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段最值裡的「三截棍」如何破解?(胡不歸問題)

2020-12-22 愛數學做數學

線段最值裡的「三截棍」如何破解?(胡不歸問題)

線段最值,包括一條線段,兩條線段和甚至多條線段和的最值,通常解決的思路是化成一條線段,利用「兩點之間線段最短」或「垂線段最短」來解決,當然在加入圓相關概念之後,可用定理會更多。多條線段和的最值也被歸納為「胡不歸+阿氏圓」模型,當然,核心依然是上述基本定理。

題目

如圖,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拋物線y=x-2x-3與x軸交於點A,B(點A在點B左側),交y軸於點C,點D為拋物線的頂點,對稱軸與x軸交於點E.

(1)連接BD,點M是線段BD上一動點(點M不與端點B,D重合),過點M作MN⊥BD,交拋物線於點N(點N在對稱軸的右側),過點N作NH⊥x軸,垂足為H,交BD於點F,點P是線段OC上一動點,當MN取最大值時,求HF+FP+1/3PC的最小值;

(2)在(1)中,當MN取最大值,HF+FP+1/3PC取最小值時,把點P向上平移√2/2個單位得到點Q,連接AQ,把△AOQ繞點O順時針旋轉一定的角度α(0<α<360),得到△A'OQ',其中邊A'Q'交坐標軸於點G,在旋轉過程中,是否存在一點G,使得∠Q'=∠Q'OG?若存在,請直接寫出所有滿足條件的點Q'的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解析:

(1)讓我們先解決第一個問題,即MN什麼時候最大?

點M在線段BD上,MN⊥BD,從圖中可以觀察出△FMN∽△DEB,請注意,它們的形狀是相對固定的,因為這兩個直角三角形中,有一個銳角∠DBE始終等於∠FNM,於是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對應邊成比例,設置參數表示MN的長度,然後利用二次函數最值來解決,當然無論哪種方法,必要的坐標需要先求出來,拋物線解析式已知,因此可分別求出A(-1,0),B(3,0),C(0,-3),D(1,-4)以備後面解題需要。

方法一:設N(t,t-2t-3),求出BD的直線解析式為y=2x-6,則點F(t,2t-6),可表示出FN=-t+4t-3,再根據△FMN∽△DEB,得MN:FN=EB:DB,其中EB=2,DE=4,可計算出DB=2√5,因此MN=√5/5FN=-√5/5(t-2)+√5/5,最後得到當t=2時,MN取得最大值,此時的點F(2,-2),HF=2;

方法二:不妨作一條直線k與DB平行,且與拋物線只有唯一公共點,設這條直線為y=2x+n,與拋物線聯立方程得2x+n=x-2x-3,整理得x-4x-(n+3)=0,有唯一公共點的含義是它的判別式為零,即△=0,16+4(n+3)=0,解得n=-7,於是我們可得到交點N(2,-3),從而得到點F(2,-2),同樣計算出HF=2;

然後再來解決第二個問題,FP+1/3PC何時最小?

這個問題的焦點是如何處理1/3PC,在通常的線段和最值問題中,我們一般把兩條線段的和「拼湊」成一條線段,再利用兩個最值定理來求解,即在圖中尋找或構造一條線段始終等於1/3PC,它在哪呢?

第一次嘗試,解析法。

設點P點坐標為(0,p),分別表示出PC=p+3,PF=4+(-2-p),得到一個含二次根式的代數式,1/3(p+3)+√[4+(-2-p)],這在初中階段基本走入「死胡同」了,失敗!

第二次嘗試,幾何轉換法。

在圖中現有條件中,有沒有兩條線段比為1:3的呢?還真有!前面已經求出的A(-1,0),C(0,-3),在△AOC中,兩條直角邊之比恰好是1:3,也就是說,只要以PC為直角邊,構造一個與之相似的直角三角形,豈不是解決問題了?作圖如下:

過點P作PK∥x軸,於是無論點P在何處,始終有PK=1/3PC,看上去似乎解決了,但且慢!PF+PK何時最小呢?AC是定線,點F是定點,按常理應該使用垂線段最短,可是PK不可能垂直於AC的,因此受阻於最短構型,失敗!

