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化少將任北京衛戍區司令,曾從師長降為旅長,王春寧中將離任

2020-12-12 戰忽局編外

據北京市政府徵兵辦公室微信公眾號「首都徵兵資訊」消息,7月14日,北京市召開2020年徵兵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會議由衛戍區司令員付文化主持。這是官方首次披露付文化少將履新的消息。他的履新也意味著北京衛戍區原司令員王春寧中將卸任此職。

付文化少將,四川人,1969年出生,1985年6月入黨,曾長期在瀋陽軍區服役,歷任團長、師參謀長、副師長、機步旅旅長。2011年任瀋陽軍區某摩步師師長。曾在陸軍指揮學院和國防大學學習,並且到德國留過學。

2013年底,部隊編制體制調整改革,付文化任師長的原瀋陽軍區某摩步師撤編改成機步旅。當時,他本可以平調到集團軍任副參謀長。但他卻堅決服從組織決定,留下來高職低配當了旅長。不僅個人在軍區考核中奪得想定作業第一名,被評為全軍優秀指揮軍官;全旅也培養出570多名各類專業骨幹,為新裝備列裝儲備了大量人才。成為能上能下的典範。

2016年,他出任第54集團軍參謀長,成為副軍級領導。當年8月,由中部戰區陸軍組織的「中部礪劍-2016·確山A」紅藍實兵自主對抗演習日前在河南確山縣某基地裡激烈上演。在演習中,指導藍軍建設的54集團軍參謀長付文化深有感觸:「沒有今天的『最強藍軍』逼向絕境生死歷練,便不會有明天紅軍的戰無不勝,此次藍軍較真碰硬,看是冷酷無情,實則讓紅軍的戰鬥得到大大提高。」

2017年4月,陸軍調整組建13個集團軍時,他改任陸軍第81集團軍參謀長。他曾參加了2017年7月舉行的建軍90周年大閱兵,並擔任了裝備保障方隊領隊。

目前,北京衛戍區政委為張凡迪少將,接替到齡退休的姜勇中將。

北京衛戍區級別為正軍級,但由於地位重要、身份特殊,在軍改前,軍政主官高配為副大軍區/戰區職將領,一般由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副政委兼任衛戍區的司令員和政委。軍改後,也延續了這一傳統。但這一傳統目前已經被打破,軍政主官都恢復到正軍級,為少將級別的將領。

