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學四大家:他倆並稱「二陳」,全國中精熟全史者唯他一人!

2020-12-22 秦嶺瞭望

錢穆先生的弟子、著名史學家嚴耕望曾說:「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這一論斷正被越來越多的當代學者所接受。

陳寅恪 教授之教授

陳寅恪(1890-1969),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

陳寅恪有多傳奇?

就出身來講,他的祖父陳寶箴,曾出任湖南巡撫,他的父親陳三立,是著名的詩人,「清末四公子」之一。

就學問來講,他是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語言學家、詩人,與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等並稱為「清華四大國學大師」。

就經歷來講,他先後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一流學府任教,人稱「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就異秉來講,他的侄子陳封雄說:「他(陳寅恪)通曉十四五種文字。除英、法、德、日、俄、希臘、匈牙利、土耳其、阿拉伯文外還懂梵、巴利、蒙、藏、滿、波斯、突厥等文字……以及許多中亞細亞已經死亡的文字」。

還有件事,抗戰爆發,陳寅恪的參考書全部焚毀於戰火,幾乎在沒有任何參考書籍的情況下,寫出了《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兩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一書,引用的典籍就達上千種。

陳寅恪還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憑記憶創作了《柳如是別傳》和《元白詩稿證箋》等著作。所以,鄭天挺稱讚他是「教授中的教授」,傅斯年說:「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五六十年代流傳過一句話:「國民黨派專機要接陳寅恪去臺灣,陳寅恪堅決不去!」

這句話並非空穴來風。1949年,國民黨節節敗退,國民黨在廣州組織了「戰時內閣」,作為教育部長的杭立武,在這樹倒猢猻散的時刻,並未忘記那些專家學者,提出了「搶救學人計劃」,他懂陳寅恪的價值,多次派人向陳寅恪說請他去臺灣,均被陳拒絕。

後又勸陳到香港,也被拒絕。

杭立武又拉著財政部長親自上門勸說,說只要陳寅恪去香港,馬上送陳一套洋房和10萬港幣,陳寅恪依然不為所動。

他又請傅斯年出面做工作,傅斯年因此多次致電陳寅恪,請他去臺灣,只要答應去,馬上派飛機來接,故有「國民黨派專機要接陳寅恪去臺灣,陳寅恪堅決不去」一說。但是,陳寅恪自始至終堅持不出國、不去臺灣。

陳寅恪先生的為人,全見於他所寫的《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文中說:

「(王國維)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於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彰。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呂思勉 一本書暢銷80年

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曾說:

「中國史上須待考證研究的地方太多,故所有的通史,多屬千篇一律,彼此抄襲。其中較近理想的,有呂思勉的《白話本國史》。」

如果每個中國人都該讀一本中國史,那麼呂思勉的作品不可錯過。

呂思勉是誰?

他是「中國史學四大家」之一,他也是「國學宗師」錢穆的老師。

呂思勉通曉文、史、哲,學風嚴謹,眼界開闊。他的史學作品,總能給出精彩的評論,讓枯燥的歷史也變得有趣,令人耳目一新。

《白話本國史》初版封面

1934年,呂思勉為當時的青年學生寫了一本《白話本國史》,原名《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初版發行。

顧名思義,是呂思勉先生為當時高中生寫的一部中國通史教材,語言通俗易懂,又不失由文言轉白話的雅致的民國風韻,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發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

這本轟動一時的著作,被稱為「中國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新式通史」。呂先生的這部中國史著作,開了用白話寫中國通史的先河,旁徵博引、深入淺出,把厚重的歷史講得輕鬆有趣。

自問世至今,暢銷80餘年,被海內外讀者譽為「一本書讀懂5000年中國史」。

呂思勉的學術領域,儘管以史學為主,卻兼及傳統之學諸多領域,包括目錄學(《經子解題》等)、文字學(《章句論》等)、文學(《宋代文學》《論詩》《小說叢話》等),他對傳統醫學(《醫籍知津》)也有研究,還創作過新小說(《中國女偵探》等)。盤點二十世紀中國學術大師,論涉足之廣,少有其比者。而他的史學著述,也涵蓋了史學方法論、中國通史、斷代史(從先秦到隋唐五代以及近代史)、專門史(涉及社會、民族、文化、學術、經學、理學、政治思想諸分支學科)、史學劄記、教科書、通俗讀物等諸多領域,無論通貫古今,還是橫跨諸界,在同時代史學大家中,也是名列前茅的。

