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土味農村,解讀新鮮農村事。雖說已經是7月中旬了,可是我國多地仍有降雨,這個夏天似乎不太熱了。但是近來幾天,我國南方的降雨也將陸續結束了,迎來的就是炎炎烈日了,還好今年的夏天有個過渡期,酷熱天來的沒有那麼突然。
文【土味龍】
現在還是小暑節氣,還有一周左右就到大暑了,有人說夏天最熱的時候是大暑,可能從這句「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裡理解的,以為到了大暑就進入夏天的燒烤模式。其實夏天最熱的階段是三伏天,今天就開始入伏了,而三伏中最熱的時間是中伏,那麼中伏是什麼時候,今年要熱多久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詳細了解下三伏吧。
生活在農村的人對三伏天都有了解,但是卻不明白什麼是「伏」,怎麼推算的,知道的人就很少了。伏在古代意思就是就是「藏伏」,就是指萬物間的陰氣被陽氣被迫藏伏了,聽起來挺玄乎,不過就這樣一直流傳至今,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熱的階段了。三伏分別是頭伏、中伏和末伏。
那麼就有人關心了,到底是什麼時候入伏,什麼時間是末伏。雖然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時間有20天也有10天的,總的算下來有些年份的三伏天是30天嗎,有些年份則是40天。其實大家只要記住這句話「夏至三庚數頭伏」,就是說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就是入伏時間。
說到庚日,前幾期文章有說過,現在也順便帶大家了解下,我國古代用天幹、地支合併記載時間。將10個天幹的數字和12個地支的數字是相配,交叉配合60次,一年中就有6個庚日,且相隔十天重複一次。就是依照幹、支紀日的排列,所以就把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當做頭伏,第四個庚日就進入中伏,注意了,第五個庚日不一定就是末伏首日,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才是末伏的首日。如果說,第五個庚日就是立秋,那麼第五個庚日就是末伏了,這也就區別了,為何有的年份三伏天是40天,有的年份卻是30天了。
今年的三伏天是有40天的,也就是說今年會熱40天。今年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便是今天,也就說7月16日就開始入伏了,推算一下,下一個庚日是7月26日,就是說初伏的時間應該是在7月16日到7月25日,中伏就是從7月26日開始計算,第五個庚日是8月5日,可是立秋是8月7日,古人把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作為末伏的開始日期,因此末伏應該從8月15日開始,所以7月26日到8月14日是中伏且有20天,8月15日到8月24日是末伏,計算下來一共有40天。
三伏天之所以熱,是因為這段時間我國受到副熱帶高壓控制,白天的時間比夜晚的時間長,且光照時間就長了,白天地面吸收的熱量的時間要比晚上散發熱量的時間長,而且吸收的熱量比散發的熱量多,這就使得地表藏下來的溫度就比較多,近地面的溫度也是一天比一天高。
關於三伏天,農村還有很多關於三伏的俗語,比如「秋後一伏,熱死老牛,意思是說,就算到了立秋後的末伏,老牛都能熱死,這就代表連末伏都很熱,更別說最熱的中伏了,雖然說有些誇張,但是也能突出三伏天的炎熱。
現在南方很多地區仍然下著雨,但是不要掉以輕心,因為今天就是初伏了,證明三伏天已經來了,雨水過後,酷暑來臨,大家要提前做好防暑準備。不知道今天關於三伏的解答大家是否明白了呢?有不清楚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更多農村資訊盡在土味農村,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