煉鑄造技術的交流往來。同時中國一脈相承的雙手刀法經過日本官方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與中國大陸的官方往來,以及朝鮮半島和大陸沿海周邊地區和日本群島的民間交流,於隋唐時期流傳到了日本,傳至日本的刀法經過日本長年戰爭歲月不斷演變,在日趨穩定的日本江戶時期,模仿日本盔甲的樣式,製作了劍道護具與竹劍的基本形制,確立了日後體育劍道的雛形。  一般情況下,劍道(剣道)(けんどう)(kendo)專指現代劍道、又稱體育劍道。
  • 百濟、新羅都曾派遣唐使,頻率遠超日本,為何只有日本學得最好?
    唐朝,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盛唐的繁華總是讓很多人魂牽夢繞,連海外華人聚集的地方都被叫做唐人街。大唐開國以來,不少邦國久慕華夏昌盛,經常派遣使者互通有無。百濟、新羅都曾派遣唐使,頻率遠超日本,為何只有日本學得最好?
  • 隋唐時期,「四象」中的青龍星、白虎星轉世,分別指的誰?
    隋唐時期,「四象」中的青龍星、白虎星轉世,分別指的誰?文學作品中,都緊密地與中國的傳統文化聯繫在一起。談中國的傳統文化,就少不了《易經》中的「兩儀」和「四象」。「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
  • 隋唐皇帝稱「天子」,倭國國君稱「天弟」,日本與中國的面子之爭
    日本作為和中國一衣帶水的一個國家,中日的交流也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時期,那時候雙方交往並不深,最初《漢書》對其只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這短短十九個字的記載。1784年,在現在日本福岡的志賀島村,兩位農民在挖水渠的過程中挖到了一個金光閃閃的東西,據考證這個東西就是公元57年漢光武帝賜給倭奴國的金印,金印上分三行印著「漢/委奴/國王」五個漢字。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倭國也與中原王朝有所往來,由於中原動亂,中原王朝並沒有過多的關注倭國。
  • 和服、相撲、櫻花、榻榻米……都是日本的?錯錯錯,全是中國的!
    古代日本長期向中國學習,不知學走了多少好東西,以致目前像和服、相撲、生魚片、榻榻米等等等等,不少人都以為是日本的,其實,它們都是我大中國的。我們來掰掰指頭數一數,那些張口就來的、起源於中國的日本熱門名詞,都有哪一些:先來說和服吧,都說日本人穿得挺美人的,太有歷史文化底蘊了,其實,這個底蘊,是中國三國時期的,所以在19世紀末以前,日本人把和服又叫作吳服。三國時期,日本與東吳的海上貿易活動十分頻繁,紡織品及縫製方法,都是經東吳傳入日本。
  • 日本停派遣唐使,為什麼?
    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團多達百人以上,有時多至五百餘人。中國的許多律令制度、文化藝術、科學技術以及風俗習慣等,都是通過他們傳入日本,並且對日本的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但兩國民間關係並未中斷。在公元894 年日本停派遣唐使時的背景中,同一時期,在唐朝末年因徵收賦稅,強制徭役,百姓們民不聊生,苦不堪言。875年,王仙芝起義於878年被唐將曾元裕鎮壓。開始接著在同一年,黃巢起義爆發,採用流動作戰的戰術,走遍了大半個中國。雖然最後以失敗告終,但是這場跨越半個中國的作戰,讓唐末國力大衰,同時起義的領導者黃巢還有關於吃人的傳聞。
  • 無形利器:一·二八事變後日本上海派遣軍的輿論宣傳
    本文以日軍絕密檔案《上海派遣軍旬報》為基礎,對「一·二八事變」後,日本上海派遣軍(後文簡稱「派遣軍」)對國內外進行宣傳的背景和具體政策進行概述,以闡明日本侵華時期的宣傳策略。各方動員和呼籲在「一·二八事變」期間獲得了熱烈響應,義勇軍的加入、民眾的物資捐助和慰問為第十九路軍的持續抗戰奠定了基礎。日本政府也注意到中國人精於宣傳之道,認為中國宣傳極具煽動性和虛假性,增長了中國民眾排日、辱日、抗日的氣勢,是致使中日衝突惡化的重要原因。抗日宣傳在停戰後也並未停止,尤其是停戰會議期間,以《申報》為首的諸多上海報紙表達了應堅持抗日的意見。
  • 中國和日本是在什麼時候開始交往的?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近鄰,兩國之間有著2000多年友好往來的歷史。早在漢武帝在位時(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中國已經和日本有了交往。《漢書·地理志》中說:「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這是中國史籍中關於日本的最早記載。
  • 無形的利器:「一·二八事變」後日本上海派遣軍的輿論宣傳
    本文以日軍絕密檔案《上海派遣軍旬報》為基礎,對「一·二八事變」後,日本上海派遣軍(後文簡稱「派遣軍」)對國內外進行宣傳的背景和具體政策進行概述,以闡明日本侵華時期的宣傳策略。各方動員和呼籲在「一·二八事變」期間獲得了熱烈響應,義勇軍的加入、民眾的物資捐助和慰問為第十九路軍的持續抗戰奠定了基礎。日本政府也注意到中國人精於宣傳之道,認為中國宣傳極具煽動性和虛假性,增長了中國民眾排日、辱日、抗日的氣勢,是致使中日衝突惡化的重要原因。抗日宣傳在停戰後也並未停止,尤其是停戰會議期間,以《申報》為首的諸多上海報紙表達了應堅持抗日的意見。
  • 【學術前沿】李立民:明清時期的民間「海上絲路」
    事實上,除了官方朝貢貿易外,在「海上絲路」中還活躍著諸多民間的商貿往來,卻一直被學術界所忽視。那麼,明清時期海上民間貿易有哪些表現形式?它們的貿易行為是否被納入到了國家管理體系之中?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以下簡稱一史館)有幾件重要的明清檔案史料,本文以這些檔案史料為依據,試探討國家與社會在明清時期民間「海上絲綢之路」中所扮演的角色。
  • 以我國古代文化為例,淺析對日本政治經濟帶來的影響和改變
    的起源,有不少證據能夠證明日本是從中國大陸分離和漂移出去的,但同時期日本的文化發展明顯滯後於大陸。按照文明的發展進程來看,從石器時代下一個階段應該是青銅器時代,而在中國已經進入鐵器時代的漢朝於朝鮮半島設郡,一部分人從朝鮮半島遷徙到日本島,使得日本提前進入了鐵器時代。這部分人為日本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和文化,這便是中國古代文化開始不斷影響日本政治文化的開端。
  • 說一說火影從中國學走的功夫,鳴人打詠春拳,博人傳裡出現獅吼功
    說實話當年喵喵看火影的時候就發現,其實在火影裡有許多能力跟中國有關係,許多人物和忍術的稱謂甚至直接照搬的我國,當然還有許多強大的神器也是出自中國的。不過今天我們就不說那些了。我們就說一說火影從中國學走的功夫吧,不得不說火影的作者岸本實在是仰慕中國文化啊!不然又怎麼會從中國「取經」呢?
