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心術:擁兵自重易造反,古代帝王如何預防?

2020-12-14 騰訊網

擁兵自重,在古代社會是一件極為平常的事情。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爭霸、漢末的軍閥混戰、唐朝的安史之亂、明朝的藩王起兵等等,都是由於帝王無法限制手下將領,所產生的後患。

軍隊,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基石,古人很早便認識到軍隊對於國家的重要性。

《孫子兵法》有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正是由於軍權關乎國家的生死存亡,所以在如何分割相權、限制軍權的話題上,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將其視為重中之重。

一般來說古代皇帝普遍使用而且最為有效的方法為:分割軍權、虎符限制、控制將軍家屬等等。那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古代的帝王們究竟是如何操作的吧。

古代皇帝具體使用的預防措施

虎符

對於虎符,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了,皇帝有玉璽象徵著皇權,可以進行下旨發號施令,但是玉璽唯獨不能調動軍隊。而對於軍隊來說,最高指示是虎符而非玉璽。

一般來說虎符會一劈兩半,一半虎符在皇帝手上另一半在將軍手上。而虎符只有合在一起才有作用,所以將軍若想調動大規模的軍隊來進行戰鬥的話,就必須向皇帝請示,而且必須得到皇帝的認可才能拿到另一半虎符才可以去調動部隊。

這種軍權調動的方法極大程度上限制了將軍擁兵自重情況的發生,限制了將軍掌握的兵權。比如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就有一個虎符,上面刻有文字「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五十人以上就要調用虎符,可見古代君王對此把控是多麼的嚴格。

但是這種方法也有一個弊端,就是如果虎符失竊的話那就麻煩了,因為軍隊只看虎符不看皇帝的發號施令,一旦虎符被偷過去兩片合一,那就掌握了全部的兵權。圍魏救趙的時候就曾經通過偷虎符的方式從而調動了軍隊營救趙國,只是沒有用於反叛罷了。

分割軍權

虎符調動的只是其他部隊,對於遠在邊關的將軍自己的手下,自然不需要虎符也可以隨意的支配,特別是有些邊關將軍因為戍守邊關的需要,擁有大量的軍隊,這時候就需要對將軍手裡的軍權進行分割、稀釋。

比如在「重文輕武」的宋朝就發明出了一種「強幹弱枝」的方法,意思就是一些邊關部隊打仗勇猛、彪悍,這樣的部隊放在邊關始終是一個隱患,所以皇帝會將這部分軍隊調度到中央來,只留下一些戰鬥能力比較弱的軍隊在邊關戍守。這樣的話,邊關實力得到大大的削弱,而且強悍的部隊也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除了降低邊關部隊的士兵質量,宋朝還有一種特別常用的方法,就是讓文臣擔當軍隊的重要職務,而給武將一些文官。

不懂戰爭的文官把握著邊關軍隊的主要軍政大權,這樣的話皇帝的擔心就消失了,而武將打仗立功就給他封授文職,雖然名義上官位提高了,但是實際上削弱了武將手裡的權利。

宋朝的這些舉措確實嚴重降低了宋朝出現邊關擁兵造反的現象,宋朝幾百年間基本上沒有發生此類的造反事件。但是這樣也嚴重削弱了國家的軍事實力,沒有軍事能力的文官掌權,但是武將得不到指揮和調度的權利,使得宋朝軍隊戰鬥能力不高,軍事實力嚴重受限。

控制家眷

對於皇帝來說,控制將軍成本最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控制其家眷了。在京城當中都會有很多的將軍府,但是邊關的將軍長年在外戍守邊關很少會回來,而且將軍回京城是必須得到皇帝批准的,那麼將軍府存在有什麼意義呢?又沒有將軍來住。

你為將軍府是為了給將軍的家人一座豪宅享受京城的榮華富貴嗎?當然不是,將軍府裡面雖然沒有將軍但是有將軍的子女、父母、妻子以及許許多多的傭人等。

這些人放在京城就是在皇帝的掌控之下,一旦邊關的將軍有什麼異動,皇帝會立馬將將軍的家眷控制起來,以此來要挾邊關的將軍不要輕舉妄動或者放棄抵抗,一般來說,沒有將軍會不顧自己的家眷而一味地反叛,這樣也得不到士兵和人民的尊敬。

不僅僅是大將軍,什麼親王府、元帥府、藩王府都是這樣的,皇帝會美其名曰的接他們的家眷來京城感受一下榮華富貴,實際上確實為了將他們控制起來。

當然這些人雖然知道也必須將家眷送過來,不然就是謀逆之罪。所以有很多將軍、藩王要造反之前先要想盡辦法將家眷接出來。

控制後勤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軍隊的後勤補給一直以來都是重中之重,如果說衡量一支部隊的戰鬥能力的話,那麼軍隊本身的戰鬥素質佔一半,而後勤補給則要佔據另一半。

