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相之爭」引發了明朝這一大案,徹底終結了宰相制

2020-12-08 ZG龍宇好先生

宰相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

胡惟庸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在所有的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多,宰相的改變歷經了一系列的變革,最終以相權的消弱和君權的增長而結束,宰相這一官職歷時大約1500年。

宰相制的終結就源於這件人。

1355年,胡惟庸投朱元璋於和州,歷任元帥府奏差、寧國主簿、知縣、吉安通判、湖廣僉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職。

胡惟庸

朱元璋認為胡惟庸有才幹,很寵信他。胡惟庸也自覺奮進,曾以遇事小心謹慎博得朱元璋歡心,進一步獲得朱元璋的寵信。

他為此當了多年獨相,生殺廢黜大事,有的不報告朱元璋便徑直執行。內外各部門的奏章,他都先拿來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各方面熱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職位的功臣武夫,競相奔走於其門,賄送金帛、名馬、玩好之物,不可勝計。

他與太師李善長相勾結,將哥哥的女兒嫁李善長的侄子李佑為妻。

李善長

隨著權力越來越大,胡惟庸開始膨脹了,在他定遠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筍,出水數尺深,獻媚的人爭相說這是祥瑞之兆。他們還說胡惟庸祖父三代的墳墓上,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夜空。胡惟庸更加高興和自負,從此有了異心。

他先是聯絡陸仲亨和費聚,後又聯繫太僕寺丞李存義,李存義是李善長的弟弟,胡惟庸的女婿李佑的父親,胡惟庸令他暗中遊說李善長。李善長年紀已老,不能堅決拒絕,開始不同意,後來便依違其間了。

李善長

胡惟庸於是派明州衛指揮林賢出海招引倭寇,與他們約定日期相會。又派元舊臣封績致書元朝,向元朝嗣君稱臣,請求出兵做外應。

後來,胡惟庸的兒子坐馬車招搖過市,墜死於車下,胡惟庸將駕車的人殺死。朱元璋大怒,命他償命。胡惟庸請求用金銀補償駕車人家,朱元璋不許。胡惟庸害怕了,便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人圖謀起事。

胡惟庸案最重要的導火索是佔城使臣事件,1379年,佔城國來進貢,胡惟庸等人不報告朱元璋。宦官出來見到了,便進宮奏告朱元璋。

朱元璋
朱元璋

朱元璋大怒,下敕令責備中書省臣。惟庸和汪廣洋叩頭謝罪,但暗暗地將罪過歸咎於禮部,禮部大臣又歸咎於中書。朱元璋更加憤怒,將相關人等全部關押起來。

第二年,塗節告發胡惟庸,朱元璋大怒,下令廷臣輪番審問,於是誅殺胡惟庸、陳寧和塗節。

胡惟庸死後,他造反的陰謀還沒有全部暴露,到洪武十八年(1385年),李存義被人自首告發,得以免死,安置在崇明。

洪武十九年(1386年)十月,惟庸通倭的事才顯了出來。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五月,胡惟庸的逆謀進一步大顯。正好李善長的家奴盧仲謙自首告發李善長和惟庸往來情況,而陸仲亨的家奴封貼木也自首告發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庸三侯與胡惟庸共謀不軌。

朱元璋大發雷霆之怒,肅清逆黨,被誅殺者達三萬餘人。於是做《昭示奸黨錄》,布告天下。

胡案
胡案

胡惟庸被殺後,朱元璋遂罷丞相,革中書省,並嚴格規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丞相廢除後,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胡案的癥結在於他往往不向朱元璋請示,就擅自加以處理。這自然讓權力欲極強的朱元璋,深感宰相專權、皇權旁落的危機。