呂思勉著作之富,同樣少有其匹,《全集》達二十六卷,超過二陳,而與錢穆相頡頏(《錢賓四先生全集》五十四卷而為三十二開本,《呂思勉全集》二十六卷卻為十六開本,考慮到錢穆享壽比呂思勉長二十二年,他們師生著述之繁富應不相上下)。在史學識見上,呂思勉貫徹了「博贍仍是為學大道」的治史取向,故嚴耕望《治史三書》有《通貫的斷代史家》專文平章,說呂氏史學「應屬撰史,不是考史」。所謂「考史」,即章學誠所說的「考索之功」;而所謂「撰史」,應即章氏推許的「獨斷之學」,也即嚴氏表彰的「建立新史規模」。

在四大家中,呂思勉成就不在其他三家之下,聲光卻遠遜於南北二陳與錢穆。

但在民國時期,呂思勉仍獲得學術共同圈的高度認同,他是當時教育部為數不多的部聘教授之一。即便1950年代全國教授首次評級時,他依舊是為數寥寥的一級教授之一。上海史學界唯有他與周谷城同為一級(據屈寧《1950年代的教授分級與史學大家》,周谷城初定為二級,官方最終公布時升為一級。儘管不知他是否以豐沛故人而榮膺一級,卻也凸顯呂思勉史學成就乃眾望所歸),足見當時評級非學術因素幹擾還算有限,遠不像近年那樣不堪入目。

聞知呂思勉逝世,顧頡剛日記即下蓋棺之論:「全國中精熟全史者唯此一人。」其時,南北二陳尚活躍史壇,同為學術圈內人,這一評斷應是經過拿捏掂量的。譚其驤指出:「近世承學之士,或腹笥雖富而著書不多;或著書雖多而僅纂輯成編。能如先生之於書幾無所不讀,雖以史學名家而兼通經、子、集三部,述作累數百萬言,淹博而多所創穫者,吾未聞有第二人。」海外學者楊聯陞表示,呂思勉是他「最敬仰前輩學人之一」。業師程應鏐先生也說:「執教光華大學常聆誠之先生講論,淹博淵深,曾自嘆寅恪先生外,並世無第二人。」

錢穆 「一代宗師」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 。江蘇無錫人,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之後 。

中國近、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 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1930年因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後歷任北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教授。1949年南赴香港,創辦新亞書院(香港中文大學前身)。1967年遷居臺北,任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教授。1990年在臺北逝世,1992年歸葬蘇州太湖之濱。

陳垣 桃李滿天下

走進北京師範大學,有兩座銅像一東一西,彼此相望,一座是孔子,一座是老校長陳垣。他們在教育史書上一古一今,彼此守望,給這所師範大學樹立了為人師表的榜樣。

陳垣這個名字可能會讓現在的人們有些陌生。但在20世紀初,這卻是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作為一位史學大家,他並不像著名學者胡適、國學大師王國維那樣有著廣為流傳的故事,但在學術界,他的學問是沒有人不嘆服的。

同時,陳垣也是一位教育家,他一生從事教學七十餘年,教過私塾、小學、中學、大學。在這七十餘年中,他還曾擔任輔仁大學校長、北京師範大學校長。陳垣為祖國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材,桃李滿天下。

在學術方面,陳垣堪稱史學泰鬥。他的專長除了中國宗教史、元史、歷史文獻學,還有中西交通史、校勘學等等,而且他在每個方面的研究都是開拓性的。他的許多著作都成為史學領域的經典。陳垣與國學大師王國維齊名,而王國維去世後,他又與史學奇才陳寅恪並稱「史學二陳」。

