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鄧玥 中國環境
日前,《關於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有關事項的補充通知發布,明確了生物質發電項目(包括農林生物質發電、垃圾焚燒發電和沼氣發電項目)運行滿15年或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時數滿82500小時,將不再享受國家補貼。
國家補貼的逐步退出,將給生物質發電行業的商業模式帶來一定程度的衝擊,其中,農林生物質發電行業面臨的挑戰最大。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在既定政策情境下,大部分企業將虧損、項目停止運營,行業將迎來大規模的淘汰。
這不僅是因為農林生物質發電行業在生物質發電行業中補貼力度最大、依賴程度最高,也與行業自身商業模式的痛點密切相關。
具體來說,一是以秸稈為主的燃料收購成本居高不下,國家補貼相當於進了售賣秸稈的農民而非企業的口袋;二是高價買來的燃料出路單一,僅靠發電獲取的收益如果砍掉補貼,企業將有收無利,而熱電聯產模式又受下遊市場需求制約,發展空間有限。
從行業誕生時起,這就是擺在農林生物質發電行業面前需要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在補貼退坡後,這更成為行業亟待解決、關乎生存的問題。
01
行業補貼依賴程度高
燃料收購成本高,補貼退坡企業將有收無利
一位從事資源化利用行業的業內人士說,環保行業中的「變廢為寶」實際上與來料加工行業相似,買進原料,企業加工後再售賣出去。企業是否盈利,拋開加工環節不談,主要看買進和賣出的價格高低。
在生物質發電行業,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的原料是免費的,同時企業還收取一定的垃圾處置費,垃圾發電的賣出價在噸垃圾發電量280kWh以內,則享受國家電價補貼0.65元/kWh。
而農林生物質發電行業不同,企業必須高價購買秸稈等原料。據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測算,不同季節、不同品種、不同區域的燃料收購單價約220元/噸~430元/噸不等,平均價格約300元/噸。按300元/噸的價格來算,在標準水分和熱值條件下,企業每發電一千瓦時,所需的燃料成本為0.42元。
那麼發電能賣多少錢?農林生物質發電行業享受的國家電價補貼比垃圾焚燒發電高,標杆電價加補貼電價之和為0.75元/kWh。因各地標杆電價有所不同,全國平均約0.38元/kWh。也就是說,國家電價補貼逐步退坡後,按地方標杆電價來賣,原料買入價就會高於賣出價,企業將會虧損。
正因燃料收購成本高,一直以來,農林生物質發電企業都是高度依賴國家電價補貼來盈利。
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數據顯示,若按補充通知中規定的15年經營期算,農林生物質發電行業發電設備年利用小時數的盈虧平衡點達8200多小時,平均每年要滿負荷運行約340天;但補充通知中規定農林生物質發電企業全生命周期15年的總利用小時數為82500小時,平均每年僅5500小時運行,企業將不可能盈利。
農林生物質發電行業一位資深的財務人士告訴記者,如果按通行的8%的投資收益率測算,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必須持續運營25年以上且每年運行時間不少於7500小時,才能確保這個投資收益。
02
補貼款相當於轉移支付給了農民
項目具扶貧屬性,企業虧損影響農民利益
哈爾濱九州電器公司董事長助理王旭東表示,「農林生物質發電的燃料成本約佔運營成本的60%,這也相當於企業把補貼款轉移支付給了售賣秸稈等燃料的農民。」
農作物秸稈與灌木樹枝等農林生物質在農村最為常見,農林生物質富集地區也多是深度貧困地區,這使得項目具有了扶貧屬性。
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估算,一個3萬千瓦的生物質發電機組的項目,對應處理一個縣域的農林生物質,一年消納30萬噸廢棄物。
從就業看,一個項目直接帶動就業200多人,通過燃料收集處理等環節間接帶動就業3000多人;從收入看,每個項目直接對應扶貧人口3萬人以上,全國400多個項目影響貧困人口達1000多萬人,農民的燃料收集款每年超300億元(1億噸×300元)。
農民的利益與企業的利益某種程度上相關聯,企業虧損將直接影響到農民利益。事實上,王旭東表示,受補貼資金滯後發放的影響,不少企業都拖欠了農民燃料款,給農民打了欠條。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統計稱,截至目前,全行業拖欠農民燃料款超100億元。
03
秸稈等燃料收購成本會降嗎?