  • 中國古代官服史: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和隋唐的胡裝「圓領袍」
    引言:中國古代服飾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獨特,之所以優秀,除了擁有濃厚的傳統禮儀文化底蘊外,同時也注重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服飾文化精華。在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歷史上,有兩次引起人們關注的服飾改革,而這兩次改革都是發生在中國官服上面。一次是發生在戰國時期著名的趙武靈王 「胡服騎射」,另一次是隋唐時期引入胡裝 「圓領袍」。
  • 某些日本人會把中國稱「父之國」,韓國為「兄之國」,是表面意思嗎?
    到隋朝時,倭國便不再遣使朝貢,大概學習了中國文化後,認為「倭」這個字並不好,所以在正式場合和國書中不再稱倭國,日本遣隋使自稱本國君主為天皇。到了唐朝,日本這個稱呼正式被啟用,在派遣大量的遣唐使到中國來學習的同時,信心膨脹的日本君主開始自稱皇帝,表示與唐朝皇帝同級,不再是中原帝國的附庸。
  • 三國時期將軍古墓被發現,出土一件文物,讓日本人卻忐忑不已
    1984年,馬鞍山市的一家紡織公司,在擴建倉庫時,施工人員們也意外發現了一座古墓。有關專家迅速趕往現場,並對這一墓葬進行發掘,經過考古人員的清理研究之後,發現古墓的主人就是朱然,三國時期的名將也重見天日。經過考古學家的挖掘,發現墓室又被盜過的痕跡,但是,其中許多精美的文物也仍然保存得較為完好,依舊出土了上百件文物。在出土的文物中,專家在他的墓中發現了木屐。
  • 魏晉南北朝與隋唐時期的思想文化
    (2)有人認為,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中國的儒學發展及正統地位一度中斷。結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此如何認識。 這種說法具有片面性。漢代以來儒學一統天下、處於獨尊地位的局面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被打破,隨著道教的興起,佛教的傳入並且盛行,儒學的發展收到了嚴峻的挑戰。
  • 「日本派遣1000人醫療隊前往武漢」是假消息!
    1月27日,一張日本讀賣電視臺報導中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電視截圖,在朋友圈和網上流傳開來,並被加了註解,稱「日本派遣1000人醫療隊前往武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調查發現,這其實是斷章取義的假消息!
  • 徐福是日本建國的神武天皇嗎?徐福東渡和日本歷史是什麼關係
    除了東京都,北海道,京都府和大阪府,還有43個縣。日本的「縣」相當於我國的「省」,下設「市、町、村」3級。直到現在,日本九州島等地的民間還流傳徐福的各種傳說。徐福難道真的就是日本的始祖?也就是說,日本人很可能是從隋唐時期,才得知徐福東渡的故事,並開始在當地流傳的。而不管是司馬遷的《史記》,神話著作《淮南子》,還是班固的《漢書》,陳壽的《三國志》等史料,都有「徐福東渡求仙故事」的記載,時間上有幾百年的間隔。
  • 隋唐時期「刀人」辨疑
    隋唐史籍中有關刀人的記載,本未引起學界注意,直到《太尉秦王刀人高(惠通)墓志銘》出土後,才引起學者討論。但意見頗不一致,分歧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對刀人身份的理解。葛承雍認為刀人是秦王的女侍衛,陳麗萍認為刀人為隋代低級后妃名號,霍斌則強調刀人到唐初已是諸王侍妾,而段銳超提出將刀人稱為貼身女侍、宮人或更近其本質。二是對刀人本義的理解。
  • 去日本的中國僧人,除了鑑真還有誰?京都清水寺相傳是中國人創建
    作為日本傳統文化的重鎮之一,京都更像是中國人的文化傳承地,最為醒目的文化所在就是建築上的唐宋之風。很多人說,想要了解唐朝文化就要去日本,實際上若要清楚宋代雅韻,也得要去日本。清水寺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始建於778年的奈良時代,相當於中國的隋唐時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雖然遭受多次燒毀並重建,但依然阻擋不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也是日本國寶級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