相關焦點

  • 呂思勉:現代史學大家
    呂思勉:現代史學大家思勉(1884—1957),江蘇常州人。近現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現代中國史學四大家」。呂思勉一生以教書為主,但他寫作竟達七八百萬言,每部著作,從搜集材料、撰稿編纂到寫校核,都是自己動手。呂思勉晚年曾計劃將全部《道藏》通讀一遍,為後人研究開闢一條途徑,後因患病未成陳寅也稱,《道藏》之巨,迄今無專治之人。呂思勉喜下圍棋。有一次到銀行繳電費,因顧客擁擠,遂外出觀人下棋,不料回來時,銀行早已關門。
  • 史學學人日記視域下的近代史學研究
    由此來看,前引《史學述林》題詞中,金毓黻告誡諸生勿忘「史學南派之歷史」,頗可玩味。金毓黻對柳氏之學頗為青睞,故他雖是北派,但卻與顧頡剛古史觀點不同,而讚許「柳氏之論,不愧通人」[5](P1202)。其後又認為,「柳詒徵之學識固有可議,而其博聞多識亦自有不可及者」[5](P2480)。
  • 陳安民:實」與「信」 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的「求真」指向
    與中國傳統的「提要」撰述相比,此處的範疇運用與批評模式並無本質不同。唯值得注意的是,在關於山西大學堂所編《西史課程》的「提要」中,出現了「泰西史家最重批評」一語。這一論斷反映了一個事實:近世中國史家言史學批評,多了一個難捨難離的參照系,那就是西方史家的史學批評。比較地審視,自然有世界視野的獲得,當然也免不了文化的焦慮,不過恰恰也是一種自我反思的動力。
  • 【人物】民國大師 史學四大家之呂思勉
    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嚴耕望語)。畢生致力於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工作,先後在常州府中學堂、南通國文專修科、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瀋陽高等師範學校、蘇州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滬江大學、光華大學等校任教,曾擔任光華大學歷史系主任、代校長。早年還曾在上海中華書局、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1951年入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任教,被評為歷史學一級教授。
  • 瑞徵話永清:史學大家雷海宗
    據了解,雷先生是清華大學歷史系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南開大學的史學四大家之一,更是我國世界史學科的奠基人,這位學術上的巨匠有著怎樣的生平事跡和人生經歷呢?讓我們一起在武老師的講述中了解一下吧。清華畢業——留美博士雷海宗先生(1902-1962年)是永清縣北大王莊村人。1919年至1922年,雷先生就讀於清華學堂高等科。
  • 中國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三百年來僅此一人
    >他是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他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他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他學貫古今,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
  • 20世紀初以來中國史學話語體系的變遷
    ④但中國史書雖繁、史家雖多,卻「未聞有能為史界闢一新天地,而令茲學之功德普及於國民者」⑤,這是因為中國的舊史學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家,知有個人而不知有群體,知有陳跡不知有今務,知有事實不知有理想。中國史家以為天下是君主一人之天下,「蓋從來作史者,皆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曾無有一書為國民而作者也」⑥。傳統史學的代表二十四史,即是二十四姓之家譜。
  • 王晴佳:為什麼情感史研究是當代史學的一個新方向?
    假設以朱元璋為例,情感史的研究者不會相信朱出生時的奇異現象,但他們會研究是否這些即使不能證實的奇異現象,對朱元璋後來的造反事業發生了某種影響,譬如當時有一些人相信了他「命裡為天子」而跟隨他起義等等的行為。換言之,情感史的研究者不會僅僅從理性的層面研究朱元璋的起義,比如他自小生活艱辛,看到反抗元朝的起義能讓他獲得生機等因素。而是會注重探討另外兩個方面。
  • 山西古代學者在史學上的貢獻
    這當然不可靠,但這樣說法,並不僅他一人。如:《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王充《論衡·別通篇》、也是說「益」所作。《隋書·經籍志》、酈道元《水經注·濁水注》、劉知幾《史通·雜述篇》、又都說是「禹」所作,尤為妄誕。據明、清和近人的考證,大概「是古代的巫書」(魯迅《中國小說史》),到戰國時,由於文化的發展和地理知識的擴大,「好古之士,雜錄而成」(明胡應麟《筆叢》)。
