洣亞
|隨心。隨性|
「讓我們與孩子一起保有一顆好玩的童心:
看見花、看見夢、看見希望」
添加金鳴教育微信小號·家庭教育公益分享群
案例:
化名:小懷玉
地點:金鳴教育之多彩多姿之陶藝課
孩子的小手總是很溫熱。每次上陶藝課的時候,小懷玉總是會多次沮喪地把乾裂的泥土全部都溶掉再重新開始。似乎任何人的勸慰都無濟於事。
這樣的情況,在連續三個星期的課堂上會經常出現。那麼我開始警覺,並讓他在課後稍微留下一會兒,陪著他做完手裡的作品。那我會告訴他,其實你的第一個版本很好,第二個版本也不錯。但是小懷玉的回答都是「我都不喜歡」。
一個兒童對自己的批判如此之深是比較少見的,於是呢,我就問他為什麼自己不喜歡。他拒絕的搖搖頭。是覺得做的不夠光滑嗎?孩子繼續地搖頭。是因為其他的小朋友說你嗎,小懷玉還是搖頭。那是老師講得太難,然後你沒有聽懂嗎?
「我聽懂了。但是我覺得媽媽不會喜歡的,她一定會說很醜。」
有人曾說,學校是孩子們的伊甸園,純真無邪,天然快樂。
家長或者家長影響在校園中出現,就會徒增一些風險。兒童的意識容易從童真的語境滑落到成人語境,學習變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父母的評價。
這樣的「深度」無論是因為學校的要求還是自己的主動行為,表面上是在幫助孩子學習,內裡看卻深深地侵入了孩子的自我領地——那片心理上的伊甸園。
當然,我們並不是全然反對輔導功課這件事。
從兒童學習發展歷程來說,低年級時確實需要成年人,包括老師和家長的督促來培養一個穩定的、健康的學習習慣。
習慣一旦養成,孩子就具備了自我引導學習的能力,成年人的督促角色就要讓渡於探討者身份。
一旦把時間線拉長,就會看到一個共性,也就是兒童時期內在世界有被他人意識侵佔的部分。
拒絕溝通的背後,是自我意識湧現,從而希望摒棄他人意識的幹擾,等再過兩年,它就有了另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叛逆。
能夠成立金鳴教育也實在有幸。讓我們可以跟著孩子們一起去活動,一起去工作,一起去探索。而且孩子們心理上的伊甸園。在他們還能為主動降低外部幹預的同時,盡力的去幫助他們消解。那些不留活路的批判和不合時宜的讚美。
我有一個夢想,
傾我畢生精力,
以我不拘一格的教育形式,
呈現孩子的天性、現在與未來,
詮釋每個孩子都是獨特與美好
在不久的將來,
讓中國的孩子個個神採奕奕,天使般真摯。
平安
我走在夢的路上,
是喚醒愛、傳遞愛的終身教育者,
尊重信任,燃起熱愛。
情境創設,玉湖薰陶。
感恩之心、敬畏之心。
敬畏生命、敬畏職責。
······
金鳴教育工作室2020.04.07星期二
洣亞
我們不販賣人生
只提供素材
終於迎來開學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