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明朝的丞相,胡惟庸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小人

2020-12-24 騰訊網

胡惟庸是個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小人,他的功勞和能力,在朱元璋集團裡並不突出,派系鬥爭讓他登上了丞相寶座,他的一生都是在被人利用,而可悲的是他自己對此毫無察覺。

明朝建立後,出現了兩大派系,一派是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另一派是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劉伯溫利用楊憲,搜集對李善長不利的證據,不斷向朱元璋打小報告,朱元璋逐漸對李善長有了看法。李善長見自己成了眾矢之的,就想退居幕後,找一個形象代言人,這個人不能太有威望,而且自己能夠控制住,挑來挑去挑上了胡惟庸。

胡惟庸和李善長是老鄉,雖然很早參加了朱元璋的革命隊伍,但一直地位不高,這次得到李善長的推薦,成為了淮西集團的首領,李善長提拔胡惟庸,是要利用胡惟庸打垮劉伯溫的浙東集團。

李善長退位後,朱元璋對劉伯溫也失去了信任,把劉伯溫打發回老家了,胡惟庸藉此機會打垮了浙東集團,胡惟庸當上了丞相,指使手下人狀告劉伯溫,私自佔據了一塊風水寶地,有當皇帝的野心。朱元璋最怕的就是這個了,他下令扣發劉伯溫的退休金,劉伯溫生活陷入困境,心想:「遠離皇帝會更加遭到猜忌,不如在皇帝眼皮底下,讓皇帝更放心。」於是劉伯溫回到了京城。不久劉伯溫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看望劉伯溫,胡惟庸帶著醫生來到劉伯溫住所,給劉伯溫開了藥,劉伯溫吃了藥後病情更加嚴重,不久就死了。

劉伯溫料事如神,號稱天下第一謀士,居然敗在胡惟庸手下,胡惟庸為自己的勝利感到欣喜若狂,沒想到我胡惟庸有這麼大本領,神機妙算的劉伯溫都不是我的對手,試問還有誰能鬥得過我呢?其實胡惟庸就沒有想明白,他能鬥倒劉伯溫,不是他本事大,是因為劉伯溫本事要甩胡惟庸幾條街,對朱元璋有威脅,所以朱元璋才利用胡惟庸幹掉了劉伯溫,所有這一切都在朱元璋的掌控之中。

胡惟庸從此大權在握,變得越來越猖狂,開始獨斷專行,不服從他的官員一律受到排擠打壓,官員的任用,處決犯人等都不報請朱元璋批准,胡惟庸還結黨營私,貪汙受賄,朝中大臣都成了他的死黨,甚至把李善長也拉下了水,此時的胡惟庸覺得自己翅膀硬了,心裡想:你朱元璋能奈我何,我想當皇帝的時候隨時可以把你踢下皇位。愚蠢的胡惟庸哪能想到,朱元璋要解決他和解決一個毛孩子沒什麼區別,之所以讓他繼續表演下去,是利用胡惟庸這個無才無德的人做一件天大的事。

朱元璋權利慾望很大,身體素質好,不怕累,他認為丞相這個職務對自己的權利有很大限制,甚至會威脅皇權,所以處心積慮要廢除丞相制度,但丞相制度延續了上千年,想要廢除必須有一個充分的理由,而胡惟庸這樣的小人正好給他提供藉口。

胡惟庸小人得志,已經不把朱元璋放在眼裡,洪武十二年,佔城國派使臣來南京進貢,胡惟庸並沒有報告給朱元璋,而是自己接待了使臣,朱元璋的怒火爆發了,處死了所有和這件事有關的人,朱元璋準備對胡惟庸動手了。

胡惟庸有一次帶兒子騎馬遊玩,路上兒子掉到馬下,正巧有一輛馬車經過,把胡惟庸的兒子軋死了,胡惟庸位高權重,沒有經過司法部門就殺了馬車夫,朱元璋知道後命胡惟庸來解釋這件事,(朱元璋能夠對胡惟庸的一舉一動了如指掌,得益於他建立的一個名叫錦衣衛的機構,這個機構在胡惟庸一案裡發揮了極大作用)。

胡惟庸來見朱元璋時,想了很充分的理由,他認為殺個馬車夫,朱元璋不能把他怎麼樣,等他見到朱元璋時,把自己的理由向朱元璋訴說,但他說了半天,朱元璋一句回答也沒有,胡惟庸停止了訴說,見朱元璋正盯著他,一股莫名的恐懼突籠罩在胡惟庸心頭,朱元璋站了起來,清清楚楚的蹦出了四個字,聲音不大,卻像晴天霹靂砸在胡惟庸頭上,「殺人償命。」說完朱元璋飄然而去,不在看胡惟庸一眼。

