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有點特別,庚子鼠年,閏四月又恰逢兩頭春,農村流傳著不少的俗語,甚至用「十九年頭七年寡,鼠年難逢雙春年」來形容年份的特別。
說實話,2020年委實特殊,全球遭遇了疫情,經濟出現了放緩,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今年夏天氣溫有什麼特點,引人關注。下面,通過老祖宗留下的「熱在三伏」這句俗語,咱就來詳細剖析一下。
我們知道,傳統的夏季是由立夏開始,但真正的炎熱卻並不始於此,甚至當小暑節氣來臨時,氣溫也不是全年最高,真正意義的炎熱是從入伏開始。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寓為隱伏避暑之意。聰慧的古人很早就發現了這種自然現象,並且在遙遠的2600多年前,秦德公就設立入伏曆法,直至如今。
古人對於入伏日期的確定,是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計算,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這裡,由於庚日的日期不確定,所以,中伏的時間並不固定,有時為10天,有時為20天。
庚日是古代計時天幹的數字之一,另外9個為甲、乙、丙、丁、戊、己、辛,壬、癸,它與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數字相配,從而得到不同的計時。
那麼,今年的入伏情況是怎樣呢?
2020年的入伏在7月16日--7月25日,頭伏共有10天。
2020年的中伏從7月26日(農曆6月初6)--8月14日,中伏共有20天。
2020年的三伏從8月15日--8月24日,立秋在8月7號,秋後有一伏。
下周就要入伏了,根據今年的三伏時間,總結一下今年的夏季溫度特點。
(1)中伏為20天,今年夏季炎熱的時間有點長,可能遭受桑拿悶熱天氣的機率極大,防暑防病,應提前準備。
(2)秋後加一伏,秋老虎的餘威也不可小覷,畢竟農村有「三伏帶一秋,還有二十四個秋老虎」的說法,而這與連年氣溫升高,全球變暖亦息息相關。
(3)三伏天防暑應遵從立體防範,從吃、喝、住、行全方面合理應對。
●第一應多補充水分,入伏期間,可經常飲用三湯。這三湯分別為促進消化的海帶綠豆湯、生津止渴的蓮子銀耳湯和解暑的扁豆薏米湯。
●第二要合理安排起居,尤其保證晚上有充足的睡眠,並且儘量午間要小眯一會。
●第三在陽氣最盛時應提防寒氣的侵襲,合理使用空調和風扇等納涼產品。另外,冬病夏治,溫補驅寒。
●第四飲食要以清暑、益氣、滋陰生津為主。由於夏天暑溼重,溼氣易困於脾,應多吃健脾養胃的食物。頭伏的餃子二伏的面,三伏的烙餅卷雞蛋,這些傳統的飲食,對於消除苦夏、解饞、養生都有明顯作用。同時,頭伏的羊肉、二伏的雞、三伏天的金豬蹄也是進補的食材。最後,苦瓜、絲瓜和冬瓜可以祛痱子和平痰喘增食慾,可以多加食用。
三伏天即到,又是一年炎熱季。古時有「伏日萬鬼行」的說法,將烈日炎炎的三伏天說的恐怖而又窒息,實際上,只要心靜自然涼,我們只要合理地採取避暑措施,就一定能歡快地度過酷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