第三次嘗試,仍然是幾何轉換法。

至少在第二次嘗試中,我們找到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即尋找一條始終長度是PC三分之一的線段,雖然上述PK的構造是失敗的,但不妨礙我們在其基礎上繼續研究。

在失敗中尋找原因,有定線有定點,不垂直是硬傷,那麼我們換個思路,F是定點沒得跑,定線難道只能是AC?在前面第二次嘗試中,△PCK的兩直角邊之比為1:3,難道只能是兩直角邊的比?

稍微調整一下,我們過點P構造直角三角形,以PC為斜邊可以嗎?

所以我們需要構造一個以C為頂點,CP所在直線為一邊,正弦值為1/3的角。

方法是以PC為直徑作圓,再以P為圓心,1/3PC長為半徑作弧,與前面的圓相交於點T,如下圖:

再連接PT和CT,看下我們的初衷是否實現了,如下圖:

檢測第一條:CT是否為定直線,由於我們作圖時保證了△PCT是一個直角三角形,理由是直徑所對的圓周角是直角,且PT=1/3PC,因此sin∠PCT=1/3,由三角函數概念可得∠PCT的大小是確定的,所以判斷CT是定直線;

檢測第二條:PT是否始終為PC的三分之一,這毋庸置疑,我們就是截取它的三分之一作弧的;

至此成功構造出FP+PT=FP+1/3PC,且當F、P、T三點共線時,其和最短,理由是「垂線段最短」。

接下來可以開始求這個最小值了,過點F作FS⊥y軸,如下圖:

很容易證明△PCT∽△PFS,得到PS=1/3PF,而在Rt△PFS中,FS=2,另兩邊之比為1:3,一個直角三角形,一旦知道兩條邊的比,則三邊之比可求,因此PS:FS:FP=1:2√2:3,這也是利用三角函數的結果,所以FP=3√2/2,PS=√2/2,再來求PC=CS-PS=1-√2/2,然後得到PT=1/3PC=1/3-√2/6,最後將三段合成,HF+FP+1/3PC的最小值為(7+4√2)/3;

(2)在前一小題的基礎上,我們已經確定了點P坐標,因此Q點坐標也隨之確定,從而△AOQ的形狀大小也能確定,接下來就是旋轉的問題了。

首先P(0,(-4-√2)/2)向上平移後得到Q(0,-2),再觀察Rt△AOQ,發現它兩直角邊分別是1和2,因此斜邊是√5,從上個圖中先看∠Q'和∠Q'OG之間的關係,前者是直角三角形的一個內角,後者是由直角頂點出發的一條線段,這令人想到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那麼,是否旋轉至當這個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與坐標軸重合,恰好存在這樣的數量關係呢?不妨試一下,如下圖:

當∠Q'=∠Q'OG時,過點Q'向x軸作垂線Q'L,得到∠LQ'O=∠Q'OG=∠Q',即△LQ'O也是一個三邊比為1:2:√5的直角三角形,所以點Q'坐標就比較好求了,畢竟OQ'長度始終為2,因此當點G在y軸正半軸時,Q'(-2√5/5,4√5/5);

於是剩下的幾種情況就容易多了,分別作圖如下:

分別求當點G在x軸正半軸時,Q'(4√5/5,2√5/5);

當點G在y軸負半軸時,Q'(2√5/5,4√5/5);

當點G在x軸負半軸時,Q'(-4√5/5,-2√5/5).

綜上所述,所有滿足條件的點Q'坐標為(-2√5/5,4√5/5),(4√5/5,2√5/5),(2√5/5,4√5/5),(-4√5/5,-2√5/5).

解題反思

有的時候,自己在備課時把一道題目的解法條分縷析,非常透徹(自以為),可是學生卻索然無味,一方面懷疑是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另一方面也必須反省自身,講解能否再精彩一些?

上網課期間,有學生玩遊戲直播,不亦樂乎,這麼多人圍觀,技術也不怎麼樣,是什麼勇氣?圍觀者是什麼心態?難道不應該看那些玩的最溜的玩家嗎?

