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先生的弟子、著名史學家嚴耕望曾說:「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這一論斷正被越來越多的當代學者所接受。
陳寅恪 教授之教授
陳寅恪(1890-1969),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
陳寅恪有多傳奇?
就出身來講,他的祖父陳寶箴,曾出任湖南巡撫,他的父親陳三立,是著名的詩人,「清末四公子」之一。
就學問來講,他是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語言學家、詩人,與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等並稱為「清華四大國學大師」。
就經歷來講,他先後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一流學府任教,人稱「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就異秉來講,他的侄子陳封雄說:「他(陳寅恪)通曉十四五種文字。除英、法、德、日、俄、希臘、匈牙利、土耳其、阿拉伯文外還懂梵、巴利、蒙、藏、滿、波斯、突厥等文字……以及許多中亞細亞已經死亡的文字」。
還有件事,抗戰爆發,陳寅恪的參考書全部焚毀於戰火,幾乎在沒有任何參考書籍的情況下,寫出了《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兩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一書,引用的典籍就達上千種。
陳寅恪還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憑記憶創作了《柳如是別傳》和《元白詩稿證箋》等著作。所以,鄭天挺稱讚他是「教授中的教授」,傅斯年說:「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五六十年代流傳過一句話:「國民黨派專機要接陳寅恪去臺灣,陳寅恪堅決不去!」
這句話並非空穴來風。1949年,國民黨節節敗退,國民黨在廣州組織了「戰時內閣」,作為教育部長的杭立武,在這樹倒猢猻散的時刻,並未忘記那些專家學者,提出了「搶救學人計劃」,他懂陳寅恪的價值,多次派人向陳寅恪說請他去臺灣,均被陳拒絕。
後又勸陳到香港,也被拒絕。
杭立武又拉著財政部長親自上門勸說,說只要陳寅恪去香港,馬上送陳一套洋房和10萬港幣,陳寅恪依然不為所動。
他又請傅斯年出面做工作,傅斯年因此多次致電陳寅恪,請他去臺灣,只要答應去,馬上派飛機來接,故有「國民黨派專機要接陳寅恪去臺灣,陳寅恪堅決不去」一說。但是,陳寅恪自始至終堅持不出國、不去臺灣。
陳寅恪先生的為人,全見於他所寫的《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文中說:
「(王國維)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於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彰。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呂思勉 一本書暢銷80年
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曾說:
「中國史上須待考證研究的地方太多,故所有的通史,多屬千篇一律,彼此抄襲。其中較近理想的,有呂思勉的《白話本國史》。」
如果每個中國人都該讀一本中國史,那麼呂思勉的作品不可錯過。
呂思勉是誰?
他是「中國史學四大家」之一,他也是「國學宗師」錢穆的老師。
呂思勉通曉文、史、哲,學風嚴謹,眼界開闊。他的史學作品,總能給出精彩的評論,讓枯燥的歷史也變得有趣,令人耳目一新。
《白話本國史》初版封面
1934年,呂思勉為當時的青年學生寫了一本《白話本國史》,原名《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初版發行。
顧名思義,是呂思勉先生為當時高中生寫的一部中國通史教材,語言通俗易懂,又不失由文言轉白話的雅致的民國風韻,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發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