胡惟庸在朝裡的死黨,這次讓胡惟庸知道了死黨的含義,他的死黨御史中丞塗節告發了胡惟庸的陰謀,胡惟庸很多不法事件都有塗節參與,對犯法細節都知道的很清楚,朱元璋立即命令處死了胡惟庸和他的重要黨羽,滅了胡惟庸三族,並深入調查胡惟庸一案,牽連被殺的達到一萬多人,胡惟庸經營多年的組織就這樣覆沒了,一個月後,朱元璋宣布撤銷了丞相這個職務,可憐的大臣們命都怕保不住,哪還敢提反對意見,朱元璋的目的達到了,他是利用胡惟庸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總結:胡惟庸屬於小人得志,他不知道朱元璋就是要利用他廢除丞相制度,在這次政治事件中,胡惟庸當了犧牲品,還拉了一萬多人給他陪葬。

相關焦點

  • 天堂地獄:君相之爭,胡惟庸由「萬人之上」到株連九族
    胡惟庸,是繼李善長之後的淮西集團老大,也是明朝最後一任中書省丞相。胡惟庸案可能是他留給後世人最為熟悉的事件,前後株連達三萬餘人,朱元璋因此為由罷免了左右丞相,廢除中書省,改由六部分管,千餘年宰相制度自此結束,專制皇權空前。
  • 明朝歷代帝王最不饒恕的三類人,發現一個處決一個,決不姑息
    他出身貧苦,也沒有文化,但是此人卻深謀遠慮,為了讓老朱家的江山代代相傳,他苦心孤詣命人編撰了一本書,名叫《皇明祖訓》,這是一本給子孫後代立規矩的書,看這本書的名字就能明白,相當於對子孫們說:子孫們給我聽著,我老人家有話對你們說……那他到底給子孫們說了些什麼呢?其中講到他最恨的三類人,他告誡子孫,只要遇到,格殺勿論。一,是建議恢復酷刑的人。
  • 明朝「錦衣衛」的真相,其實是皇帝負面性格的產物
    這裡,不得不要提到一個人,他便是歷史上末代丞相胡惟庸。因為他,明朝非常完善的錦衣衛機構就這樣在暗中開始成立了。胡惟庸這個人怎麼說呢?他是個精明幹練的人,遇事小心謹慎,非常善於討皇帝的歡心,由此便獲得寵信,開始飛黃騰達。但是很不幸的是,這個人在權力得到不斷擴大以後就開始迷失了方向,變得驕橫跋扈起來。
  • 古代「丞相」與「宰相」有什麼區別?別再稀裡糊塗分不清楚!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下,皇帝一直都是地位最高的人,皇帝作為天子,受命於天,掌管天下。而我們知道還有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職,便是丞相。可以說,一個好的王朝,可以沒有一個英明的皇帝,但是不能沒有一個賢良的丞相。作為皇帝的「大腦」,丞相輔佐皇帝管理朝政,總領百官,對於朝廷統治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這時候大家就有疑問了,有了丞相,不是還有宰相嗎?
  • 真相被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鄧愈等,除了李善長都是能徵善戰的厲害角色,明朝建國以後朱元璋分封六公都是淮西子弟,而且還封李善長為明朝開國丞相,六公之首也是李善長,淮西集團也就以李善長為首,而劉伯溫只被封了誠意伯,還是伯爵裡面俸祿最低,的,李善長的俸祿是劉伯溫的幾十倍,相反朱元璋並沒有讓淮西集團做大的意思,封劉伯溫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對劉伯溫也是大力提攜,至此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和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開始了正面的交鋒,當他看到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吵的不可開交的時候反而像局外人一樣等著看好戲
  • 明朝皇帝為什麼喜歡使用太監
    朱元璋創立明朝後,有感於歷朝歷代相權和皇權之間的權力之爭,在胡惟庸案後,廢除了中書省,改設立六部,六部主官直接對皇帝負責,並且立下祖訓,後世子孫不得再設立丞相。胡惟庸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任丞相,胡惟庸被殺後,朱元璋徹底地廢除了丞相制。
  • 「帝相之爭」引發了明朝這一大案,徹底終結了宰相制
    胡惟庸更加高興和自負,從此有了異心。他先是聯絡陸仲亨和費聚,後又聯繫太僕寺丞李存義,李存義是李善長的弟弟,胡惟庸的女婿李佑的父親,胡惟庸令他暗中遊說李善長。李善長年紀已老,不能堅決拒絕,開始不同意,後來便依違其間了。
  • 明朝的內閣首輔只是五品官,但為什麼看起來權力比皇帝還大呢?
    ——雨果(法)文章分類|歷史奇文文章字數|2722字,閱讀約6分鐘熟悉明朝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內閣在明朝中後期的歷史上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某種程度上,它可以代表整個公務員體系。但很少有人知道,事實上,內閣成員的官職,其實並不高。內閣中,一般設置一至七位大學士。按照明代的官制,這七位大學士其實只是五品小官。
  • 明朝歷史上的那些奸佞權臣
    胡惟庸,是中國史上最後一位丞相,在朱元璋起兵的第三個年頭便追隨左右,算得上是一位「老革命」。3年後出任右丞相,1377年進位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因被疑叛亂,爆發了胡惟庸案,後被朱元璋處死。溫體仁,是進士出生,為人非常的圓滑,而且城府很深,在為官三十年期間,一直都是左右逢源,多以官運也很通順。崇禎三年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輔政。
