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如火如荼的金融科技版圖,正迎來一股來自香港的新勢力。
「離岸」、「產學研」、「馬蔚華加盟」等標籤,足以使香港金融數據技術有限公司(英文縮寫為FDT)在目前金融科技領域數以萬計的參與主體裡,顯得特別。
這家2013年就瞄準金融大數據廣闊應用市場而成立的公司,是國內最早與高等院校(牛津大學等六大高校)合作,通過學術科研儲備向金融機構輸出智能資產配置解決方案的機構。目前,FDT已與內地幾家頂尖的券商和商業銀行合作,為後者輸出成熟的智能資產配置方案,幫助金融機構向真正的金融科技公司轉型。
輸出智能資產配置方案
哥倫比亞大學劉氏金融工程講席教授、FDT智能資產管理中心主任周迅宇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全球機器人(300024)理財(也叫智能理財)的資產管理規模,到2020年,最保守估計也將達2550億美元。
但是,這個高速擴容的市場,正湧入背景各異的參與主體,其中不乏一些缺乏專業人才儲備與業務積累的非金機構。網際網路公司大量跨界開發良莠不齊的智能理財應用,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我並不建議一個科技公司變成一個金融公司,而更希望看到一個金融公司變成一個金融科技公司。因為金融是嚴肅且專業的行業,以美國為例,高盛早已轉型為金融科技公司,而摩根大通每年的IT投入都是在80億美元以上,我覺得這值得我們內地金融機構借鑑。」FDT創始人、執行長聶凡淇說。
周迅宇的邏輯跟聶凡淇一致,他們都更加看好金融機構本身通過加碼科技來提升資產管理效率,甚至改變資產觸達大眾的方式。「內地目前從事『金融科技』的人很多,但實際上很多人並沒有真正將金融與科技兩者的內涵真正結合。我個人認為,真正由大數據驅動的財富管理模型會很快脫穎而出。」周迅宇說。
產學研聯袂
近年來,不乏金融機構高端人才,如招商銀行(600036)前行長馬蔚華、微眾銀行前行長曹彤、光大銀行(601818)資產管理部前總經理張旭陽,轉投金融科技開疆拓土。馬蔚華落腳的是FDT旗下金融創新工場,他親自出任總導師。
機構人士對於FDT商業模式的認同可見一斑。FDT的主營業務之一,是建立一個囊括全球股市、匯市、期貨市場的模擬交易平臺,並以校園公益項目的形式,開放給頂尖院校的大學生。
FDT將沉澱在該平臺近30萬億元交易額的投資行為數據,提供給牛津大學NIE金融大數據實驗室等團隊,讓他們評估用戶交易行為並建立數據模型。這些模型被投入到真實的金融交易場景中,從風險控制能力、盈利能力、穩定性、活躍度四大維度去度量用戶交易能力和風格,更準確地展示出用戶風險承受能力與偏好,並以此幫助金融機構進行合格投資人認定與篩選,側面加速投資者去散戶化進程。
「對於高校來說,缺乏交易場景,就沒有辦法真正研究金融數據;而對於金融機構來說,把數據開放給其他商業機構是有顧慮的,而通過我們把脫敏數據開放給學校做研究,他們主觀上比較有動力。這不僅能夠讓科研成果走向商用場景,也幫助金融機構提前儲備相關人才。」聶凡淇說,「這就形成了產、學、研的良性互動。」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zj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