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公眾號「搜歷史」(微信ID:soulishi)授權轉載。
相信很多人在小的時候,都聽過關於隋唐英雄的評書,比如單田芳的《隋唐演義》。
說書人氣流聲轉地講述那些半神半人的英雄故事,每每說到高潮,戛然而止,留下一句: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清鴛湖漁叟校訂的《說唐》書影
在眾多版本的隋唐題材評書中,都離不開一些標誌性人物,比如「隋唐十八條好漢」:
第一:西府趙王李元霸;
第二:天寶大將宇文成都;
第三:銀錘裴元慶;
第四:紫面天王雄闊海;
第五:南陽侯伍雲召;
第六:陀螺寨大寨主伍天錫;
第七:燕山公少保羅成;
第八:靠山王楊林;
第九:花刀將魏文通
......
再往下的排名,諸版本開始各不相同,而且這份「十八條好漢」的名單,各版本都沒有列全,都只能數出十三位,因此有的評書版本中又稱為「隋唐十三傑」。而有意思的是,前面列出的九位,都是虛構人物,整個名單裡僅有兩位載於正史——秦叔寶與尉遲敬德。
嚴寬版秦叔寶
在評書的行話中,隋唐又被稱為《黃臉兒》。這是因為貫穿始終的線索性人物秦叔寶,就是黃臉膛兒。評書的第一個高潮是秦母做壽,而歷史上秦叔寶揚名之始,也跟母親有關,不過是葬禮。他的上司弔唁,旁人驚奇:軍中將士萬萬千,為什麼將軍對秦母之喪如此鄭重其事。回答是:秦叔寶非常人可比。
評書中,秦叔寶「馬踏黃河兩岸,鐧打三州六府」,深受靠山王楊林喜愛,被收為義子。正史中,他卻在隋將張須陀帳下聽命。當時,吏治敗壞、武備荒廢,各地文武遇到起義軍無不望風披靡。只有張須陀奮不顧身,南徵北戰,支撐著搖搖欲墜的王朝。所以,他被視為靠山王的歷史原型。當然,評書中的老楊林有三個特徵:隋煬帝叔父、王爵、戰功赫赫。符合三點的,只有當時早已薨歿的衛王楊爽。所以,靠山王楊林這個形象更像是張須陀與楊爽的事跡拼接在一起。
評書中的老楊林麾下,還有天下好漢排名第九的花刀將魏文通、第十的四寶將尚師徒和第十一的八馬將新文禮。正史中的張須陀卻沒有這些虛構出來的部下,自然也就沒有金睛駱駝青龍刀,沒有讓人津津樂道的「四寶」:夜明盔、唐猊鎧、提廬槍和呼雷豹——此馬頷下的肉瘤上有三根毛,若一拉肉瘤上的毛,呼雷豹叫聲若虎,萬馬癱倒,是孩子們幻想中的神奇坐騎。
與秦叔寶並肩的,還有另一位猛將羅士信。他在評書中分身飾演兩個角色:一個就用本名羅士信,「吃飯不知道饑飽,睡覺不知道顛倒」的憨厚壯漢;另一個是評書中最出彩的形象小將羅成,天下好漢中排名第七。成書於明萬曆年間的《大唐秦王詞話》直接說「羅成,字士信」。
聶遠版《羅成》
歷史上的羅士信和評書中的羅成同樣武藝超群,《新唐書》記敘「士信行則先鋒,反則殿」,後來也是先上瓦崗,後歸大唐,最終殞命陣前。如果說有什麼硬傷,就是評書中的楊林是死於羅成之手,而歷史上的張須陀曾連敗瓦崗軍三十陣,最終卻被瓦崗軍所殺。
歷史上,張須陀陣亡後,秦叔寶、羅士信往虎牢關投奔裴仁基。這位鎮守河南的隋軍統帥有個兒子名叫裴行儼。據《隋書》記載「行儼每有攻戰,所當皆披靡,號為『萬人敵』」,與評書中天下好漢排名第三的小將裴元慶高度吻合。他們父子後來為奸臣欺凌,最終帶著秦、羅投奔了瓦崗寨。在那裡,他們遇到了另外一位有故事的人物——程咬金,後更名程知節。
釋小龍版裴元慶
