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段最值裡的「三截棍」如何破解?(胡不歸問題)
線段最值,包括一條線段,兩條線段和甚至多條線段和的最值,通常解決的思路是化成一條線段,利用「兩點之間線段最短」或「垂線段最短」來解決,當然在加入圓相關概念之後,可用定理會更多。多條線段和的最值也被歸納為「胡不歸+阿氏圓」模型,當然,核心依然是上述基本定理。
題目
如圖,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拋物線y=x-2x-3與x軸交於點A,B(點A在點B左側),交y軸於點C,點D為拋物線的頂點,對稱軸與x軸交於點E.
(1)連接BD,點M是線段BD上一動點(點M不與端點B,D重合),過點M作MN⊥BD,交拋物線於點N(點N在對稱軸的右側),過點N作NH⊥x軸,垂足為H,交BD於點F,點P是線段OC上一動點,當MN取最大值時,求HF+FP+1/3PC的最小值;
(2)在(1)中,當MN取最大值,HF+FP+1/3PC取最小值時,把點P向上平移√2/2個單位得到點Q,連接AQ,把△AOQ繞點O順時針旋轉一定的角度α(0<α<360),得到△A'OQ',其中邊A'Q'交坐標軸於點G,在旋轉過程中,是否存在一點G,使得∠Q'=∠Q'OG?若存在,請直接寫出所有滿足條件的點Q'的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解析:
(1)讓我們先解決第一個問題,即MN什麼時候最大?
點M在線段BD上,MN⊥BD,從圖中可以觀察出△FMN∽△DEB,請注意,它們的形狀是相對固定的,因為這兩個直角三角形中,有一個銳角∠DBE始終等於∠FNM,於是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對應邊成比例,設置參數表示MN的長度,然後利用二次函數最值來解決,當然無論哪種方法,必要的坐標需要先求出來,拋物線解析式已知,因此可分別求出A(-1,0),B(3,0),C(0,-3),D(1,-4)以備後面解題需要。
方法一:設N(t,t-2t-3),求出BD的直線解析式為y=2x-6,則點F(t,2t-6),可表示出FN=-t+4t-3,再根據△FMN∽△DEB,得MN:FN=EB:DB,其中EB=2,DE=4,可計算出DB=2√5,因此MN=√5/5FN=-√5/5(t-2)+√5/5,最後得到當t=2時,MN取得最大值,此時的點F(2,-2),HF=2;
方法二:不妨作一條直線k與DB平行,且與拋物線只有唯一公共點,設這條直線為y=2x+n,與拋物線聯立方程得2x+n=x-2x-3,整理得x-4x-(n+3)=0,有唯一公共點的含義是它的判別式為零,即△=0,16+4(n+3)=0,解得n=-7,於是我們可得到交點N(2,-3),從而得到點F(2,-2),同樣計算出HF=2;
然後再來解決第二個問題,FP+1/3PC何時最小?
這個問題的焦點是如何處理1/3PC,在通常的線段和最值問題中,我們一般把兩條線段的和「拼湊」成一條線段,再利用兩個最值定理來求解,即在圖中尋找或構造一條線段始終等於1/3PC,它在哪呢?
第一次嘗試,解析法。
設點P點坐標為(0,p),分別表示出PC=p+3,PF=4+(-2-p),得到一個含二次根式的代數式,1/3(p+3)+√[4+(-2-p)],這在初中階段基本走入「死胡同」了,失敗!
第二次嘗試,幾何轉換法。
在圖中現有條件中,有沒有兩條線段比為1:3的呢?還真有!前面已經求出的A(-1,0),C(0,-3),在△AOC中,兩條直角邊之比恰好是1:3,也就是說,只要以PC為直角邊,構造一個與之相似的直角三角形,豈不是解決問題了?作圖如下:
過點P作PK∥x軸,於是無論點P在何處,始終有PK=1/3PC,看上去似乎解決了,但且慢!PF+PK何時最小呢?AC是定線,點F是定點,按常理應該使用垂線段最短,可是PK不可能垂直於AC的,因此受阻於最短構型,失敗!
第三次嘗試,仍然是幾何轉換法。
至少在第二次嘗試中,我們找到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即尋找一條始終長度是PC三分之一的線段,雖然上述PK的構造是失敗的,但不妨礙我們在其基礎上繼續研究。
在失敗中尋找原因,有定線有定點,不垂直是硬傷,那麼我們換個思路,F是定點沒得跑,定線難道只能是AC?在前面第二次嘗試中,△PCK的兩直角邊之比為1:3,難道只能是兩直角邊的比?
稍微調整一下,我們過點P構造直角三角形,以PC為斜邊可以嗎?
