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我們十六七歲,沒有智慧型手機,沒有微信抖音,時間很慢,夏天很長,一首老歌唱了又唱,一些人會永遠放在心上。——《昨日青空》
眾所周知,日本作為動畫大國有著許多廣受好評的動畫作品和像宮崎駿這樣優秀的世界頂級動畫大師。所以在「國漫崛起」的浪潮下,大家會不由自主地把國產動畫同日本動畫做比較。
日本動畫電影《側耳傾聽》是我很早之前就看過的,主人公是熱愛讀課外書的月島雯和夢想成為小提琴名匠的天澤聖司,電影敘述了他們之間真摯清純的戀愛故事,以及他們相互勉勵下為理想奮鬥的勵志故事。
而國產動畫電影《昨日青空》是我近日才看的,講述的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的一座溫潤寧靜的南方小城裡,幾位高三學生在繁重學業的包圍下,萌發出單純美好的友誼和愛情,幾經困頓後,他們有的選擇了追求夢想,有的選擇了大戰高考。
這兩部動畫電影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處,但是在評價上卻大相逕庭。《昨日青空》的豆瓣評分是6.2分,《側耳傾聽》的豆瓣評分卻是8.9分,這2.7分的差距出於何處?且聽我一一道來。
一、寫實性的敘述方式
藝術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我國國產動畫長期以來的一大缺憾在於重幻想,所以導演奚超在《昨日青空》的製作過程中,尤為重視現實性,這也是這部電影的價值所在。
《昨日青空》裡的蘭汐小城是以浙江蘭溪為原型的,複製了西門城樓、浮橋等景觀,把江南青瓦小巷裡百姓的生活搬進了影片。
包子鋪售賣著熱氣騰騰的包子,人們在河邊洗衣,一群老年人圍著下棋,小賣部擺放著北冰洋的飲料,放著《灌籃高手》……寬大的校服極具代入感,把觀眾的思緒一下子拉入到青蔥歲月。(你是否憶起曾在校服上畫過的畫、寫過的字?)
貼近生活這一點在《側耳傾聽》中也有很充分的體現,這部作品製作時便秉承著寫實的敘述方式,取景於日本東京西部的多摩丘陵地區,影片中包含了繁榮的城市夜景、人流攢動的電車車站等等真實的生活寫照。
由此來看,寫實性是這兩部動畫的相似之處,都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
二、立體的人物形象
在我個人看來,大部分電影的構思都會格外注重人物形象的立體感和飽滿度,因為只有當人物形象立體後,才能被觀眾記住。
《昨日青空》裡的四大主角是各有各的人物特徵。
屠小意家庭條件差,學習成績一塌糊塗,喜歡畫畫,人單純善良,性格悶騷,不惹人注意卻內心異常堅定執著。
姚哲恬漂亮大方,擅長跳舞,同學眼中學霸類型的存在,實則內心迷茫,在父母的期待中苦苦掙扎。
齊景軒在父親拋棄母親的陰影下,變得不羈叛逆、冷漠少言,是老師口中的「壞學生」形象,但在母親面前乖巧孝順。
每個校園影視裡總會有那麼一個「小跟班」,這個人就是花生,一個心大重義氣、口無遮攔的少年。
他們四個就是學校中特徵鮮明的學生代表,倘若你仔細想一想,便會發現學生時代自己身邊也有這樣的同學——高高在上的學霸、人畜無害的學渣、叛逆霸氣的學渣以及吊兒郎當的學渣。
轉而去看《側耳傾聽》,導演近藤喜文在塑造月島雯和天澤聖司這兩個主人公的形象時,是把立體感放在了他們個人的愛好和性格上,而不是聚焦於家庭環境的影響上。
女主角月島雯對課外書有著近乎瘋狂的熱愛,率真開朗,好奇心強但也有那個年紀的叛逆心理。男主角天澤聖司比月島雯穩重,也比她有主見,下定決心要到義大利深造小提琴,是一個外柔內剛的少年。
綜上所述,在人物塑造上,《昨日青空》和《側耳傾聽》是有很多的相似性的,都是在追求人物的立體感和飽滿度。
三、聲優和音樂
關於音樂,這兩部電影都有很好的運用。
我好想你,在起風的夜裡;我好想你,在人群的縫隙。你聽見嗎?這一句喜歡你,追得上你背影嗎? ——歌曲《昨日青空》