評書中的程咬金劫了皇綱,這才引出賈家樓三十六人結義(一說四十六人),反了山東。後來,他定瓦崗探地穴,被眾人擁立瓦崗之主,自號「混世魔王」。他雖因只有三板斧,不在十八條好漢之列,戲份之重卻僅次於秦叔寶。
正史中的瓦崗之主先是翟讓,後是李密,程咬金只是李密的內軍四驃騎之一。他也不用板斧,而是和當時的名將一樣,擅長馬槊。
評書中的程咬金娶了裴元慶之妹裴翠雲。正史中,他的原配是孫氏,續弦是崔氏。裴程沒有聯姻,但淵源頗深。裴行儼一次在激戰時中箭落馬,被程咬金救下。兩人同乘一騎,殺出重圍,程咬金還被敵人的馬槊洞穿。
就在秦叔寶等人上瓦崗的第二年,隋煬帝在江都被弒。弒君兇手,評書與正史一致,都指向奸臣宇文化及。隨後,他率滯留江淮的十餘萬禁軍北返關中,扼守運河要衝的瓦崗軍正好攔住了他們的歸路,雙方必有一戰。
在評書中,宇文化及有一位名列天下第二好漢的兒子宇文成都——胯下賽龍五斑駒、掌中鳳翅鎦金鏜,曾一人力敵天下第四好漢雄闊海、第五好漢伍雲召和第六好漢伍天錫,堪比虎牢關前的呂布……可惜,以上所有人物與情節純屬虛構。
正史中,宇文化及的兩個兒子都籍籍無名。童山一戰,李密中流矢墜馬昏厥,險些被俘,靠秦叔寶死戰脫險,最終擊敗了強悍的隋朝禁軍。宇文化及父子三人敗走魏縣,一敗再敗,最終被河北反王竇建德斬下頭顱。
陳昊版宇文成都
這段歷史中,瓦崗群雄無疑是需要濃墨重彩地書寫的:除了秦、羅、裴、程外,有評書中名列天下好漢第十八的單雄信,還有徐世勣。他在評書中的形象類似《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所以不在好漢之列。正史中的徐世勣卻是不折不扣的帥才,地位還在秦叔寶、程咬金等將才之上,是未來大唐軍界巨擘。
在擊敗千夫所指的宇文化及後,瓦崗勢力達到了巔峰。如能擊敗盤踞洛陽的王世充,他們將全取中原。當時,民間流行著《桃李子歌》,預言李姓人物將開創新王朝,許多人認為這神秘讖言是指向瓦崗之主李密的。
但是,夢想最終毀於內訌。就在瓦崗軍與王世充大戰之際,李密出於猜忌,設局殺了前任瓦崗之主翟讓,導致人心離散。在邙山下被王世充擊敗後,他因懼怕單雄信等翟讓舊部報復,倉惶西逃。
邙山之戰後,秦叔寶、羅士信、程咬金、單雄信和裴家父子曾短暫依附於戰勝者王世充。評書中的程咬金粗魯不文,但正史中的他頗有見識,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王世充「器度淺狹而多妄語,好為咒誓,此乃老巫嫗耳」。秦、羅、程最終棄之,西入長安,投奔李淵——《桃李子歌》指向的另一位可能人選。
唐國公李淵與隋煬帝是姨表兄弟。但是,《桃李子歌》使隋煬帝對李姓大臣猜忌極深,李淵的前半生不得不韜光養晦,過得庸庸碌碌。一次,隋煬帝在筵席上嘲笑表兄滿臉褶皺,有一張「阿婆」面。李淵的妻子竇氏見夫君悶悶不樂,悄悄告訴他:「唐」諧音於「堂」;阿婆也叫「堂主」——那是隋煬帝金口玉言,斷定了李淵終有一日會成為「唐主」。
竇氏與李淵所生的幾個子女中,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堪稱雙璧,女兒平陽公主也是巾幗不讓鬚眉,她的娘子軍天下聞名。還有一位,就是李元霸。
影視劇中,手持八百斤擂鼓甕金錘的的李元霸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隋唐十八條好漢,天下第一這個光環卻無可爭議地歸於他名下。按說書人的描述,他在兄弟中排行第四。可是,正史中的同名人物(李玄霸,因避諱康熙帝之名改「玄」為「元」)行三,是文弱之人,且早早亡故,與評書中手持一對八百斤擂鼓甕金錘的蓋世英雄相去甚遠。