這本轟動一時的著作,被稱為「中國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新式通史」。呂先生的這部中國史著作,開了用白話寫中國通史的先河,旁徵博引、深入淺出,把厚重的歷史講得輕鬆有趣。
自問世至今,暢銷80餘年,被海內外讀者譽為「一本書讀懂5000年中國史」。
呂思勉的學術領域,儘管以史學為主,卻兼及傳統之學諸多領域,包括目錄學(《經子解題》等)、文字學(《章句論》等)、文學(《宋代文學》《論詩》《小說叢話》等),他對傳統醫學(《醫籍知津》)也有研究,還創作過新小說(《中國女偵探》等)。盤點二十世紀中國學術大師,論涉足之廣,少有其比者。而他的史學著述,也涵蓋了史學方法論、中國通史、斷代史(從先秦到隋唐五代以及近代史)、專門史(涉及社會、民族、文化、學術、經學、理學、政治思想諸分支學科)、史學劄記、教科書、通俗讀物等諸多領域,無論通貫古今,還是橫跨諸界,在同時代史學大家中,也是名列前茅的。
呂思勉著作之富,同樣少有其匹,《全集》達二十六卷,超過二陳,而與錢穆相頡頏(《錢賓四先生全集》五十四卷而為三十二開本,《呂思勉全集》二十六卷卻為十六開本,考慮到錢穆享壽比呂思勉長二十二年,他們師生著述之繁富應不相上下)。在史學識見上,呂思勉貫徹了「博贍仍是為學大道」的治史取向,故嚴耕望《治史三書》有《通貫的斷代史家》專文平章,說呂氏史學「應屬撰史,不是考史」。所謂「考史」,即章學誠所說的「考索之功」;而所謂「撰史」,應即章氏推許的「獨斷之學」,也即嚴氏表彰的「建立新史規模」。
在四大家中,呂思勉成就不在其他三家之下,聲光卻遠遜於南北二陳與錢穆。
但在民國時期,呂思勉仍獲得學術共同圈的高度認同,他是當時教育部為數不多的部聘教授之一。即便1950年代全國教授首次評級時,他依舊是為數寥寥的一級教授之一。上海史學界唯有他與周谷城同為一級(據屈寧《1950年代的教授分級與史學大家》,周谷城初定為二級,官方最終公布時升為一級。儘管不知他是否以豐沛故人而榮膺一級,卻也凸顯呂思勉史學成就乃眾望所歸),足見當時評級非學術因素幹擾還算有限,遠不像近年那樣不堪入目。
聞知呂思勉逝世,顧頡剛日記即下蓋棺之論:「全國中精熟全史者唯此一人。」其時,南北二陳尚活躍史壇,同為學術圈內人,這一評斷應是經過拿捏掂量的。譚其驤指出:「近世承學之士,或腹笥雖富而著書不多;或著書雖多而僅纂輯成編。能如先生之於書幾無所不讀,雖以史學名家而兼通經、子、集三部,述作累數百萬言,淹博而多所創穫者,吾未聞有第二人。」海外學者楊聯陞表示,呂思勉是他「最敬仰前輩學人之一」。業師程應鏐先生也說:「執教光華大學常聆誠之先生講論,淹博淵深,曾自嘆寅恪先生外,並世無第二人。」
錢穆 「一代宗師」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 。江蘇無錫人,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之後 。
中國近、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 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1930年因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後歷任北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教授。1949年南赴香港,創辦新亞書院(香港中文大學前身)。1967年遷居臺北,任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教授。1990年在臺北逝世,1992年歸葬蘇州太湖之濱。
陳垣 桃李滿天下
走進北京師範大學,有兩座銅像一東一西,彼此相望,一座是孔子,一座是老校長陳垣。他們在教育史書上一古一今,彼此守望,給這所師範大學樹立了為人師表的榜樣。
陳垣這個名字可能會讓現在的人們有些陌生。但在20世紀初,這卻是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作為一位史學大家,他並不像著名學者胡適、國學大師王國維那樣有著廣為流傳的故事,但在學術界,他的學問是沒有人不嘆服的。
同時,陳垣也是一位教育家,他一生從事教學七十餘年,教過私塾、小學、中學、大學。在這七十餘年中,他還曾擔任輔仁大學校長、北京師範大學校長。陳垣為祖國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材,桃李滿天下。
在學術方面,陳垣堪稱史學泰鬥。他的專長除了中國宗教史、元史、歷史文獻學,還有中西交通史、校勘學等等,而且他在每個方面的研究都是開拓性的。他的許多著作都成為史學領域的經典。陳垣與國學大師王國維齊名,而王國維去世後,他又與史學奇才陳寅恪並稱「史學二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