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餃子文化起源地研究課題成果在瀋陽故宮發布

2020-12-12 瀟湘晨報

9月20日,中國餃子文化起源地研究課題成果在瀋陽故宮發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中國起源地智庫專家曹保明;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苑利;中國文聯民間文藝藝術中心主任、中國起源地智庫專家徐岫鵑;中國民協中國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西部研究與發展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丁春明等嘉賓出席發布儀式。

中國餃子文化起源地研究課題,是瀋陽市委宣傳部、瀋陽市文聯於2019年6月向起源地文化傳播中心申報的2020中國起源地文化研究課題項目。2020年1月2日,中國餃子文化起源地研究課題在北京大學啟動。2020年8月13日,中國餃子文化起源地研究課題研討論證會在北京大學舉辦。經起源地文化傳播中心組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中國西促會起源地文化發展研究工作委員會的智庫專家、課題組專家評審意見,形成中國餃子文化起源地研究課題成果:瀋陽為中國餃子文化重要起源地。與此同時,中國起源地文化志系列叢書《瀋陽餃子文化起源地》出版工程也正式啟動。

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王秒、劉海搏

【來源:瀋陽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瀋陽申報中國餃子 文化起源地
    8月12日,中國餃子文化起源地論證會在市文聯舉行。中國烹飪藝術家委員會榮譽主席、遼菜泰鬥、遼菜文化研究會會長劉敬賢,老邊餃子董事長崔韜,瀋陽大清花餃子館總經理胡大民就中國餃子文化的發展歷程、中國歷史上餃子的演變、滿族皇室的餃子文化、瀋陽的餃子品牌,以及中國餃子文化起源地在瀋陽的可能性等內容進行了探討。
  • 餃子文化起源於哪兒?咱瀋陽
    9月16日,記者從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了解到,瀋陽日前成功申報中國餃子文化起源地。中國餃子文化起源地研究課題,是瀋陽市委宣傳部、瀋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於2019年6月向起源地文化傳播中心申報的2020中國起源地文化研究課題項目。經過一年多的實地調研、文獻研究、內容展現,中國餃子文化起源地研究課題研討論證會日前在北京大學舉辦,北京、瀋陽等地數十位專家對瀋陽申報中國餃子文化起源地進行研討認證。
  • 瀋陽!成功申報中國餃子文化起源地!
    瀋陽成功申報中國餃子文化起源地!中國餃子文化地標落戶瀋陽瀋陽將結合區域化、產業生態化、文旅圈等共同發展,打造瀋陽文化餐飲行業新IP。這是記者9月16日從瀋陽市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的。據瀋陽市文聯副主席王靜介紹,2019 年 6 月,瀋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向起源地文化傳播中心申報2020中國餃子文化起源地研究課題項目。餃子具有兩千年的歷史文化,深深烙著中國「家」和「親情」的印記,承載著中國人最為誠摯的情感。餃子寓意吉祥,是中國北方超越各社會階層的全民性習俗。餃子是滿漢全席中必上的一道菜,如三鮮餃子、雞肉餡餃子,滿洲蒸餃子。
  • 瀋陽成功申報中國餃子文化起源地,東北水餃真好吃
    2020年9月16日,瀋陽申報的中國餃子文化起源地研究課題項目在北京成功通過,這代表瀋陽成功申報中國餃子文化起源地。專家認為,瀋陽在餃子文化的發展和傳承上脈絡清晰,歷史依據比較充分,未來將中國餃子文化地標落戶瀋陽,成為瀋陽文化新地標,建立餃子文化「起源館」。
  • 還記得瀋陽申報中國餃子文化起源地這件事嗎?批覆申報成功了!
    瀋陽這次申報中國餃子文化起源地成功,肯定會引發不小的爭議。不過瀋陽對於餃子的執著確實有目共睹。傳統美食餃子瀋陽人吃餃子那是滿滿的儀式感:頭伏吃餃子、立秋吃餃子、立冬吃餃子、冬至吃餃子、春節吃餃子,在瀋陽只要是個節吃餃子就沒有毛病。
  • 瀋陽扛起「東北餃子」大旗,申報餃子文化起源地,你贊成嗎?
    俗話說「舒服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在中國不僅僅只是一種傳統美食,還蘊藏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既是家家戶戶常做的佳餚,也是年三十晚上不可缺少的「硬菜」,無論是身在海外的遊子,還是身處他鄉的夥伴,餃子代表著團圓和對家人的思念
  • 地區文化 | 瀋陽故宮參加中囯博物館海報設計年度推介活動
    地區文化 | 瀋陽故宮參加中囯博物館海報設計年度推介活動 2020-12-15 16: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第一家理髮店是在瀋陽誕生~
    春節前,男士理髮,女士燙頭,已經成為中國人的一種文化風俗習慣。其實,這背後是有歷史考證的一種文化現象。近日,中國美發行業文化起源地研究課題在瀋陽正式啟動。根據《瀋陽市志》的記載,中國第一家理髮店在瀋陽誕生的。
  • ...學術研究課題「五帝傳說時期的歷史文化研究」 獲批中國歷史...
    紅網時刻永州12月7日訊12月2日,湖南科技學院國學院張京華教授主持的「五帝傳說時期的歷史文化研究」課題獲批中國歷史研究院重大學術項目。「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至於今。」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遠古文明能夠綿延不絕傳下來的國家,五帝時期是夏以前中國古史的最重要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具有歷史的科學性,需要依據歷史而加以闡明,需要重新估價真實可信的古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需要實事求是地論證出來。「五千年文明」「炎黃子孫」「中華民族是一個」的命題是有歷史根據的。五帝時期的古史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遺蹟之一,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階段。