思考多了,便也得出了結論,當然,是我自己的結論。

學生看老師講題,有時候是帶著疑問聽,這樣當然效果最好,更多的時候是被動聽的,因為老師要講這道題,所以我才去看看。

針對這種心態,講題過程如果沒有「故事」或者「事故」,是很難抓住學生注意力的,因此在講解這道題之前,我自己先嘗試以學生思路去思考,果然會遇到問題,這就引起了共鳴,學生在聽講的時候會發現,原來老師也是這麼想的,而且沒做出來!

對,老師也沒做出來,這個就很有意思了,那就看老師能不能做出來,多了幾分期待,其實就是要多這幾分期待,至少注意力集中過來了不是嗎?

嘗試有成功也有失敗,很明顯學生對翻車很有興致,畢竟在他們的解題過程中,翻車現場比比皆是,在我看來,翻車不要緊,及時吸取教訓才是重點,從失敗之處找到原因,而且失敗之後並不代表努力也是失敗的,本題中恰恰是從失敗中找到的新的思路,這也是鼓勵學生不要因為思路沒走通,而對整個過程全盤否定。

數學解題,無論一種方法最終能否成功,過程非常重要,在整個思考過程中,會調用不同的知識,引用不同的方法,這個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而與最終結果無關。

也就是說,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設置教學環節,讓思維貼近學生,而不是一上來就擺出一幅先知模樣,秒殺這秒殺那,情同理合的教學場景,才最具效果。