  • 外國使臣來朝賀,大明竟然怠慢,胡惟庸這下子活到頭了
    也就是在哪一個晚上,二虎還據實報告了有關一些大臣聽說胡惟庸被抓緊大牢時候的情況,很多人大臣們都驚慌失措,感覺失去了自己的靠山,在聽到胡惟庸自己被抓後,各自也都慌了神,而這些大臣們越慌的,越受到朱元璋的重視,也被認為問題最大的人,所以早就被錦衣衛登名造冊,以備後查。
  • 20年不上朝,卻批奏摺到凌晨五點——明朝嘉靖皇帝的騙局?
    20年不上朝,卻批奏摺到凌晨五點——明朝嘉靖皇帝的騙局?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民族建立的王朝,在它統治時期,我國的政治、經濟、思想都出現了新的變化。朱元璋因為胡惟庸的事情廢除了丞相,存在了1600多年的中央行政制度得到了徹底的改變,經濟上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預示著中國很有可能發展成為現代國家,思想上也出現了批判君主專制制度的人。可是這一切輝煌的背後,卻也蘊涵著深刻的危機!
  • 明朝開國大將徐達為何能夠得以善終?
    但隨著元朝的滅亡以及大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卻將屠刀對準了當初跟隨著自己建功立業的功臣們,尤其是胡惟庸一案,牽扯甚廣,甚至連「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都未能逃過一劫。但為何徐達卻能夠得以善終呢?其實通過以下事跡便能參透一二。當年,徐達和朱元璋打下滁州、和州的時候,孫德崖前來投奔。
  • 《大秦賦》趙國丞相平原君,一個贏得起,輸不起的人
    在熱播歷史大劇《大秦賦》中,趙國丞相趙勝,享有「戰國四公子」的美譽,又官至丞相高位,想來本應該是一個心胸豁達、文質彬彬之輩,但是他的行為,卻對不起他的美名,最後被活活氣死在大殿之上,這是一個贏得起,卻輸不起的人。
  • 明朝的奇葩皇帝這麼多,為什麼明朝國祚還能延續276年之久?
    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也是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傳承了12世,總共有16個皇帝,國祚共計276年。朱元璋原先是個乞丐,憑藉著自己的本領,在亂世之中硬是殺出了一條血路,登上了皇位,成為了一個布衣皇帝。
  • 明朝功臣劉伯溫:在高人與凡人之間,他到底奇葩在哪裡?
    不一樣的人生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關於其傳說十分豐富。據說他能掐會算,會呼風喚雨,至於冒他的名而出的風水堪輿之作以及預測禍福的《推背圖》《燒餅歌》之類,比比皆是。如果剔去這些虛幻迷離的色彩,還其歷史的本來面目,我們可以看出,劉伯溫確實是一位學者、軍事家、政治家和特立獨行的智達之士。
  • 明朝的北鎮撫司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為何它的權力會那麼大?
    近日隨著明朝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大明風華》的熱播,讓一直不溫不火的明朝,屬實火了一把。劇中演員真實演繹,朱家父子的家長裡短,十分的接地氣。劇中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仁宗朱高熾寬厚仁慈,漢王朱高煦野心蓬勃,卻有勇無謀。唯獨趙王朱高燧卻讓人感到異常的精明。相比漢王的狂野,趙王多了些細膩。
  • 為什麼古代皇帝有最好的醫療資源,明朝後期的皇帝普遍壽命都不高?
    中華上下五千年,其中王朝更迭變化頻繁,卻不知各位看官有沒有發現這樣一種現象,皇帝作為一國之君雖然號稱萬歲,但長壽的卻沒有多少,平均壽命也只有四五十歲。這種現象在明朝更為顯著,相較於前幾個朝代,明朝的醫療水平要較高,但皇帝的壽命卻比前幾朝要低,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情況的呢?
  • 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的過度集權,最終引發了明朝宦官亂政局面
    至於明朝的宦官亂政,大家更熟悉,諸如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徵,最終釀出土木堡之變的宦官王振、武宗朝的「立皇帝」劉瑾、還有崇禎帝收拾掉的「九千歲」魏忠賢等等。 很多人甚至認為明朝的宦官亂政是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朝代,比之唐朝還嚴重,雖然明朝宦官沒有廢立、乃至殺過皇帝,但是他們影響範圍是全國,伴隨著有明一朝的大部分時間。
  • 明朝第一功臣徐達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嗎
    明朝是倒數第二個封建大一統王朝。清朝為了其統治的合法性和正統性,對明朝有不同程度的抹黑,所以最近這一百年內明朝的風評不算太好。但最近十年明朝的風向標變了,究其原因,或許跟一些網絡文學和歷史小說有關。明朝確實有很多值得回味和斟酌的歷史事件,筆者推出一個新的系列,品味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