  • 來瀋陽故宮「非遺匠意市集」,發現遼寧之美
    非遺保護創新成果展,受到廣大市民歡迎。10月23日,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MW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創新基地(以下簡稱「創新基地」)和華晨寶馬聯合舉辦的2020「BMW中國文化之旅」非遺保護創新成果展在瀋陽開幕。
  • 兩項中國研究成果為人類起源研究填補「缺環」
    「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名單。白石崖溶洞沉積物中發現丹尼索瓦人古DNA成果使得丹尼索瓦人遺傳特徵首次在中國被揭開。· 昭通新近紀中猴化石成果·中猴的遷移路線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猿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遷移路線,也與早期人類的遷移路線大體一致,對於研究早期人類起源具有重要意義。
  • 瀋陽故宮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合作辦展——金滿堂,玉滿堂擺駕進京展典藏
    1月7日,記者從瀋陽故宮了解到,「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展」自2020年12月31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以來,大受觀眾的歡迎。在為期3個月的展覽期間,將為觀眾揭開中國最後一個皇朝的神秘面紗,展現清代宮廷藝術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最高工藝。
  • 「瀋陽文化」北京文博會鐫刻瀋陽印象
    昨日第12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北京文博會」)進入第二天,來自國內外的近百萬遊客前來觀展,這對首次出現在北京文博會的「瀋陽展區」是一次考驗。瀋陽11家文創企事業單位向世界展示了瀋陽文化的力量,在北京文博會鐫刻了「瀋陽印象」。
  • 「講好瀋陽故事打造印象瀋陽品牌」論壇暨《印象瀋陽》首發贈書...
    遼寧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魯迅學會第三屆副會長彭定安,遼寧大學文化傳播學院教授王向峰,瀋陽故宮博物館名譽院長、瀋陽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教授李仲元,愛新覺羅書畫藝術研究會會長趙諷來,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作家徐光榮,軍旅詩人、國家一級作家、遼寧省作家協會顧問胡世宗,市文史研究館館員、遼寧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張志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瀋陽師範學院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董文,清史學家、原瀋陽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周維新等遼瀋文史專家
  • 「文化大革命」起源研究述評
    一些有關事件的微觀研究和實證性研究成果已經越來越為學術界所重視。在網際網路上,關於「文化大革命」起源的各種觀點更是令人眼花繚亂。這說明,關於「文化大革命」起源的研究,在歷史和現實兩個層面上都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 瀋陽故宮哪些寶貝上日曆 請您推薦
    瀋陽最有名氣的大IP——瀋陽故宮終於要有自己的日曆了。瀋陽故宮博物館將推出《2021年瀋陽故宮日曆》,日曆選用瀋陽故宮100件百姓最喜愛的文物,每件文物附多張圖片和說明文字,面向公眾做最精彩的展示、最深入地解讀。
  • 科學研究課題申報的實踐與思考
    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申報要求「以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中心,堅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對策研究相結合,……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服務」。細讀每年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指南會發現,社科基金課題的需求總是緊密結合國家建設和發展的需要,所以,了解國家的大勢、熟悉本學科的研究範圍,將其和個人的研究方向和優勢結合,就可能中標,也可能優質地完成申報課題。
  • 中央企業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 2020年度優秀課題研究成果和優秀...
    2020年,中央企業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密結合國資委黨委中心工作,積極組織各會員單位圍繞中央企業黨建思想政治工作領域的重大問題和現實挑戰,認真開展課題研究,形成了一批有價值、有分量的課題研究成果。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項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其中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瀋陽工業大學以「家文化」建設優化育人生態
    強化研究指導,提升文化建設質量水平  瀋陽工業大學成立了「家文化」研究會,通過對中華傳統家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家文化進行總結和提煉,對七十年來學校的文脈要素進行挖掘和梳理,從多個視角對工大「家文化」的科學內涵、內在機理、歷史傳承、當代價值和培育機制等問題深入研究;通過挖掘唐任遠院士等老一代工大人的優秀事跡,深刻詮釋「工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