可能因人工成本攀升上漲,可能市場規律讓價格合理回歸
中華環保聯合會廢棄物發電專委會秘書長郭雲高表示,「農林生物質能量密度低,經濟運輸半徑在100公裡以內,超過經濟運輸半徑就不划算,早期一些地方出現農林生物質發電企業扎堆選址布點,造成局部產能過剩,燃料供應商便提價,企業也只能被動接受價格。」
他認為,如果在燃料比較充分的地方布局相對合理的產能,供需相對平衡,那麼燃料價格極高的情況或可緩解。
對於未來秸稈收購的價格走勢,不少農林生物質發電企業並不樂觀。「隨著人工成本的攀升,燃料收購價格會上漲,也很可能因通貨膨脹等因素而上漲,因而它的成本支出除了財務費用在投產15年或20年之後可能會出現遞減外,總體上是剛性增長的。」山東豐源集團總經理張慶吉認為。
郭雲高則認為,對於15年補貼上限,此前就有政策要求,說「後補貼時代」或「新政」是不嚴謹的,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政策的初衷本就如此,這次的補充通知是將當初政策的補貼強度原則具體化了,給從業者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衝擊,這種衝擊肯定會淘汰一些企業和農林生物質電廠,那留下來的發電廠會不會獲得相對合理的燃料價格?「市場規律讓價格合理回歸,這是有可能的。」他說。
04
熱電聯產新模式痛點在哪?
下遊熱用戶不充足,地方供熱市場或難以進入
如果電價無法覆蓋燃料收購成本,那除了發電以外,企業是否還有別的盈利方式?近年來,農林生物質發電行業探索出熱電聯產這一新模式,秸稈等生物質不僅可以發電,還能供熱。
江蘇中聖清潔能源有限公司李有勝曾撰文指出,生物質能供熱經濟性也較高,比天然氣鍋爐供熱價格低約三分之一,比燃煤鍋爐供熱高約三分之一,如果生物質熱電聯產,利用低真空供熱,供居民採暖價格將比燃煤機組要低。
郭雲高指出,從效率上看,供熱比供電效率更高。「之所以農林生物質能被大規模用於供電,是因為我們已經有了覆蓋範圍廣闊的電力網,電能可以被大範圍配置利用,無法大規模供熱是因為熱用戶不足造成的。」
光大證券首席環保分析師殷中樞解釋,南方供熱需求少,此外,大部分農林生物質發電廠在縣城、在農村,供熱用戶也較少,「熱能無法儲存,必須馬上使用,如果不用就浪費了。」
「另一個問題是,要想從既有供熱市場獲得熱負荷,農林生物質供熱就需要協調當地政府,讓其他供熱企業把熱用戶讓給農林生物質發電企業,涉及利益,是有難度的。」郭雲高說。
殷中樞認為,確實有些農林生物質發電廠能夠通過熱電聯產把補貼的錢賺回來,但下遊必須要有充足的、優質的用戶來消納產能,否則就很難獲得可觀的收益。
05
行業路在何方?
長期依賴補貼不現實,需突破商業模式
包括補貼政策以及農林生物質發電行業商業模式的痛點等在內的綜合原因,讓企業以及金融機構對未來行業發展的預期大打折扣。
中國光大綠色環保從去年開始就不再獲取新增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補充通知出臺後,企業將很可能計商譽減值。在股市方面,反應更加不容樂觀,最近一段時間,A股、H股50多家生物質能上市公司有30多家股票出現連續暴跌。
不少農林生物質發電企業認為,通過技術升級、固定資產折舊等方法壓減成本也是杯水車薪,如果不儘快想出辦法,將有不少企業難以熬到綠證交易市場成熟的那一天。
目前,已有200多家農林生物質企業聯名向有關部門「上書」,陳述行業困境,希望重新評估農林生物質發電企業的「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時數」,確保這一兼具環保、扶貧、民生和綠色能源屬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穩定健康。
那位從事資源化利用行業的業內人士表示,農林生物質發電行業發展既要靠政策持續支持,也要靠自身的技術進步和創新轉型。如果行業本身的商業模式不能支撐,那麼企業也無法生存。
郭雲高指出,「過分依賴補貼也不現實。究竟如何兼顧綜合效益,引導行業理性健康發展,還需要全面、系統的考量。」
製圖:陳琛
來源:中國環境報
編輯:邢翰韌
更多精彩,請關注中國環境APP
長按識別二維碼下載↓↓↓
版權聲明
中國環境報社旗下媒體包括中國環境報、《環境經濟》雜誌、中國環境APP、中國環境網、中國環境微信、中國環境微博等。為維護自身版權利益,制止非法轉載行為,特此鄭重聲明如下:
1、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凡在網際網路、移動客戶端、微信和微博等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須事先取得中國環境報社的書面授權後,方可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和轉載,且必須為作者署名,並註明來源,同時按有關國際公約和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向中國環境報社支付版權費用。
2、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對於侵權行為,中國環境報社將予以警告。
3、對於警告無效者,中國環境報社將採取包括但不限於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主管部門舉報、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權訴訟等多種措施以維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屆時產生的一切後果由侵權人承擔。
4、對於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舉報。
本作品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
原標題:《國家補貼退出,農林生物質發電傷很深,這個嚴重依賴補貼的行業出路在哪?》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