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下的體壇
京報體育年終專稿 回顧2020年,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會成為集體的回憶。疫情深刻地影響著、改變著所有人的生活節奏。那麼在運動健身方面有什麼樣的變化呢?通過記者的調查與走訪,發現從學生族、上班族到銀髮族,健身成了人們最關注的話題之一。
經過十餘年全民健身的推廣,健康意識的提升、運動健身的理念已得到更多人的認同,人們參與健身的方式也從被動接受,向著積極主動出擊的方式轉變。在這一大趨勢下,今年的疫情進一步「催化」了人們對健康、健身的認識,記者以學生族、上班族和銀髮族為走訪群體,各找出一個範例,證明了一個結論:幾乎所有人都意識到了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學生族
健身成了一種新生活方式
夜幕降臨,北京大學五四運動場開始熱鬧起來。來自全校不同院系的跑者聚集到這裡,參加一項名為「夜·奔」的跑步活動。光華管理學院2015級學生周榕涵告訴記者,「夜·奔」是北大鼓勵師生跑步而舉辦的校園活動,已陪伴師生們6年時間,每周二、周四的五四運動場會響起配合跑步的「神曲」,伴隨著「夜跑一族」進行定期運動,如今,很多人把參加「夜·奔」當成一種生活習慣。
周榕涵熱愛運動,不僅是跑步,他也會參加其他競技性更強的運動。但跑步對他而言有著特殊意義,可以說是讓他愛上體育運動的「領路人」。「讀高中的時候,我因為學習壓力大,所以開始嘗試每天下午放學後去跑跑步,經過前幾次試跑後,我感覺心情很爽,於是慢慢堅持了下來。」周榕涵說,「從跑步中得到的快樂,促使我開始關注並參與到籃球、遊泳等更具競技性的體育運動中。由於此類運動需要良好的身體條件做支撐,為了變得更強壯,我開始搜尋如何提升耐力、速度、靈活性等相關方面的知識,並通過手機健身App尋找一些講解教程。在不斷搜索和認知過程中,我感覺到體育運動不僅能讓人快樂,還懂得了如何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身體各部位的素質以及通過體育鍛鍊增強體魄、磨練意志。」
持有這種想法的學生,當然不僅僅是周榕涵,現在有更多學生開始根據自身想法和實際條件,靈活選擇不同的健身方式。
「2018年,我報名參軍入伍鍛鍊了兩年,這次『重回』校園,感觸最深的就是身邊同學的運動健身方式正在悄然發生著改變。之前我看到在體育場、遊泳館裡面運動的同學,其中多數本就喜歡參加體育活動。但今年經過了疫情後,現在我感覺用碎片時間抓緊鍛鍊的學生越來越多,有的同學甚至在宿舍門框上安裝了專門做引體向上的單槓,每天進出宿舍時就隨時拉上幾個;還有同學購買瑜伽墊、啞鈴等器材放在宿舍,抽空用10分鐘就能跟著一些健身軟體視頻教程鍛鍊一下,效果很好。」周榕涵說,「受今年疫情的影響,居家上網課的學生就在家進行鍛鍊,比如塑性、減脂、增肌等,同時還可以記錄下自己的各項鍛鍊數據,這種方式不僅有針對性,也更加靈活有趣。」
銀髮族
在健身中活動筋骨結交夥伴
下午4時的東單公園十分熱鬧,園內到處是踢毽子、打羽毛球的人,還有伴著歡快音樂跳廣場舞的人群,陣陣歡聲笑語讓整個公園充滿了活力。
位於公園西側的器材鍛鍊區,55歲的薛大爺雙手握住單槓,身體騰空,前後蕩了幾下後,雙腿快速前甩,身體繞著單槓來了一個大迴環,然後穩穩落在地上。