相關焦點

  • 北京衛戍區司令員調整,付文化少將履新
    這也意味著,王春寧繼今年5月卸任北京市委常委後,近期再卸任北京衛戍區司令員。付文化曾長期服役於原瀋陽軍區,2011年任某師師長,2013年任原第16集團軍某機步旅旅長,2016年接班徐起零(現任西部戰區陸軍司令員)出任原第54集團軍參謀長,至遲在2017年已任中部戰區第81集團軍參謀長。
  • 曾「高職低配」,付文化已任北京衛戍區司令員
    會議由衛戍區付文化司令員主持,韓志宏副司令員總結2019年徵兵工作,楊晉柏副市長宣讀表彰通報,衛戍區張凡迪政委就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的徵兵工作提出明確要求。上述消息顯示,曾任陸軍第81集團軍參謀長的付文化,已任北京衛戍區司令員。
  • 「中國最好的一個旅」:旅長是大將 團長是中將 3個營長是開國少將
    771團團長徐深吉徐深吉,湖北黃安人,他在771團成立之前,就是紅四方面軍第31軍第91師師長,到了全面抗戰時期,第91師改編為771團,由此擔任團長。後來因為工作的需要,又先後擔任129師獨立旅旅長、冀南軍區分區司令員。
  • 開國將帥中,最年輕的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各是誰
    元帥林彪 在井岡山時期先後任營長、團長、軍長、軍團長等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等職,指揮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等重大戰役。
  • 楊姓1955年開國將軍大全:四位上將、三位中將、少將兩位數!
    1948年後任華北野戰軍第三兵團司令員,抗美援朝,任志願軍第二十兵團司令員。楊成武作戰勇猛,戰功赫赫,上級曾誇他為"趙子龍"。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楊姓1955年開國少將有十三人一、楊大易,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白山鄉車子村人。在14歲還是孩子的光景下就毫不猶豫地加入了紅軍,名字改為了楊大易。1949年任解放軍第38軍112師第1副師長,麾下的334四團2營6連活捉天津警備區司令長官陳長捷。
  • 他倆大名鼎鼎,開國中將,都擔任過東野六縱副司令兼16師師長!
    長徵路上,劈關斬將,一路的開路先鋒,為中央紅軍打出了一條生路。新中國成立後,兩個開國中將大名鼎鼎,一個是梁興初,一個是李作鵬,這兩個人都先後擔任過43軍的前身,東野6縱的副司令員兼16師師長。可以這樣說,一支王牌的部隊,鑄就、誕生了共和國歷史上赫赫威名的將星。
  • 他是開國少將,曾下令活埋15名拒降日軍,建國後任北京衛戍司令
    其中有一位面對拒不投降的日軍時,為了減少損失而選擇將他們全部活埋,這位英雄就是曾美將軍。曾美別名曾昭泰,1914年3月生於江西省興國縣一戶貧苦農民家庭。因為家裡貧窮,所以曾美在小時候就被過繼給一戶人家。1929年,15歲的曾美在革命思潮與思想革命的影響下選擇參加革命。
  • 袁姓開國中將,他是「唯一」江西人,兩次任北京軍區政委!
    這在開國將帥中,確實是少有的一位,他是政委專業戶,擔任過八路軍教導二旅政委、7縱政委、12縱政委、49軍政委、40軍政委、北京軍區政委、濟南軍區副政委等。在袁姓開國中將中,他是唯一的江西人,其實袁姓總共有11位開國將軍,其中有兩位中將,那麼江西籍的袁姓開國中將來自哪兒呢?他是誰?帶著疑問,小編和你一一道來,他就是袁昇平中將,這個名字似乎大家很熟悉。
  • 他是開國少將,但享受中將待遇,47歲任裝甲兵副司令員,他是誰?
    弟弟賀吉祥此人就是賀晉年少將,他1957年任裝甲兵副司令員,主持了我國第一代主戰坦克裝甲車輛的研製工作,為建設人民裝甲兵做出了重要貢獻準兵團、軍級幹部一般授予少將或中將軍銜。而賀晉年是唯一的副兵團少將,賀晉年險些連少將都沒當上,紅軍時期賀晉年已經是紅27軍軍長,是軍級幹部,抗戰時期,賀晉年是三邊軍分區司令, 解放戰爭時,賀晉年都是縱隊司令併兼任第十五兵團的副司令。新中國成立後,賀晉年是東北軍區副司令兼任參謀長。
  • 1945年八路軍山東軍區8個師的師長都是誰?分別被授予了什麼軍銜
    抗日戰爭時期先後擔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營長、115師教導第五旅旅長、新四軍獨立旅旅長、濱海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和山東軍區第一師師長等職,率部和日偽軍多次作戰,屢立戰功。韓戰爆發後率38軍入朝作戰,在第二次戰役中榮立大功,受到了志願軍總部的嘉獎,38軍也被稱為「萬歲軍」,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 1955年北京軍區成立,歷任司令員都有誰,他們的任期各是多少?
    華北軍區是建國初期的六大軍區之一,首任司令員是聶榮臻,後來是元帥軍銜,第一副司令是徐向前,後來也是元帥。第二副司令是滕代遠,後來成為第一任鐵道部部長,第三副司令是蕭克,後來成為了上將。所以華北軍區絕當時的領導絕對是高配,1955年4月15日華北軍區正式更名為北京軍區,兼京津衛戍區。
  • 鍾姓威武,有17位開國將軍,一位上將、兩位中將,十四位少將!
    1949年任第二野戰軍三兵團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3月任軍事法院副院長,12月任武漢軍區政委。1957年3月任最高人民法院軍事審判庭庭長。1960年12月任武漢軍區第3政委,黨委書記。三、鍾赤兵中將,1914年出生於湖南省嶽陽市平江縣,原名鍾志祿。
  • 他是開國少將,卻在53歲官至大軍區第一副司令,地位比中將還高
    1955年授銜時,一位兵團參謀長被授予開國少將,但地位卻比大部分開國中將都要高,在53歲時就已經官至大軍區第一副司令,而他也是我軍中唯一一個以少將軍銜出任該職務的將軍,他是誰?為何能獲此殊榮呢?李迎希,是我軍中資歷較深的一位高級將領,祖籍河南,幼年時曾有幸上過三年私塾,但很快就因為家境貧困無奈輟學,為了活下去,他給地主老財家裡放過牛羊,打過長短工,也到縣城裡打過工,受盡了土豪劣紳和地主階級的白眼和欺辱,24歲時,我軍進駐河南,因為受到先進文化的影響,所以,李迎希志願參加了當地的農民協會,並參與了邊區暴動,因作戰勇猛,果敢無畏,被上級推薦加入我黨。
  • 他是115師走出來的名將,原武警部隊司令員,曾任北京衛戍區參謀長
    115師營團級指揮員,在解放戰爭中大放異彩,建國後基本上都成為了中將、上將,比如打出「萬歲軍」38軍威名的梁興初中將就是當時115師685團的營長。原武警部隊司令員李剛,也曾在115師服役。39軍在朝鮮建國後,李剛隨部投入到朝鮮戰場,時任347團團長,後任師參謀長、副師長。值得一提的是,李剛打敗了英軍王牌皇家來復槍團,誕生出了「鋼鐵七連」英模部隊,也就是《士兵突擊》中「鋼七連」的原型之一。
  • 都說官越當越大,而這位將領卻越做越小,最後因官職低只能評少將
    不過也總有例外,在我國近代歷史上,就有這麼一位將軍,他曾是三縱司令,但最後授銜時,卻只是少將軍銜,官職也越當越小。他就是曾克林,曾克林從解放時期的八萬大軍司令,還是我軍中唯一歷任過海、陸、空三軍的高級將領,還曾被稱為是「全能將軍」,最後卻被降到了幾千人的旅長,被降職多達5次,建國後僅僅被授予少將軍銜。
  • 同為縱隊司令,為何有的將領授予大將,有的僅授予少將
    而到了五五授銜時,擔任過縱隊司令員的將領的軍銜卻各不相同,上到大將,下到少將都有,這是為什麼呢?授予大將軍銜的縱隊司令有陳賡、許光達兩人。解放戰爭初期,陳賡和許光達作為中野和西野的縱隊司令,也是兩個野戰軍最能打的名將。隨著解放戰爭的進行,為了方便指揮大兵團作戰,兵團一級作戰單位應運而生。
  • 新四軍四師成立時四個旅,旅長一上將一中將一少將,一位成了教師
    重建後的新四軍其中新四軍第四師,是由八路軍第四縱隊整編而來,師長兼政治委員彭雪楓,全師下轄10、11、12、蕭縣獨立旅四個旅,這四個旅長首任旅長分別為劉震、滕海清、譚友林、縱翰民。劉震原名劉幼安,是湖北孝感人,1933年18歲時加入工農紅軍,長徵後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