因為《昨日青空》是把故事背景放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所有有很多的懷念情感在裡面,自然在動畫歌曲上也很偏文藝風。
這部電影一共有四部歌曲,包括牛奶咖啡唱的青春畢業曲《再見,昨天》、周深唱的青春告白曲《來不及勇敢》、王一博唱的青春成長曲《年少心事》和尤長靖唱的青春主題曲《昨日青空》。
在《側耳傾聽》中使用了古大提琴、曼陀林、木質短笛等古樂器,主題曲《Country Road》是翻唱的美國鄉村歌手約翰·丹佛的名曲《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與影片內容高度契合。
然而,在聲優即配音演員方面,這兩部電影有很大的差別。
我在看《昨日青空》的時候,從頭到尾都覺得齊景軒的聲音很不合適,他的聲音是那種很沙啞的音色,總之很容易讓我出戲。
我猜測導演可能是想通過這種低沉嘶啞的聲音來表現齊景軒的成熟,但我個人覺得效果不好。
屠小意和花生的聲音都是很正常的少年聲音,反而襯託著齊景軒像是一個中年大叔。另外,聽齊景軒說話,感覺嗡嗡的,像喉嚨裡有東西卡著一樣,總之聽覺體驗並不好。
相反,《側耳傾聽》的配音都很自然,和影片中的人物角色完全無違和感。
聲優是《昨日青空》和《側耳傾聽》相比很差的一部分,也是國產動畫薄弱的一節,所以培養優秀的配音演員無疑是一件重要又急切的事情。
四、主題烘託
好的作品需要給觀眾一定的人生啟示和情感衝擊,在我看來,《昨日青空》是評分比《側耳傾聽》差2.7分,最主要的原因就在這個環節。
我一直在問自己一個問題——看完《昨日青空》,除了懷念高中生活,還有什麼令我印象深刻的?
我想了想,沒有。
因為電影情節真的很老套,無非是「我喜歡你,你卻喜歡他,然後我幾經掙扎決定去追求夢想。」
還有就是,在主題烘託上,總是藉助那些文藝範的話,顯得很矯情,主題也是那些見慣司空的關於成長、夢想的大道理。
電影很多地方以屠小意的口吻說了一些文藝知性的話,比如在屠小意帶被雨淋溼的姚哲恬回家避雨的那段,說了一句「人生的第一次心動,還沒來得及勇敢,就已狼狽不堪」;在屠小意覺得放棄高考,去深圳畫畫的時候,說了一句「高考是開往未來最重要的一站,但是人生的列車豈止一站,我們會沿著各自的方向,開往不同的地方,再見了,我的青春。」
這些話是挺打動人心的,可作為觀眾我的真實感受是,一開始感動,會懷念起自己的青春,可隨著影片結束,那種溫入心窩的感覺漸漸淡化至消失,去回想的時候,有些反而還會感到矯情。
而我看完《側耳傾聽》的感覺和《昨日青空》的完全不一樣,看完《側耳傾聽》是意猶未盡的感覺。
首先,它並沒有像《昨日青空》般囊括友誼、愛情、師生情等各種情感,單單只關注到男女主角的愛情,沒有三角戀。
另外,電影情節沒落俗套,在故事娓娓道來中自然地烘託出主題。
月島雯面臨升學壓力和人生選擇前猶豫不決,甚至不確定什麼是自己應該要做的,後來她看到天澤聖司雖沒有勝券在握的成功信心,仍背負著孤獨,努力堅持追求著自己的夢想,所以月島雯滿血復活地決定給自己一段時間去寫一本故事書,來檢驗自己的能力。
《側耳傾聽》只是在講述著這樣一個故事,沒有文藝的話,只有很簡單不過的對話,卻告訴了我們一個很深刻的人生道理。
在面對成長中的無數選擇和熱愛的理想,亦或是一份真摯的感情的時候,仿徨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給自己一個期限,許下一個承諾,在堅定信念下,勇敢地去嘗試,努力去做,倘若期限到了,自己失敗了,停下來去增強自己的能力,我們終會遇見更好的自己。
所以,《昨日青空》和《側耳傾聽》很大差距在於,前者沒有後者耐人尋味。
簡單地把這兩部相似的動畫電影做了對比,對或不對,都是我個人內心最真實的感受,我希望國產動能越來越好,能有更好的作品。
圖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