  • 文史評論| 中國古代史學「國可滅,史不可滅」理念探析
    二、「國可滅,史不可滅」理念的形成與發展雖然,「國可滅,史不可滅」的理念與中國古代史學中早期形成的以上這些理念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不能將之泛化認為是「國可滅,史不可滅」理念的早期形態。他在《立史院奏帖》中也說:「自古有可亡之國,無可亡之史。兼前代史纂,必代興者與修。蓋是非與奪待後人而可公故也。」忽必烈接受了他的建議,設立了翰林國史院,下令纂修國史並附修遼金兩朝歷史。王鶚在元初擔任翰林學士承旨等職,對於元朝官方史學建設頗有貢獻,對於遼金兩朝歷史的纂修也功不可沒。他的「國可滅,史不可滅」的理念被蒙古政權接受,說明已經不再是個人的觀念。
  • 江湄:中國史學的「隱逸」書寫
    《伯夷列傳》開創了歷代紀傳體正史立「隱逸傳」的傳統,這是中國史學一個重要的精神傳統。錢穆提醒我們,就是要在這種地方,好好下一番琢磨體會的功夫,他說:「此乃中國之史心,亦即中國文化傳統精義所在。諸位只有精讀中國史,深研中國歷史人物,始能對此有了悟。」(《中國歷史研究法》)在「二十四史」中,範曄《後漢書》首立《逸民傳》。
  • 薛福成史學思想初探
    薛福成自小熟讀經史,「於二十一史因革損益,成敗得失,了了胸中」[2]。在此基礎上,他形成了因勢而變的歷史觀和史學經世思想,並對一些歷史人物有其獨特的看法。目前學界對薛福成在西學、資產階級改良思想及文學方面關注較多,而對其史學思想方面則鮮有論及。
  • 輝煌的希臘史學:領先於當時的世界,是西方史學的開端
    史學,是希臘文化中的一大輝煌成就。從縱向來看,希臘史學是歐洲古典史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歐洲史學的開端,它開創西方史學的優良傳統。從橫向來看,希臘史學在當時世界上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這裡出現了先進史學理念,眾多優秀的史學作品,讓其他文明難以匹敵。
  • 是學科基礎也是學科方法:史學史學科地位解析
    例如,「考古學」下的首個二級學科是「考古學史和考古學理論」,「世界史」下的首個二級學科是「世界史學理論與世界史學史」;只有一級學科「中國史」下的二級學科,將「史學理論及史學史」中的「史學史」前,冠上了「中國」屬性,稱「史學理論及中國史學史」,置於「歷史地理學」和「歷史文獻學」之後。
  • 中西比較視域中的宋代史學近世化:基於歷史觀與史學方法的考察
    ④  一、發現宋代史學的近世化特徵  學界普遍認為,中國史學的近代化以梁啓超發表《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為標誌,是「西學東漸」過程中的一種現象。⑤誠然,中國在20世紀前半期通過效仿西方的學科體制、史學理論與方法而完成了史學近代化。
  • 謝承匯:通俗講史領域的辛勤耕耘者
    講述、學習歷史一直都是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精神食糧,也是文化文明傳承發展的必修課。而在中國歷史文化傳承中,通俗講史毫無疑問是重要的分支。在當代通俗講史領域,謝承匯是一位在幕後的辛勤耕耘者。謝承匯以國內多個通俗歷史類影視節目的幕後撰稿人在通俗講史領域享有盛名,為通俗講史的發展、變革做出了重要貢獻。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點在謝承匯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證。
  • 《古惑仔》洪興陳浩南手下四大將,最後一人無緣出現在電影中!
    古惑仔系列大哥中,我只認陳浩南,在電影中的陳浩南仁義無雙,為了自己的洪興兄弟,可以兩肋插刀,唯一的黑歷史應該就是被靚坤陷害,落了個勾引嫂子的罪名了。在古惑仔電影中,憑藉智慧的頭腦與手下的得力助手,在洪興名聲鶴立,真的是有誰不知道銅鑼灣的陳浩南!
  • 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看看《中國通史》
    有一位歷史學家,不但讀完了二十四史,而且通讀了數遍,他就是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之一的呂思勉先生。先生其人01呂思勉(1884—1957),中國近代著名史學家,字誠之,江蘇常州人。曾任上海光華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任華東師範大學一級教授。
  • 北京輔仁大學,曾與20世紀初的北大、清華、燕京並稱北平四大名校
    創辦於1927年的輔仁大學曾與北大、清華、燕京並稱北平四大名校,是一所由羅馬公教創辦的天主教大學,前身是北京公教大學附屬輔仁社。校址原為濤貝勒府,以府邸為校舍。後在府邸花園南部和馬圈舊址建造輔仁大學新樓,漢白玉拱門、綠琉璃屋頂、灰磚石外立面,中西合璧式風格。輔仁教學樓為2層磚混結構,正門為三層,有四面圍樓和中間樓房圍成兩個天井外牆磨磚對磚砌造,牆身厚重,收分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