李淵的第四子李元吉倒是容貌醜陋到連生母都嫌棄他,且喜好武藝,有驍勇之名。在比武時,李元吉曾執槊躍馬,結果被大將尉遲敬德片刻之間三奪其槊。可見,他的功夫距天下第一相去甚遠。
所以,李元霸的原型應該不是李淵之子,而是堂侄李道玄。他武藝精湛,十七歲時就隨李世民出戰,登城破陣,勇不可當。接著,李道玄隨李世民攻打王世充。被眾多英雄拋棄的王世充只能龜縮在洛陽一隅之地。唯一的指望,就是遠在河北的另一位梟雄竇建德——評書中,他是李淵夫人竇氏的胞弟,也就是李元霸的舅父。實際上,竇氏出身關隴的鮮卑門閥,而竇建德是河北鄉村的豪俠。
竇建德率十餘萬眾,西進洛陽,來救王世充。自古以來,逐鹿天下的重心在黃河中段。誰在這裡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誰就贏得了整個天下。這段黃河以西是長安的李唐,南面是洛陽王世充,而河北就是竇建德的大夏國。三大勢力戲劇性地聚首洛陽一帶。李世民、李道玄圍城打援、生擒竇建德。評書中的李元霸在四明山雙錘大破十八路反王,打得竇建德俯首求饒,實際上這一幕發生於虎牢關下。
李世民畫像
李道玄與李世民親厚,這一點和評書中的李元霸相同。可惜,最後他的隕落與此不無關係。劉黑闥打著為竇建德復仇的旗號,在河北收集舊部,起兵反唐。李世民推薦李道玄領兵徵討。嗣君地位受到威脅的李建成一系則推薦了史萬寶為副,牽制李道玄。最終,孤軍深入的李道玄陣亡。其實,他不是死於劉黑闥之手,而是死於內鬥。
相比之下,評書中的李元霸之死很有戲劇性——
見風雲四起,細雨霏霏,少頃虹電閃爍,霹靂交加。那雷聲只在元霸頭上落落的響,猶如打下來的光景。元霸大怒,把錘指天大叫:「呔!你天為何這般可惡,照少爺的頭響也!」說罷,把錘往空中一撩,抬頭一看,那四百斤重的錘掉將下來……
這樣的死亡天真爛漫,也印證了李元霸的無敵——只有他能殺死他自己。
又過了許多年,漸漸老去的李世民讓丹青聖手閻立本將唐朝開國的二十四位功臣繪成圖畫,北向懸掛在了太極宮內的凌煙閣上。如果有時間,他就會登上閣樓,面對那一副副熟悉的容顏,回憶往昔的崢嶸歲月……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在清朝鴛湖漁叟校訂的《說唐》中,隋唐十八條好漢只羅列出了十三位的姓名。十三條有名有姓的好漢中,只有一位被繪製在凌煙閣上,排名最末:他就是秦叔寶——正史與評書就這樣無縫銜接。
《說唐》還留出了五席好漢的位置,讓孩子們無休止地去爭論,並在快樂的爭吵中度過自己的童年時光。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是《說唐》,而不是沈昫、歐陽修、宋祁和司馬光他們這些史學名家的鴻篇史書,向大多數人提供了對唐朝的最初印象。
正如唐詩裡說的,「若學多情尋往事,人間何處不傷神」。
悄悄的,微信又改版了
蘋果手機用戶看到的訂閱號界面
已經發生變化
如果不適應,可按如下操作進行
恢復原來的形式
為了更好的找到「國家人文歷史」
蘋果手機用戶可通過
加星標的方式
將「國家人文歷史」置頂
進入公眾號首頁後操作如下
安卓手機用戶
可將「國家人文歷史」公眾號
添加到手機桌面
進入公眾號首頁後操作如下
長按圖片,支持國曆君