不過,這終歸是「演戲」,上課,其實也是一場場戲,演得好不好,能不能吸引學生,核心是教學設計,宛如劇本,否則一身解法,盡唱獨角戲,實在可惜。

相關焦點

  • 2021年中考專題複習,二次函數線段、周長最值問題,四種處理思路
    前節提要:2020年中考數學專題複習,幾何最值之將軍飲馬、胡不歸、隱形圓2020年中考專題複習,旋轉之半角模型、手拉手模型、一線三角模型2020年中考數學專題複習,二次函數與三角形面積最值問題,鉛錘法2020年中考數學專題複習,平行四邊形存在性問題
  • 中考必考模型:「PA+kPB」最值探究(胡不歸+阿氏圓)
    中考必考模型:「PA+kPB」最值探究(胡不歸+阿氏圓)在研究胡不歸模型之前,先研究三角函數在胡不歸模型中的三角函數模型:構造一條直線,構成一個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函數,找出替代線段。因為胡不歸模型的成立,必須掌握作出這種找到一個與正弦有關的作圖方法。胡不歸來歷:從前,有一個小夥子在外地當學徒,當他獲悉在家鄉的年老父親病危的消息後,便立即啟程日夜趕路。
  • 初中數學中考難點:九年級數學上冊圓及幾何動點最值問題考點解讀
    本專欄包括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24章圓(第1-35課)及中考數學幾何動點最值壓軸題型(第36-79課)含隱形輔助圓、瓜豆原理、胡不歸問題、阿氏圓模型、費馬點模型,由於將軍飲馬問題與三角形關係密切,故放在了三角形專欄進行了講解。
  • 初高中數學難點:幾何胡不歸最值模型,例題+習題,難點全透析
    提到「胡不歸」,相信同學們並不陌生,初次見到這類題一般都是在初三。「胡不歸」是數學的經典模型之一。簡單來說,就是探究動點和最有價值的問題。通常來說,同學們會遇到PA+PB的最值問題,這類是比較基本的,而還有一種情況就是PA+KP的最值,此類式子一般與「胡不歸」和「阿氏圓」有關係,以壓軸題或者難題的形式出現,所以要想拿高分,這類題目是必須要吃透的。那麼,今天呆哥就給同學們整理了一篇經典幾何模型「胡不歸」專題講義+習題。題目都節選自歷年的考試真題,具有很好的實戰演練意義。
  • 中考難點,再探究最值胡不歸模型,複習提升有必要
    胡不歸問題,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數學問題,曾經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難題」。近年來陸續成為各地中考模擬題的小熱門考點,學生不易把握,今天給大家普及講解一下。何謂「胡不歸」?「胡不歸」解答思路剖析「胡不歸」問題是「PA+k·PB」(k取不為1的正數)型的最值問題中的一種,當動點P在直線上運動時,就屬於「胡不歸」問題,解答過程中,需要利用通過構造(往往使用銳角三角函數或相似)使得k·PB轉換成某條特定線段(如PC),則可把問題轉化成PA+PC的將軍飲馬問題。
  • 立體幾何中與長度有關的動態最值問題選題解析
    立體幾何中的最值問題常以哪些思路進行分析?既然有最值,則就有未知的數值,這種數值若從函數角度分析可能是某條未知的線段,某個未知的角度,若從幾何的角度分析,可能是某個點的特定位置,或類似於螞蟻爬盒子之類的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又或者是兩條異面直線最短距離的公垂線等等,動態最值問題是立體幾何中綜合性和難度較強的一類問題,與此類似的是動態定值問題,這個以後再說,常見的題型如下:1.距離或線段長的最值
  • 由動點軌跡引發的面積/體積最值問題
    上期內容主要是由動點引起的距離長度型最值問題,今天選取四道與動點引起的體積或面積問題。這種問題其實就是動點的軌跡問題,只要找到動點的軌跡,與此對應的面積或體積最值即可確定出來,相關內容可參考連結:立體幾何中的動點軌跡問題這種題目我仔細找了一下,在各地區的模擬題中還是比較常見的,難度適中,只需根據條件中平行垂直,或已知的面積、比例等關係找出動點的軌跡即可,
  • 當軌跡中的動點連帶變量時,幾何最值問題的內在規律與求解策略
    在動態的幾何圖形中主動點的運動帶出從動點的運行,如有規律則求其軌跡,但是有類問題變較複雜,軌跡中的動點連帶著變量,成為複合多重性動態。如何在變中求不變,在變中尋規律是解決問題的策略所在,現有以下三個實例大家一起來剖析:《例1》中的動態△ADE為「定角對定長動邊」,可化解此類動態三角形中的變數,找出不變因素和規律,動態三角形的外接圓的圓心有規律其軌跡為圓,圓心與動點的主角點F間距離可求為定長2√5,這是一個特例(一般會連帶變量),利用折線AOF中,AO=2,OF=2√5,求得線段OF的最大值。
  • 番外篇:2017·河南·22題:旋轉與最值問題的課堂記錄
    七年級時都曾遇到過這樣的問題:若兩個角的兩邊分別平行,則這兩個角之間有何數量關係呢? 關鍵仍是導角,如何證明∠MPN=90°呢?
  • 解析幾何,導數,四邊形中的最值問題選題