朱元璋還宣布以後嗣君不許議置丞相,大臣如敢奏請者,處以重刑,並立為祖訓。《明史》將胡惟庸定為明朝一號奸臣,稱「當太祖開國之初,胡惟庸兇狡自肆,竟坐叛逆誅死」。

胡惟庸案實際上成為朱元璋整肅功臣的藉口,凡是他認為心懷怨望、行為跋扈的大臣,都被加上「胡黨」的罪名,處死抄家,開國功臣李善長也最終被牽連進此案。

相關焦點

  • 明朝的內閣首輔只是五品官,但為什麼看起來權力比皇帝還大呢?
    ——雨果(法)文章分類|歷史奇文文章字數|2722字,閱讀約6分鐘熟悉明朝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內閣在明朝中後期的歷史上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某種程度上,它可以代表整個公務員體系。但很少有人知道,事實上,內閣成員的官職,其實並不高。內閣中,一般設置一至七位大學士。按照明代的官制,這七位大學士其實只是五品小官。
  • 明朝宰相張居正冬天不戴帽子,為什麼會讓名將戚繼光成了爭議人物
    但明朝卻意外地打破了這個規律。明神宗萬曆皇帝在位期間的第一個10年,也就是1573年到1583年之間,距離明朝滅亡的1644年已經只剩下六十餘年時間,明朝卻迎來了繼「仁宣之治」後的又一次國富民強的太平盛世,史稱「萬曆中興」。
  • 每人一個標籤,極簡評價明朝十六帝
    明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1368年建國,1644年亡國,國祚276年,共傳十六帝。後人公認,明朝皇帝最為奇葩,高曉松更是公開表示明朝是一個「名君,無名將,無名士」的朝代。那麼,明朝皇帝究竟怎麼樣呢?今天就嘗試給每個皇帝一個簡短的評價。
  • 「吾非相,乃攝也」的張居正,也無法使大明的內閣變成真正的宰相
    雖說此後兩千年政治皆秦制,但明朝與此前歷朝最大的區別便是廢宰相而立內閣。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明朝的內閣制呢?它究竟是變相的宰相制,還是許多明粉所說的「君主立憲」的濫觴?抑或只是大明天子的「顧問」?應當說,這一制度最初與漢武帝時期設置「中朝」,提高尚書臺的地位很相似。只不過,尚書後來成了真正的宰相,而內閣則始終不能統領六部。
  • 這一職位名稱的變化,難道是皇帝無聊時的文字遊戲?
    秦始皇一統六合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大秦皇朝之後,在中央設立丞相這一官職,規定丞相為文官之首;漢朝建立後,在制度上沿襲秦制;隋唐時期,出現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長官中尚書令的地位和權力最高沒多久,此事被始皇帝知曉,始皇帝大怒,派人查詢是誰洩露此事,隨從們都怕受懲處,不敢承認,於是始皇帝就將當時陪同的所有隨從全部殺了。這件事充分暴露了皇帝和丞相之間相互防範。
  • 明朝16帝,按照個人能力和國家貢獻,該如何排名呢?
    嘉靖帝在位45年,是明朝在位第二長的皇帝,萬曆帝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第一長的皇帝,嘉靖帝在位初期可謂是勵精圖治,並且效仿太祖、成祖治國,一度使明朝中興,而萬曆帝初期,也有著張居正改革中興明朝,但是這兩位皇帝中後期以後,都開始怠政偷懶起來。
  • 歷朝歷代都有「外戚專政」,為何到了明朝就銷聲匿跡了呢?
    而所謂「外戚幹政」,就是外戚趁著皇帝或年幼(如秦代,秦昭襄王時期,因昭襄王年幼,宣太后得以以太后之位主政,由此其弟魏冉、羋戎得以把控朝堂;東漢,漢和帝時期,因和帝年幼,竇太后臨朝聽政,其兄竇憲乘機操縱朝政,「威權震朝廷」),或昏庸(北周,北周靜帝時期,因靜帝昏庸,皇后楊麗華父親得以執掌皇權,取北周而代之),或無能(西漢,漢惠帝時期,因惠帝無能,呂后臨朝稱制,其侄呂臺
  • 明朝的「給事中」官位情況
    古代有兩種官制最出名「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這兩種制度基本貫穿了從秦到清朝的始終,雖然三省六部在唐朝以後逐漸改革,但所有的改制都還是依照這個框架來的,而俗稱的明朝加強集權,不過是明初砍掉了中書省的職權,改由皇帝決斷,但是從宣德開始,內閣的職權不斷增加,內閣職權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超越了唐宋時期的中書省的權利
  • 從聖人到貪官:明朝救世宰相張居正,讓我看到了近墨者黑的可怕
    從聖人到貪官:明朝救世宰相張居正,讓我看到了近墨者黑的可怕明朝大臣張居正,以過人的膽識聞名,也確實有輝煌的政績。史書稱:「明朝的政治,充滿無數腐化的因素。」面對「貪賄公行」的流弊,張居正起先也是頭腦清醒的。
