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身邊有沒有這樣的孩子,小學的時候是班裡的尖子生,各科成績都優秀,各種活動老師也是都讓他代表班級參加。但是到了初中階段就突然泯然眾人了,更有甚者會成為班裡的倒數,成為老師心目中的差生。造成這種落差的原因是什麼呢?大多數都是因為太聽話了!有些家長可能會說了,孩子聽話反而錯了嗎?
作為一名多年帶初一的老師,我總結了以下原因,希望家長們可以引以為戒,不要讓孩子由於接受不了這種落差從而一蹶不振甚至讓自己的人生完成變成另一種模樣。
一、孩子太聽話,導致沒有獨立學習和思考的能力
相較於小學階段的保姆式教學,初中階段的老師開始不再餵養式地去教授知識了,更多的需要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了。同時很多家庭作業也是會放在自習課上就讓學生們完成了,而不是到家之後再讓家長督促著,監督著是否完成,同時家長在給孩子訂正改錯了。這就導致了在小學階段太聽話,太過於依賴家長的一些學生,開始不會規劃自己的時間和學習進度了。從而導致了學習成績的下降。
二、孩子太聽話,導致不善於表達自己
不同於小學階段人數更少,老師能夠分配給每個孩子的時間和精力更足。到了中學階段,老師會把精力劃分給更多的孩子。因此,善於表達自己,善於主動表現自己的孩子,則能夠獲得老師更多的關注。從而導致學生不論是在學習成績上還是課外活動上都會獲得老師更多的關注。太過於聽話的孩子在小學階段,因為老師對於孩子們的最基礎要求就是聽話,因此可能受到的關注度會提高。但到了人才濟濟的中學階段,老師對於孩子的要求更多的反而會是你是否表現了自己。因此不善於表達自己,只機械地聽話的孩子反而就不容易受到關注。
各位家長,相對於省心的孩子,我們家長其實更應該培養的是有獨立人格,有探索精神的「不聽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