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說數量眾多,而其中執牛耳者莫過於四大名著。除此之外,又有《金瓶梅》、《儒林外史》等憑藉其文學性在名著中佔有一席之地,《說唐》、《說嶽》等靠著耳熟能詳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而在筆者看來,若論綜合影響力,排在四大名著之後第一名的當屬《封神演義》。
《封神演義》在傳統的古典小說門類中,屬於神魔小說,與《西遊記》同屬一類。幾百年來,《西遊記》這一IP經久不衰,更是成功塑造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孫悟空這一形象。同樣作為神魔小說中佼佼者的《封神演義》,則成功塑造了哪吒這一形象(雖然哪吒這一人物在很多早於《封神演義》的作品中出現過,但如今人們耳熟能詳的哪吒形象主要來自於《封神演義》),成為了和孫悟空齊名的神話人物形象。19年暑期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火爆全國,不僅破了由《大聖歸來》創造的國產動畫電影票房紀錄,更是成為第二部國內票房突破50億的電影,足以印證哪吒這一形象以及《封神演義》這部作品的影響力。
那麼為什麼《封神演義》能夠從數量眾多的明清小說中脫穎而出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構建了一個規模宏大的世界觀以及較為完整的神魔體系。《封神演義》世界觀宏大,內容龐雜,將仙神人妖都囊括在了一個世界中,並形成了一個清晰的體系,且相互之間有密切的交集。在這個世界中,「仙」無疑是最為尊貴的,無拘無束,無掛無礙。鴻鈞道人是仙人中頂尖的存在,可以稱之為「道」,或者是最接近「道」的存在。其下又有三位弟子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遵循天道主宰著這個宇宙的運行。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又分別開宗立派創建闡、截兩教,收納弟子,構成了「仙」中最主要的部分。除此之外還有西方教的西方二聖:接引,準提。闡、截、西方教並成為三教,不在三教之中的仙則屬散仙,陸壓就此類。「神」聽命於昊天上帝,可以作是公務員,負責維持天地間基本的秩序,在《封神演義》結尾姜子牙代元始天尊封了365位正神,構建了完整的「神」這一體系,創造性地給出了很多傳統神話中耳熟能詳的神的來歷。「人」則是這個世界中最普遍的存在,可以通過修煉成為「仙」,運氣好的也可以死後封為「神」。「妖」以女媧娘娘為首,不同於人們普遍印象中作惡多端的妖,封神中的「妖」主要是指不在三教之內的得道的動物,不見得做壞事才叫妖。仙神人妖這一完整的的神魔體系,使得《封神演義》的世界觀非常宏大。筆者認為,他們之間的亂鬥較《西遊記》單純斬妖除魔更加精彩。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法寶以及陣法。《封神演義》中的法寶可以用讓人眼花繚亂來形容了,幾乎每個仙人都有自己的獨門法寶或看家本領,使之有濃厚的神仙打架 的感覺。陣法是封神演義的首創,十絕陣、九曲黃河陣、誅仙陣、萬仙陣,這些首創的東西無疑為增添了小說的新鮮感,且影響了後世神魔小說的創作,為神魔小說的創作提供了新鮮血液。接近完美的小說結構。讀過的小說中,筆者認為《封神演義》的結構是最為完美的了,小說整體可以分為三部分,妲己亂政-三十六路伐西岐-武王伐紂,三部分內容佔比大致相同。不同於《西遊記》《水滸傳》那種一個接一個妖精或是一個接一個英雄那種串糖葫蘆似的寫法,《封神演義》是一步一步在逐漸推動情節的發展,從最初妲己亂政引出故事,再到小規模的神仙之間的衝突推動情節發展,到三教大混戰達到高潮,再到結局姜子牙封神,完美印證了起因-發展-高潮-結局這一創作手法,尤其是在結尾姜子牙封神既使故事完整的結束,又使故事在群仙混戰之後達到一個小高潮,不可謂不妙。
好了,以上就是筆者對《封神演義》這一小說優點的總結,其中引入一些名著做對比並不是說《封神演義》高於這些名著,只是某一點上有其優勢的地方。大家不要誤會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