  • 錦衣衛:曾讓人談虎色變的特務機構,昭獄臭名昭著,明朝一大弊政
    提及明朝,大家在想到天子守國門的同時,往往還有讓人談虎色變的特務機構錦衣衛。其黑暗程度甚至有人超過清朝,比起清朝來如何如何暫且不論。明朝有好的可以值得稱讚的一面。不過也有非常糟糕的一面,錦衣衛便是讓後代歷史愛好者無數詬病的一個吐槽點。獨立於三法司,直接歸皇帝掌控。
  • 《終結的熾天使》漫畫56話先行圖 帝鬼軍徹底內亂
    《終結的熾天使》漫畫第56話先行圖已公布。來到費裡德的公館後,紅蓮與小優終於再度見面,隨後他透露出這幾個月來發生在帝鬼軍內部的驚人叛亂事件。
  • 歷史上被黑化的明朝太監
    明朝太監現在一提起明朝太監,像魏忠賢、劉瑾等,電視劇和小說裡無不是將其描述為大奸大惡之人。這其中的原因,就在於《明史》,它的編寫者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對曾經的政治敵手大力抹黑,對於不按儒家觀念行事的明朝皇帝,也潑了大量髒水。明朝的太監,怎麼就站到了官員的對立面呢?這個要從朱元璋對明朝政治體制的設計說起。
  • 《大明風華》,了解明朝宗藩反叛之路,朱元璋分封制與郡縣制結合
    朱元璋分封制與郡縣制相結合的藩王制,宗室人口增加,朝廷負擔不起宗祿,宗室人員科舉入仕困難《大明風華》不僅是一部醜小鴨功逆襲為白天鵝的愛情劇,也是一部明朝宗室同室操戈的叛亂劇,從最開始的朱棣以清君側名義發動的靖難之役,奪走了自己親侄子的皇位,到朱棣兒子朱高煦、朱高燧三番兩次勾結在一起的謀逆舉事,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上,明朝宗室有哪些叛亂呢?
  • 「這妥妥的明朝漢服」,這話氣炸韓國網民
    「這妥妥的明朝漢服」,於正的一句話讓韓國網民氣炸了。11月4日晚,演員許凱曬出自己在新劇《尚食》中的造型自拍,引發網友關注。其中,有個別網友提到許凱的造型「好像我之前看的韓國古裝電視劇」。網友評論截圖對此質疑,身為《尚食》製片人的於正直接轉發許凱的微博並解釋道:這妥妥的明朝漢服,不能因為當時作為大明屬國的高麗沿用了,就被沒文化的說成「韓服」了!在境外社交平臺上,於正同樣發文:韓國在明朝時就是中國的屬國,服裝就是沿用明朝的。
  • 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的過度集權,最終引發了明朝宦官亂政局面
    至於明朝的宦官亂政,大家更熟悉,諸如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徵,最終釀出土木堡之變的宦官王振、武宗朝的「立皇帝」劉瑾、還有崇禎帝收拾掉的「九千歲」魏忠賢等等。 很多人甚至認為明朝的宦官亂政是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朝代,比之唐朝還嚴重,雖然明朝宦官沒有廢立、乃至殺過皇帝,但是他們影響範圍是全國,伴隨著有明一朝的大部分時間。
  • 明朝為什麼有那麼多厲害的太監?是皇帝太昏庸,還是太無能?
    馮保與內閣合流時代 馮保的權勢其實不亞於明朝歷史上任何一位太監,但是他有兩點好處,一是明大局,自覺做張居正的後盾,二是有道德約束,不敢肆意妄為。因而,馮保是明朝少有的權傾一時,下場不算太悽慘的大太監。
  • 明朝的特務機關,除去錦衣衛還有哪些?
    明朝是文臣集團權力比較大的朝代。皇帝為了監視大臣,設置了眾多的特務機關。明朝皇帝自明成祖朱棣起,頗為喜歡使用太監,常常賦予太監特殊的權力。這就造成了太監職位不高,權力不小的局面。除去開國皇帝朱元璋設立的錦衣衛,明朝還有哪些特務機關呢?
  • 從秦朝到清朝1037位宰相,按籍貫哪個省最多?看看你家鄉排第幾?
    ,上佐天子,下遂萬物之宜」這句話出自西漢丞相陳平之口,用幾句話就描述了宰相的職責。宰相起源於  先秦時期  ,商朝的宰相是分開的,分為  「太宰」和「相」  《韓非子·顯學》:「宰相必起於州部」這句話第一次將「太宰」和「相」合稱為「宰相」。
  • 明朝皇帝為什麼喜歡使用太監
    朱元璋創立明朝後,有感於歷朝歷代相權和皇權之間的權力之爭,在胡惟庸案後,廢除了中書省,改設立六部,六部主官直接對皇帝負責,並且立下祖訓,後世子孫不得再設立丞相。胡惟庸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任丞相,胡惟庸被殺後,朱元璋徹底地廢除了丞相制。
  • 《中國通史》分享會舉辦 探討明朝大航海時代的開創與終結
    《中國通史》分享會舉辦 探討明朝大航海時代的開創與終結 2017-04-24 13:09:3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