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小暑到了,卻不是入伏第一天!你知道哪一天才入伏嗎?

2020-12-15 一牛鳴

翻開檯曆發現,7月6日是小暑。然而這一天卻不是入伏第一天。

小暑,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是幹支歷午月的結束以及未月的起始。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

7月6日小暑

「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可以免費洗桑拿。

高溫桑拿模式即將開啟

小暑並不是最熱的時候,進入伏天后,將會是十分的人炎熱,通常三伏天就在小暑節氣中開始的,每年入伏的日期各不相同。

熱在三伏天

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幹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指幹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

所以,小暑並不是初伏,而也不是入伏的開始。

迎接三伏天,你準備好了嗎

2020年三伏天時間:

初伏:7月16日至7月25日。中伏:7月26日至8月14日。末伏:8月15日至8月24日。

三伏天,清淡飲食很關鍵

小暑到了,提醒各位的是,除了避暑外,在飲食上也要以清淡為主,記住多食新鮮瓜果。

相關焦點

  • 2020小暑是入伏第一天嗎 小暑三候是哪三候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在二十四節氣中,小暑節氣是屬於夏天的節氣,並且在小暑的時候天氣也越來越熱,那麼小暑是入伏第一天嗎2020?小暑是入伏頭一天嗎?小暑是入伏第一天嗎2020:不是  俗話說「夏至三庚入伏」,意思是說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入伏。
  • 小暑後迎「三伏天」,今年什麼時候入伏?還會熱多久?答案來了
    導讀:小暑後迎「三伏天」,今年什麼時候入伏?還會熱多久?答案來了最近的天氣是越來越悶熱了,雖然南方多地降雨,但是一旦雨停了還是悶熱得難受。進入到7月份以後,酷暑天也就正是來臨了。而在7月6日就要迎來24節氣中第十一個節氣——小暑了。
  • 2020這一天入伏吃餃子嗎?
    小暑已經過去了,氣溫陡然升高,馬上就要進入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了。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三伏的日期是從夏至日後數到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為末伏。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之說。
  •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至,「入伏」倒計時
    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但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大暑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天氣也將越來悶熱和潮溼,灼熱鋪天蓋地,讓人無處藏身。時至小暑,開始進入伏天,大地便不再有一絲涼風,風中還會帶著熱浪。小暑時,我國南方地區已是盛夏,部分地方也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常伴隨著大風、暴雨。從小暑開始,人們做好了迎接酷暑的準備。
  • 「夏至三庚數頭伏」,今日入伏,2020年啥時候最熱,要熱多久?
    文【土味龍】 現在還是小暑節氣,還有一周左右就到大暑了,有人說夏天最熱的時候是大暑,可能從這句「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裡理解的,以為到了大暑就進入夏天的燒烤模式。
  • 2020年入伏從哪一天開始算起 2020三伏天日曆日期時間表
    2020年入伏從哪一天開始算起>>  【明日入伏!轉存這份2020三伏日曆】明天(16日)進入「三伏」中的「頭伏」,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就要到了,全國多地即將開啟「蒸烤」模式。今年的三伏長達40天,一圖看懂2020三伏天那些事↓↓天氣炎熱,注意防暑降溫!
  • 大暑+入伏,三伏天養生要趁早!
    2020年三伏天時間表來啦!40天的伏天,而且馬上就是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就要到了,正值入伏,"熱氣猶大也",是「冬病夏治」的好時機,那大暑+入伏該如何養生呢?3、忌:過冷很多人熱的時候,經常選擇冰飲、生冷瓜果來小暑。這種時候確實很冰爽,但是人體的髒喜燥惡溼,如果大量食用冷飲,會導致寒溼困脾,引起脾胃失調。很多人在大暑天出現胃納減少、食欲不振、體倦乏力、大便溏稀等現象,就是這個原因。
  • 今日末伏,2020年伏天時間,三伏的計算方法以及養生要素
    今天(2020.8.15)是末伏第一天,這幾天,北京在一場大暴雨過後,空氣溼度增加,悶熱難耐。立秋並沒有帶來涼爽的天氣。北京在溼熱中迎來了末伏。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每年的三伏出現在小暑和大暑之間。2020年三伏天還有10天就將過去,今年的三伏天共有40天,快要熬出頭了。我們來看看2020年三伏的時間表。