看到迎上前的記者,薛大爺說:我來這裡鍛鍊不到兩年時間,剛剛所做的單槓大迴環動作是半年前才練成的,現在一次只能做一個。「每天早上、午飯後和傍晚三個時段來鍛鍊的人最多,大部分都是像我這樣歲數較大的中老年人,大家邊練邊聊天,感覺挺好。」
薛大爺還告訴記者,當初他來鍛鍊的目的只是想抻抻筋骨,因為此前自己的膝蓋經常犯病,厲害的時候甚至沒辦法下樓。
「我最開始時只敢簡單地壓壓腿,沒想到堅持了仨月,我感覺膝蓋犯老毛病的次數越來越少了,這讓我特高興,然後就一直堅持來這裡練練。」薛大爺說,「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我壓腿的高度從最初的石礅子,上升到了雙槓,然後我開始練起了雙槓以及大迴環等難度較高的動作。每次鍛鍊結束後,我再去旁邊的上肢牽引器和腿部、腰背按摩器上放鬆一下身體,全套動作練下來,身體舒展了,心情也就舒暢了。以我的經歷和感受,一是建議人們要堅持鍛鍊,二是要琢磨一下,選擇好不同的健身器材。現在凡事都講究一個科學精準,其實鍛鍊身體也一樣。」
薛大爺希望藉助《北京晚報》發出邀請:希望家在附近喜歡健身的老夥伴兒們,有空來東單公園一起練起來!
上班族
雲健身讓鍛鍊無處不在
晚上8時30分,王輝輝將瑜伽墊鋪好,照著平板電腦中的視頻課程做起了「帕梅拉」健身操。她告訴記者,雖然一天工作下來身體挺疲憊,但是用這樣的方式出出汗,那種累與工作中的累不是一回事,感到身體和精神特別放鬆。
王輝輝和很多坐辦公室的上班族一樣,每天要盯著電腦敲鍵盤,一坐就是一天,加上往返通勤在路上的消耗,以往一進家門連話都不願意多說,更別提鍛鍊了。「讓我開始重視身體鍛鍊的起因,是去年我生了一場大病,為此頻繁奔波在醫院與家之間,我當時就想:我這是怎麼啦?!我才多大啊,身體就出問題了,以後可怎麼辦?」王輝輝說,等身體康復後,她選擇了用跳繩健身,從最初只能跳100次,到現在能跳3000次,前後花了五個月時間。「現在我的感覺是精力比以往充沛多了,上完班回到家再也不直接癱倒在沙發上了。」
初步嘗到鍛鍊身體甜頭的王輝輝,很快就不僅僅滿足於簡單的跳跳繩了,她走進了小區旁邊的一家健身房,跟著健身教練開始了更專業系統的身體訓練。「可練了才不到一個月,健身房因為疫情被迫關了門。當時我看到不少手機健身軟體推出了各種居家鍛鍊教程,比如減脂、放鬆肩頸等,還有專業教練通過網絡直播授課,從此我開始嘗試『雲』健身。」王輝輝說,「我在軟體中先選擇一個教程,然後每晚根據健身軟體的課程進行訓練,這讓我又找到了『量身訂製』的感覺。在課程交流區中,每天都有很多人分享心得,相互鼓勵,雲友們既練了身體,也獲得了友情。」
除了做到科學的健身,健康的飲食也成為很多健身愛好者關心的話題。「我認為吃和練都是健身的一部分,二者相輔相成,不少健身軟體教程也會教人們怎麼吃才最健康,以及合適的飲食時間、數量、種類等內容。因為疫情,我的健身方式和對健身的認知都發生了很大改變。」王輝輝說,「現在隨著我國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室外健身場所也開始逐步開放,我會根據天氣、時間靈活選擇健身場地,現在無論室內、室外,我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保持健身的習慣。」
在記者近期對上班族的採訪中,發現王輝輝不是一個孤例,而是代表了上班族疫情中和疫情後的普遍狀態。
來源:北京晚報 實習記者 卓然 製圖吳薇
流程編輯: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