將軍雖然掌握著軍隊和軍心,但是如果只有這些而沒有後勤補給的戰馬、兵器、軍餉、糧草等等物資保障的話,將軍是完全沒有反叛的能力的,就算反叛了也會不久就因為缺少物資而自己崩潰。

所以一般的邊關將軍要反叛都要經過很多年的暗地裡招兵買馬,囤積糧草,還要瞞著中央。

古代押運糧草等物資的主管都是由皇帝臨時任命的(從朝廷大臣裡面直接選擇授命),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官職,而且全程邊關的人都參與不進來,全部由皇帝操控。

押運糧草的主官叫做押運管,他負責的押運糧草全程的最高指揮。還有一個糧草督運官,他的地位和押運管差不多,但是負責全程的監督事宜,防止押運隊裡面有人勾結外人盜取糧草之類的事件。

皇帝通過把控對於邊關軍隊的物資運輸,就相當於把控了邊關的血液、氧氣,隨時可以切斷運輸讓邊關自生自滅。

相關焦點

  • 曾國藩:他不擁兵自重,正體現他的大智慧,而袁世凱卻被世人唾罵
    或者說袁世凱擁兵7萬就敢篡位,曾國藩擁兵50萬卻甘為人臣,這是為什麼?他在怕什麼?嚴格來說袁世凱不算篡位,而是倒行逆施,恢復帝制。曾國藩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後,曾被稱為「曾剃頭」,勢力大增,擁兵50萬,他的部下勸他擁兵自重,自立為王。但曾國藩深思熟慮後,拒絕這一想法,他不是沒想過篡位稱帝,但當時的條件不允許,這50萬兵力當中,曾國藩真正掌握的兵力還不足十萬,其中有很多李鴻章的淮軍。如果曾國藩擁兵造反,很有可能會失敗。
  • 古代帝王家訓,既教子也勸民
    (資料圖片)在我國古代,歷代帝王對選定接班人都十分重視,將其視為立國之基、社稷之本。他們對皇子皇孫從小就注重教育和培養,而運用家訓教育和培養後代是歷朝歷代的傳統做法之一。家訓作為帝王思想的組成部分,它的影響是當時任何人的家訓所無法比擬的,剔除其封建思想的糟粕,也是我們今天了解和借鑑古代家訓文化的重要資料。
  • 古代帝王上位的奇葩傳說
    文中的兩次佔卜記錄,都只有一個意思,陳完的後代將會坐到帝王位上,這是上天早就安排好的。我們現在來看,這就是一個幼稚的文字小把戲,但當時的人,因為認知和迷信,卻對此深信不疑。被別人取而代之是任何一個朝代的帝王所不能容忍的,但是很奇怪的是,齊桓公對此卻無動於衷。是他手下沒有佔卜高手?
  • 漢武帝、唐太宗、清康熙,古代帝王怎麼稱呼不一致
    人們在日常談及古代帝王時,如漢武帝、唐太宗、清康熙帝等,往往把這些稱謂視為同一概念,其實,其表述是不同的。稱漢武帝是稱其諡號,唐太宗稱其廟號,乾隆皇帝則是稱其年號。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多見於史書。
  • 古代帝王究竟是如何來選擇後宮嬪妃的?其中有一條標準最至關重要
    古代帝王究竟是如何來選擇後宮嬪妃的?其中有一條標準最至關重要話說古人講究「治天下者,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于謹夫婦」,古代帝王們打著這樣理直氣壯的旗號,把挑選嬪妃充裕後宮當成國家大事,大肆採選美女也成了事關天下百姓福祉的要事。
  • 中國古代帝王霸氣語錄盤點
    中國古代帝王霸氣語錄盤點說到古代帝王,毛爺爺曾在《沁園春雪》中有過「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的評論,可見歷史上古代帝王們在自身的文化修養上是略微遜色於在政治上的威嚴的。以下盤點幾條古代帝王們的霸氣語錄,來感受一下身為帝王的威嚴。「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 古代帝王的龍袍為何是黃色的?有何說法與意義
    到了漢代中期,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議,「改正朔,易服色」,在禮儀制度、朝政典章等方面進行改革,逐步將黃色作為尊貴之色固定下來。後來,「五德」學說受到挑戰,一些皇帝不再奉行這個標準,如《隋書·禮儀志》記載,隋煬帝大業六年(610年)詔曰:「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黑,士卒以黃。」
  • 如果給中國歷代帝王論資排位,應該怎麼排呢?(二)
    如果給中國歷代帝王論資排位,應該怎麼排呢?(二)古代帝王風水輪流轉,除了開國皇帝建立了不朽功勳外,還有一些明君,使得王朝中興,開創盛世。上篇為古代帝王排序,前五位都是建立帝國、開創偉業的創業之君,接下來說的是使王朝中興的帝王。
  • 中國古代帝王們的稱號是個怎麼回事兒?