所以我們需要構造一個以C為頂點,CP所在直線為一邊,正弦值為1/3的角。
方法是以PC為直徑作圓,再以P為圓心,1/3PC長為半徑作弧,與前面的圓相交於點T,如下圖:
再連接PT和CT,看下我們的初衷是否實現了,如下圖:
檢測第一條:CT是否為定直線,由於我們作圖時保證了△PCT是一個直角三角形,理由是直徑所對的圓周角是直角,且PT=1/3PC,因此sin∠PCT=1/3,由三角函數概念可得∠PCT的大小是確定的,所以判斷CT是定直線;
檢測第二條:PT是否始終為PC的三分之一,這毋庸置疑,我們就是截取它的三分之一作弧的;
至此成功構造出FP+PT=FP+1/3PC,且當F、P、T三點共線時,其和最短,理由是「垂線段最短」。
接下來可以開始求這個最小值了,過點F作FS⊥y軸,如下圖:
很容易證明△PCT∽△PFS,得到PS=1/3PF,而在Rt△PFS中,FS=2,另兩邊之比為1:3,一個直角三角形,一旦知道兩條邊的比,則三邊之比可求,因此PS:FS:FP=1:2√2:3,這也是利用三角函數的結果,所以FP=3√2/2,PS=√2/2,再來求PC=CS-PS=1-√2/2,然後得到PT=1/3PC=1/3-√2/6,最後將三段合成,HF+FP+1/3PC的最小值為(7+4√2)/3;
(2)在前一小題的基礎上,我們已經確定了點P坐標,因此Q點坐標也隨之確定,從而△AOQ的形狀大小也能確定,接下來就是旋轉的問題了。
首先P(0,(-4-√2)/2)向上平移後得到Q(0,-2),再觀察Rt△AOQ,發現它兩直角邊分別是1和2,因此斜邊是√5,從上個圖中先看∠Q'和∠Q'OG之間的關係,前者是直角三角形的一個內角,後者是由直角頂點出發的一條線段,這令人想到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那麼,是否旋轉至當這個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與坐標軸重合,恰好存在這樣的數量關係呢?不妨試一下,如下圖:
當∠Q'=∠Q'OG時,過點Q'向x軸作垂線Q'L,得到∠LQ'O=∠Q'OG=∠Q',即△LQ'O也是一個三邊比為1:2:√5的直角三角形,所以點Q'坐標就比較好求了,畢竟OQ'長度始終為2,因此當點G在y軸正半軸時,Q'(-2√5/5,4√5/5);
於是剩下的幾種情況就容易多了,分別作圖如下:
分別求當點G在x軸正半軸時,Q'(4√5/5,2√5/5);
當點G在y軸負半軸時,Q'(2√5/5,4√5/5);
當點G在x軸負半軸時,Q'(-4√5/5,-2√5/5).
綜上所述,所有滿足條件的點Q'坐標為(-2√5/5,4√5/5),(4√5/5,2√5/5),(2√5/5,4√5/5),(-4√5/5,-2√5/5).
解題反思
有的時候,自己在備課時把一道題目的解法條分縷析,非常透徹(自以為),可是學生卻索然無味,一方面懷疑是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另一方面也必須反省自身,講解能否再精彩一些?
上網課期間,有學生玩遊戲直播,不亦樂乎,這麼多人圍觀,技術也不怎麼樣,是什麼勇氣?圍觀者是什麼心態?難道不應該看那些玩的最溜的玩家嗎?
思考多了,便也得出了結論,當然,是我自己的結論。
學生看老師講題,有時候是帶著疑問聽,這樣當然效果最好,更多的時候是被動聽的,因為老師要講這道題,所以我才去看看。
針對這種心態,講題過程如果沒有「故事」或者「事故」,是很難抓住學生注意力的,因此在講解這道題之前,我自己先嘗試以學生思路去思考,果然會遇到問題,這就引起了共鳴,學生在聽講的時候會發現,原來老師也是這麼想的,而且沒做出來!
對,老師也沒做出來,這個就很有意思了,那就看老師能不能做出來,多了幾分期待,其實就是要多這幾分期待,至少注意力集中過來了不是嗎?
嘗試有成功也有失敗,很明顯學生對翻車很有興致,畢竟在他們的解題過程中,翻車現場比比皆是,在我看來,翻車不要緊,及時吸取教訓才是重點,從失敗之處找到原因,而且失敗之後並不代表努力也是失敗的,本題中恰恰是從失敗中找到的新的思路,這也是鼓勵學生不要因為思路沒走通,而對整個過程全盤否定。
數學解題,無論一種方法最終能否成功,過程非常重要,在整個思考過程中,會調用不同的知識,引用不同的方法,這個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而與最終結果無關。
也就是說,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設置教學環節,讓思維貼近學生,而不是一上來就擺出一幅先知模樣,秒殺這秒殺那,情同理合的教學場景,才最具效果。
不過,這終歸是「演戲」,上課,其實也是一場場戲,演得好不好,能不能吸引學生,核心是教學設計,宛如劇本,否則一身解法,盡唱獨角戲,實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