    |的題目用極坐標方程來解最容易,證明過程很簡單,藉此題目說明一下解析幾何中與線段平方有關的定值問題,可藉助極坐標方程去解,過程如下:第二題的價值在於思路如何去想,求n的最大值,關鍵是去掉其中的函數符號,在給定區間內可求出函數的值域,因此利用單調性放縮可把未知的變量函數值變成確定的函數值即可求出n的取值範圍。
  • 2020年中考數學專題複習,二次函數與三角形面積最值問題,鉛錘法
    本節內容主要介紹二次函數中三角形面積最值問題。求三角形常用的方法有:(1)直接法,利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求解,此時的三角形是規則三角形,也就是說可以求出三角形的底和高,一般以坐標軸上線段或以與軸平行的線段為底;(2)利用相似三角形,兩個三角形相似,面積比等於相似比的平方;(3)利用同底或等高的三角形面積關係;(4)割補法求三角形的面積,三邊均不在坐標軸上的三角形及不規則多邊形需把圖形分解。
  • 九年級數學,小狗活動範圍的最值問題,容易出錯
    在圓中,有一類問題,求小狗的活動範圍,這類題目一不留神就很容易出錯。並且,可與二次函數相結合考查最值問題,難度上也會相應變大。在解題時注意,小狗活動的範圍應該是以所寄點為圓心,繩長為半徑的一個圓。分析:小狗活動的區域面積為以B為圓心、10為半徑的四分之三圓,以C為圓心、6為半徑的四分之一圓和以A為圓心、4為半徑的十分之一圓的面積和,然後利用扇形的面積公式或圓的面積公式進行求解即可。
  • 中考難點,尋動點軌跡破解最值綜合題
    近些年的中考中,經常出現動點的運動軌跡類問題,通常出題以求出軌跡的長度或最值最為常見。很多考生碰到此類試題常常無所適從,不知該從何下手。典型考題類型1 直線型軌跡最值問題1.(2019春姑蘇區期末)如圖,正方形紙片ABCD的邊長為4cm,點M、N分別在邊AB、CD上.將該紙片沿MN摺疊,使點D落在邊BC上,落點為E,MN與DE相交於點Q.隨著點M的移動,點Q移動路線長度的最大值是(  )
  • 中考數學,阿氏圓動點最值問題,可以構造燕尾圖形
    通過大量的同類題型,總結出阿氏圓問題的模型解法,也就是燕尾模型。這種方法在我上傳之前,網上是沒有的。我也是猶豫再三才上傳的,畢竟解法過於模式化,學會了方法這一類題目就不難了,對鍛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幫助不大,只對應試教育得分有幫助。
  • 解三角形擴展:四邊形中的最值問題
    四邊形中的最值問題其實是三角形中最值問題的延伸,在三角形最值問題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三角函數的有界性,即用一個有範圍的角度將所要求出的式子表示出來,利用三角函數是有界函數求出最值即可,但是在四邊形中有時候只設一個角度表示出所要求的式子會很複雜,所以此時最常見的做法是設兩個角度,然後找到兩個角度之間的正餘弦轉化關係,最後依舊轉化為只含有一個角度的有界函數即可,但是除了常規的做法之外
  • 惠安縣2歲娃耍雙截棍 能滅蠟燭開瓶蓋
    他一出生便天天看著爸爸耍雙截棍,大約到1歲蹣跚學步時,孩子會自己去抓雙截棍玩。從那時起,他就有意識地為小龍準備一根泡沫雙截棍玩。 記者採訪中,小龍看到爸爸拿起雙截棍,立馬也拿起一副,一邊盯著生人看,一邊耍了起來。耍了一會進入狀態後,吳天培拿著一個礦泉水瓶蹲下,小龍便明白了,站在瓶子前來回耍了幾回,像是在醞釀。「啪!」瓶蓋被打在地上,瓶身沒有任何變形。
  • 中考數學壓軸題:帶根號或分數的線段和最小問題,考生:我太難了
    線段或者線段之和最小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中考數學壓軸題的熱門考點!不為別的,就是不想給考生拿滿分!因為這一類型的題目,太難了!眾所周知(不好好學習的孩子不一定知道),線段的最小值原理只有一個:點到直線的距離最短。而線段和的原理,在初中階段也是唯一一個: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 2020年高考考前專項訓練三角函數專題2.四邊形中的最值問題
    四邊形中的最值問題是解三角形中最值問題的延伸,在三角形中的最值問題中常用的解法是利用角的有界性或利用邊長所構成不等式來處理,再或者利用三角形的外接圓以及建系來處理,方法比較靈活,在四邊形中很多時候只設一個角度很難求出最值,一般情況需要設出兩個角度,再找到兩個角度之間的轉化關係轉化為一個角
  • 二次函數中角度和差求坐標問題,難度大,找準突破口是解題的關鍵
    在前幾節內容中,介紹了二次函數中等角問題和倍角問題。倍角問題以二倍角居多,可以轉化為等角問題來解決,等角問題常見的思路有通過平行線得到角相等,通過等腰三角形得到角相等,通過角度相等得到角的銳角三角函數相等,得到直線解析式等,從而求出參數的值。
  • 圓錐曲線中的定比分點問題
    與圓錐曲線的線段定比分點問題通常以向量的形式給出,重點考查向量係數的處理以及點和點之間利用坐標進行轉化,此時存在比例的線段並不一定是弦長,也可能是一條普通的線段,因此根據線段是不是弦長處理起來的方法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