    中國古代帝王們的稱號是個怎麼回事兒?比如漢武帝之武帝,唐太宗之太宗,康熙爺之康熙究竟是不是同一回事兒?什麼諡號 、廟號 、年號 、尊號 等等,傻傻分不清 。今天就讓我們來好好學習下。一四二四年的今天,大明王朝第三任皇帝朱棣駕崩了。朱棣何許人也,明朝歷史上最有為的君主,從文治、武功綜合素質來看,真的不比他爹朱元璋差。
  • 古代帝王死後下葬,墓門需反鎖,裡面的工匠怎麼逃脫呢?
    中國自古以來有多少位帝王在這片土地上徵戰沙場?這些帝王其實都有同一個特點,那就是為自己打造陵寢,用於死後安葬之所。當然隨著盜墓的興起,眾多皇帝的墓已經被洗劫一空,這讓考古專家們很是心痛。但是古代帝王死後下葬,墓門需要反鎖,那最後一名工匠怎麼逃脫呢?
  • 如何劃分天上的星星?帝王風水象是什麼樣的?
    如何劃分天上的星星 隨著西方星座學的普及,現代人對星空都有了初步的認識,起碼大家不再認為天上的星星是散亂排列的了,而知道它們是有規律的、有方向的。不過,關於星象,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有了一套自己的理論。
  • 民國時期有三位大軍閥,都曾經擁兵自重,下野後卻窮困潦倒
    誠然,民國軍閥中有這樣的人,但是也有清流,比如民國時期有三位大軍閥,他們都曾經擁兵自重,但卻都是品格高尚的人,也未搜刮過民脂民膏,下野後更是過得窮困潦倒。第一,民國總理段祺瑞段祺瑞是北洋時期的大軍閥,他還有一個稱號「六不總理」。
  • 古代帝王以江山為重然而工作之餘也有樂趣
    在人們的印象之中,古代的帝王在乎的是江山,他們為了能夠穩定江山社稷,必須每一天都工作,通過一些小說或者是影視劇。很多人可能認為,皇帝每天除了工作應該就是睡覺。其實並非如此,作為古時候的天下之主,他們是有很多的娛樂活動,在宮廷之中可謂豐富多彩。
  • 歷代帝王之最
    這些帝王也創建了很多的歷史之最。 帝王最多的朝代是商代,從商湯到商紂,一共經歷了30位帝王。 帝王最少的是王莽的新朝、北朝的東魏,均僅歷1帝,新朝就王莽自己,而東魏只經歷了一位皇帝元善見。
  • 北京歷代帝王廟,明清皇帝祭祀中國古代帝王之處
    北京歷代帝王廟,明清皇帝祭祀中國古代帝王之處。前段時間維修,剛剛開放。說起來跟這裡也有點緣分,小學到中學期間住在錦什坊街,經常從此門前經過。正門後面的景德門。左(西)邊跨院是關帝廟,右邊是神廚、宰牲亭等。這是帝王廟的平面圖,實際只有兩進。東邊的鐘樓,西邊則沒有對應的鼓樓。
  • 為何中國古代帝王將軍不僅沒肌肉,還大腹便便,顯得有點可愛?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的帝王和將軍,通常都是被畫家以畫筆來描述、流傳後世的。特別是有些頗具功德的帝王將相,人們都想要將他們神武英勇的形象流傳後世、被人們所查傳唱。古代又沒有發明照相機,所以人們如果想要將人的長相和面貌、體態記錄下來,也只能通過繪畫的形式。
  • 《qq飛車手遊》帝王抽獎券怎麼獲得 帝王抽獎券獲取攻略
    導 讀 qq飛車手遊帝王抽獎券如何獲取?
  • 為什麼現代社會的一些中國人,還有很深的帝王情結?
    辛亥革命已經過去百餘年了,然而如今的一些中國人依然有很深的帝帝王情節。比如電視裡的宮廷劇依然受歡迎,無論是哪朝哪代,君臣之間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情節最令觀眾大呼過癮。潛意識裡都在說,假如還是在古代,人家就是格格之類的高貴身份。就是廣告中也都喜歡沾點皇帝氣息。古代皇帝吃過什麼,用過什麼,如果能傳到如今那是大大的光榮。普通老百姓也對皇帝有很強的興趣,無數人在影視劇和小說中把自己代入到皇帝的角色,好好地過一把帝王癮。網上有人調查,如果穿越到古代,最想做的身份是什麼?投票中皇帝高居第一名的。
  • 古代帝王陵前為什麼放石像生?有哪些石像生?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唐代帝王陵  古代帝王陵前都放有石像生。如瀋陽北陵,在正紅門前的甬道兩旁就立有十二對相互対襯的石像,分為子、麒麟、獬豸(xièzhì)、駱駝、馬、象六種,件件都是巧奪天工的藝術品。  獅子  獬豸,是神話中的異獸,頭長長角,專觸不正之人古代法官,曾戴過獬冠,以表邪正之意。
  • 毫無帝王相的他是如何當上皇帝的
    什麼叫帝王相?看看這些霸氣側漏的帝王再這位,迷人的單眼皮,憨厚的表情,他是誰?——(南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通俗來講就是趙匡胤說:你們哪天也被逼造反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