  • 「三伏天」到來,入伏當天是晴天,伏天期間晴天多還是雨天多?
    入伏的意思是「三伏天」的第一天,每年的入伏時期都在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間,今年的三伏天,和去年一樣,持續40天,算是比較長的時間,「三伏天」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具體時間如下:初伏:7月16日-7月25日
  • 夏至到了,俗語「夏至三庚數頭伏」是啥意思?今年啥時候入伏?
    今年啥時候入伏?一晃眼的功夫,2020年已經過去一半了,進入六月下旬以後,迎來了今年的第10個節氣——夏至。在古代有「四時八節」的說法,而夏至節氣就是其中的一個節日,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此外,民間還有夏至節氣時「消夏避伏」、「清補」等習俗。今年的夏至節氣是在6月21日,那夏至節氣到了,俗語「夏至三庚數頭伏」是什麼意思?今年是哪天「入伏」呢?
  • 俗語「小暑不算熱,大暑是三伏天」,小暑和大暑哪個更熱
    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節氣,但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大暑,民間有「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等說法。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俗語說「小暑不算熱,大暑是伏天」,大家有沒有去了解過這句俗語的意思,是不是真的大暑前後時間的天氣會相當熱呢?很多時候,人們會以為,進入到小暑的天氣就是最熱的。
  •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今日入伏,記得吃餃子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今日入伏,記得吃餃子。今天入伏了,在我們國家有入伏吃餃子的習俗,伏天分為三個階段,初伏,中伏和末伏,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今天是頭伏的第一天,一定要記得吃以下幾種美食。
  • 今日入伏!「三伏天」為什麼被叫作「dog days」?
    今日入伏,全國多地開始進入「蒸煮模式」。 三伏天,通常處於小暑與處暑節氣之間,包括頭伏、中伏和末伏,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今年的三伏天從7月16日開始,持續40天,真真是「加長版」了。
  • 今日入伏,俗語「頭伏餃子二伏面」,頭伏為啥吃餃子?看完有數了
    今天是入伏的第一天,三伏天是一年之中天氣最為炎熱、潮溼的日子。三伏分為初伏、二伏和三伏,對於一個熱愛美食的國家來說,每個節日或重要的日子都有特殊的美食,比如十分重要的三伏天。在農村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的俗語,那麼為什麼頭伏要吃餃子呢?有什麼依據嗎?
  • 馬上入伏,「伏包秋涼悠悠,秋包伏熱得哭」啥意思,今年哪天立秋
    並且在這周的星期四,也就是7月16日(農曆五月二十六日)就要入伏了,今年的三伏天一共有40天,一直要到8月24日才出伏。俗語「伏包秋涼悠悠,秋包伏熱得哭」是啥意思?今年是秋包伏嗎?一起來了解一下!要了解這句俗語,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三伏」的定義。
  • 入伏了!三伏天實用養生指南
    入伏了! 入伏啦 圖 | 來自chuangkit 「枯藤老樹昏鴉,空調WiFi西瓜 夕陽西下,我就癱在沙發」 7月一到
  • 今日入伏,可是天氣卻這麼涼爽,「三伏貼」還有用嗎?
    「超長待機」的梅雨季還在繼續,這邊今天也正式「入伏」了,這也意味著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即將開始。受到梅雨天氣的影響,今天雖然是頭伏,但卻是十分涼爽。55歲的張阿姨(化名)從候診區走到女士貼敷區外,因為剛叫到她的號,裡面的患者還沒貼完,她站在外面和工作人員聊了聊。「周末還能來貼嗎?」張阿姨問。原來,張阿姨還有一個小外孫,去年和她一起來貼過「三伏貼」,原本今年是第三年了,但因為培訓班只有周末有空,所以就沒能來。醫護人員告訴她,周末也是可以貼的,去針灸科門診,有工作人員會負責幫他們貼膏藥。
  • 2020年的夏天有啥特點?熱在三伏,老祖宗留下的這句俗語很不俗
    2020年有點特別,庚子鼠年,閏四月又恰逢兩頭春,農村流傳著不少的俗語,甚至用「十九年頭七年寡,鼠年難逢雙春年」來形容年份的特別。說實話,2020年委實特殊,全球遭遇了疫情,經濟出現了放緩,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今年夏天氣溫有什麼特點,引人關注。下面,通過老祖宗留下的「熱在三伏」這句俗語,咱就來詳細剖析一下。我們知道,傳統的夏季是由立夏開始,但真正的炎熱卻並不始於此,甚至當小暑節氣來臨時,氣溫也不是全年最高,真正意義的炎熱是從入伏開始。
  • 今日小暑:溫風至,蟋蟀居宇,鷹始鷙
    小暑的標誌:出梅、入伏。小暑的典籍小暑,六月節。《說文》曰: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溫風至。至,極也,溫熱之風至此而極矣。▲上圖來自軟媒時間,顯示2017年7月7日,小暑蟋蟀居壁。一名蛬,一名蜻蛚,即今之促織也。《禮記注》曰:生土中。此時羽翼稍成,居穴之壁,至七月則遠飛而在野矣。蓋肅殺之氣初生則在穴,感之深則在野而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